汉语古籍词汇研究中的反义词确定方法

汉语古籍词汇研究中的反义词确定方法

一、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林松[1](2021)在《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构词法本质上是研究词语构成所涉的语素关系规律或规则。因此,构词法实际上是研究既有词语内部语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语素如何构成词及语素构词规律的方法。多数学者在阐述现代汉语复合词构词法时,将偏正、联合、主谓、述宾和述补五种构词基本方式予以列明。两汉时期的复合词构词法则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本文以西汉的《史记·本纪》《盐铁论》,东汉的《论衡》《潜夫论》四部着作为基本语料,在对语料的复合词从语义、构词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对两汉时期的汉语复合词构词法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从而梳理出汉语复合词构词法在这一时期的全貌,总结两汉时期汉语复合词在语义、结构上的特点,同时采用共时与历时的比较研究,将两汉时期的复合词与相近时期部分着作中的复合词的构词方式和特点作比较,分析其发展的规律及动因。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首先,至汉代,联合式构词法已成为汉语构词法中最能产的构词方法,大有取代偏正式构词法首要地位的趋势。同时,联合式复合词中同素异序复合词的数量有所变化。从字序上看,语料中有同素异序现象,但较之先秦数量已经开始减少,这说明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很多词己基本定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词汇的稳定性。虽然同素异序复合词数量在减少,但其在现代汉语中也还存在。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要素,学者们认为其主要包括语音、认知习惯(如汉语中对长幼、尊卑先后顺序的固化认知或喜好)、时间及空间的自发顺位(如时间表达遵循前后、古今顺序,空间表达习惯左右等)。其次,较之先秦,两汉时期的偏正式复合词的数量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者们的“偏正式方式主要构成名词,没有构成形容词”这一观点有异,本文研究所涉四部语料,偏正式形容词均在各书出现,虽然数量极少,但从数量占比角度,其与前述学者研究的先秦时期的数量占比有所增长,有一定的发展。此外,四部语料相关的偏正复合词中尚有少量的数词和副词。此外,自西汉到东汉,偏正式复合词的构词形式有了明显的发展,也是复合词中构词形式最丰富的一类。另外,在本文的论述中,主谓式与动宾式复合词在所选语料中数量较少,构词方式在两汉时期也没有大的变化,且动宾式复合词中的动词,大多不带宾语,故推断两汉时期的动宾式复合词词汇化程度不高,其发展也并不成熟。最后,本文所涉附加式复合词,从数量及构成上看,变化不大。但是细细考察,发现词缀的数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如名词性词缀“者”,否定词性的词缀“无”等等,此外,附加式复合词构词方式稳定。董秀芳认为这是句法结构词汇化的一个后果,即句法结构的词汇化造成了词缀的增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一)在研究方法上,一方面在历时研究的语料选择上,以两汉四部语料为核心,前引西汉前两部语料,后接魏晋两部语料,通过历时比较,对系统研究两汉复合词构词法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有一定的价值;另一方面,结合数据统计和定量分析,在构建较为科学合理的复合词判定标准前提下,对四部语料中的复合词做了穷尽性数据统计,并以百分比的形式做了对比,实现了对两汉四部语料复合词构词的定量分析;(二)在研究视角上,除却传统复合词构词方法比较外,重视复合词构词、构词方式对语素义的影响。对所选语料所涉例证大部分复合词语义进行了诠释和界定,对复合词构词结构、方法可能影响词素语义及构词导致原来语素义变化的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示,并基于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三)在研究内容领域,如前所述所选语料及借助语料的历时比较研究,其主要关注复合词构词方式的数据分析和定量分析,对联合式构词法、偏正式构词法等构词方法所涉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且分不同时期进行纵向比较,得出了联合式构词法在两汉时期已成为汉语构词法中高产能的构词方法这一结论;(四)展现了汉语复合词在两汉时期各种构词方式的发展及其演变。

宋艳霞[2](2021)在《《孔子家语》词汇研究》文中指出《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是一部汇集了孔子及其弟子许多逸闻趣事以及孔子与当时大臣的言谈之辞的着作,具有一定的语录体性质,语言较为通俗易懂、口语性强。《孔子家语》内容丰富,涉及国家政治、自身修养、祭祀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本文对《孔子家语》一书中的实词词汇[1]和词义系统进行了分类、描写和归纳,并与《左传》《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荀子》等先秦时期有代表性的专书词汇研究成果作比较,旨在探讨《孔子家语》自身的词汇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孔子家语》的成书时代做一个合理的推断,以期能够为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对选题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选题的缘起、《孔子家语》的版本情况、《孔子家语》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一章:《孔子家语》单音词研究。经统计,《孔子家语》单音词共1712个,我们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按语义分类作详细的分析。《孔子家语》中的单音词占词汇总数的45.4%,绝大多数为多义词,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占据重要词汇地位;单音词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占主要地位,尤以动词突出,占总数的47.2%,侧面说明《孔子家语》中的词汇发展已经相当成熟。第二章:《孔子家语》复音词研究。经统计,《孔子家语》复音词共2056个,我们对复音词的结构和价值作了详细分析。《孔子家语》中复音词数量较多,占词汇总数的54.6%,相对占据优势;意义以单一性为主,但已经出现了一词多义、同义词现象;语法构词是构成复音词的主要手段,联合式、偏正式、述宾式、主谓式等主要构词方式都已形成,其中偏正式最为成熟,占总数的42.1%,表明了《孔子家语》中词汇表意的准确性进一步增强;但复音词的结构仍不紧密,部分复音词的语序还没有固定下来,表现出汉语词汇从单音词向复音词过渡的特征。第三章:《孔子家语》同义词研究。我们举例分析了《孔子家语》中同义词的区别特征以及修辞功能。《孔子家语》中同义词的区别特征在语义层面上差别最大,语用层面次之,最后是语法层面;同义词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语言特色上的,如增强表义的明确性,避免重复、增强韵律。另一种是文化底蕴上的,如体现作者的主观态度、反映阶级伦理文化以及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相较于前者,后者这种隐性的价值更能使我们窥见那个时代词汇面貌下的社会生活。第四章:《孔子家语》反义词研究。经统计,《孔子家语》反义词共有287组,我们从音节、词类两方面对反义词进行了穷尽式的统计与分析。《孔子家语》中的反义词以单音节反义词为主,但双音节反义词数量也大大增加,而且义位也更加复杂;反义词的对应关系以双边单项对立为主,但是由于同义词、词义引申以及一词多义的原因,反义词分别与其他词(义位)构成了丰富的聚合关系,进一步反映了《孔子家语》词义系统的复杂性。当然,囿于专书词汇的局限性,《孔子家语》的反义词在概念上有的完全相对,有的只是部分对立,有一定的反义倾向,对具体语境的依赖性很强,整个反义词系统还很不稳定。第五章:《孔子家语》词义研究。我们详细描写了《孔子家语》正文中的词义解释,并对《孔子家语》中单义词和多义词,本义和引申义以及词义演变现象作了举例分析。《孔子家语》一书中的词义用例充分证明该书所使用的词义源远流长,也反映了该时期人们对词义理解的状况和认知水平;尤其是《汉语大词典》中首见于《孔子家语》的217个复音词在丰富汉语词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孔子家语》词义的研究,为深入、全面研究古汉语词义系统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提供了有益的证据。

易佳妮[3](2020)在《《汉书》复音词研究》文中认为汉代是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复音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书》以其成书年代确定且词汇面貌趋于一致,词汇量丰富,兼具书面语与口语等特点,成为反映汉代语言面貌和特点的重要语料。选取几个角度对《汉书》中复音词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一方面可为学术界提供1份研究《汉书》语言的参考,对汉代词汇乃至汉语史研究贡献1份力量,另一方面对建立汉语复音词研究理论和历时词汇学理论大有裨益,在此基础上还可为完善诸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起到一定补充作用。本文共分为5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汉书》及其语料价值,并对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情况和《汉书》词汇研究情况进行概述。其次我们从理论和实用两方面论述本文的研究价值。在充分吸取前人专书词汇研究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定量与定性,共时与历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理论方法。最后确定以意义为中心,兼顾语法、修辞、频次等因素作为《汉书》复音词判定和切分的标准。第2章为《汉书》复音词的结构。采用共时和历时,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汉书》中的复音词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大类,对每1类复音词从语义构成和词性等方面进行静态描写。在对《汉书》中各类复音词进行穷尽式统计的基础上,选取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论语》和《孟子》进行历时的动态比较,总结出《汉书》复音词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第3章以《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双音词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首先从使用频次、词义和语法功能方面对《汉书》中常用双音词进行静态描写。其次大体描述构成常用双音词的先秦常用单音词使用情况,尽可能考定每个常用双音词常用义出现的最早时间。对于先秦时期出现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主要进行探源。将它们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对于两汉时期出现,或先秦时期出现,使用频次较低且用法单一,在两汉时期得到发展,并在《汉书》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双音词,将它们两汉魏晋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历时比较分析。最后在静态描写与动态探源溯流的基础上,归纳出《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的规律。第4章在对《汉书》复音词穷尽式调查的基础上,以《汉语大词典》、《辞源》、《汉书辞典》等辞书所收词条为基础,并运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等多种检索方式对《汉书》以前的全部文献进行检索,尽可能全面、细致地整理出其中的新词新义,在此基础上探究新词词义以及新义产生的途径,并揭示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第5章为全文结语,总结全文各部分研究所得结论,以及全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张洁[4](2020)在《《新序》反义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刘向所撰《新序》是“采传记行事”而成的一部“谏书”。目前,关于《新序》的研究多从版本校勘、成书性质、文本内容、取材来源、文学价值、思想价值等角度切入研究成果显着,但从语言词汇角度仅从复音词、介词、副词、单音节谓语动词切入进行了研究,在该方向仍有较大研究空间。通过检索,以语言学视角研究刘向《新序》仅有4篇硕士论文和一篇期刊文章,在反义词的关注上可以说是空白的。缘此,本文选取以刘向《新序》反义词为研究课题,对书中反义词进行封闭穷尽性的统计研究,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分析,进而从分类、存在方式、义位对应关系、语用角度上展示出《新序》反义词的全貌、语义关系及其特点作用等,愿求对古代汉语反义词的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资料。本论文就《新序》反义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相关研究。绪论部分。简介刘向《新序》及语料价值,概述《新序》研究现状及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现状,并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描写与解释结合的研究方法,穷尽式的统计归纳出该书反义词词组,着重对《新序》反义词的判定标准和原则做出界定。第二部分从词性、反义逻辑关系、内容角度详细描写了《新序》反义词的分类,并从反义连文、反义对文、标签式反义词、语境反义词几方面论述《新序》反义词的存在方式。第三部分从语义上从义位对应关系的角度切入,用四种类型概括了《新序》中反义词,分别为双边单义、双边多义、多边单义、多边多义。第四部分从语用上分析总结《新序》反义词的特点和作用,得出《新序》反义词数量上丰富繁多,其中单音词反义词的数量远超双音节反义词,在《新序》中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反义词出现使用的频率次数较高,一直为后世沿袭至今;反义词在词性分布、义位对应关系、音节分布上不平衡性明显;比较稳定,多为语言反义词;言语反义词占一定比例。其次,主要从构词、表意、修辞与辨析词义几方面来论述《新序》反义词作用。结语部分。

万田芳[5](2020)在《《晏子春秋》反义词研究》文中指出《晏子春秋》是春秋时代记录齐国名相晏子德、思、行的传世着作。该书保留大量先秦词汇,常常采用口语对话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研究价值不可低估。本文在学习前人的治学方法、成果之余,对《晏子春秋》中的反义词进行全面分析。全文大致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五个章节。绪论部分首先理清晏子生平、《晏子春秋》一书的流传以及历代对该书的研究概况,其次简要说明了古代汉语反义词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最后阐明本文选择研究《晏子春秋》的语料意义和统计方法。正文部分第一章主要围绕《晏子春秋》反义词的界定,在语义、语法和语用三大标准之下,确定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体运用方法可分为反义连文、反义对文、否定式结构、语义相反或相对等,共统计出《晏子春秋》里面的反义词246对。正文部分第二章主要是分类描写《晏子春秋》中的反义词,将第一章统计出来的反义词从音节、词性、反义关系、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和分析描写,经过本文的归类统计之后,得到的结论是《晏子春秋》一书的反义词基本符合上古汉语词汇的大体特点。正文部分第三章侧重《晏子春秋》反义词的辨析,依据义位对应关系,主要从双边单项对立、双边多项对立、多边单项对立和多边多项对立四个方面将《晏子春秋》中的反义词进行详尽的辨析。正文部分第四章归纳了《晏子春秋》反义词的特点,主要总结该书反义词的两大特点:不平衡性和义位对应的复杂性。正文部分第五章探讨《晏子春秋》反义词的作用,本文认为反义词研究的作用主要着眼点应放在词汇、修辞、古书注解以及词典编纂这几个方面,并讨论了对比、浑括这两个语言表达的作用。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晏子春秋》反义词的整体特点及研究意义。

姚文婧[6](2019)在《敦煌歌辞反义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敦煌歌辞以底层人士创作的民间词为主,兼有少数文人词,歌辞题材甚广,语言朴实自然、通俗易懂,口语色彩浓厚,是近代汉语研究极为寳贵的材料。本文以敦煌歌辞反义词为研究对象,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歌辞中涉及到的反义词进行全面的描写,总结其特点及作用,以期对近代时期专书反义词聚合现象的研究做出一点贡献。本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敦煌歌辞及反义词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述,并根据语法标准、语义标准和语用标准对反义词进行界定,总结反义词的判定方法。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根据反义词的判定标准和判定方法,考察出敦煌歌辞反义词173对,并从语音、词性、反义关系和内容上对这173对反义词进行分类分析。第二章以义位为基础,对敦煌歌辞反义词进行语义分析。由於词的多义性,有些词在一个义项上不只有一个与之对立的词,而有些词不只在一个义项上有与之对立的词,甚至对立的一对反义词也可以同步引申,构成多个义项对立,因此敦煌歌辞反义词可以分为双边单项对立、双边多项对立、多边单项对立和多边多项对立四类。第三部分为结论,通过第一、二章对敦煌歌辞反义词的描写、分析,归纳出敦煌歌辞反义词音节对应不平衡、对应关系复杂、存在佛教用语类反义词、文言词和方俗口语词交替使用四个特点,具有构成反义复合词、确定同义词、增强修辞效果三个方面的作用。

李秋萍[7](2018)在《丘处机诗词词汇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丘处机诗词的词汇进行研究,把丘处机的诗词词汇置於汉语词汇发展史的框架之下,坚持共时与历时、共性与个性、定量与定性、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对丘处机诗词词汇进行全面的描写与分析。论文以《正统道藏》所收录的丘处机诗词为底本,参考後代学者如赵卫东、郭武等人的点校和1佚,对其词汇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首先对涉及到的所有诗词内容进行词汇划分、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建立了丘处机诗词的语料库,对诗词中的词汇做了全面统计,并分门别类,进行整理。论文总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为了更好的理解丘处机诗词,体会诗词所传达出的意思,我们对丘处机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思想做了一个简要的交代,丘处机的诗词与他的宗教活动也是密不可分的,以西觐成吉思汗为界,分为前後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诗词收录于《磻溪集》中,第二个阶段所作诗词收录於《长春眞人西游记》中,前後两个阶段的诗词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次,对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词汇研究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专书词汇研究又是词汇研究不可忽视的工作,这项工作属於基础性的研究,对于构建完整的汉语发展史有着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现状以及丘处机诗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以求在前人的研究中获得启发。再次,我们对论文研究所采用的语料版本、语料的取舍和研究的方法做了说明,以避免研究过程的混乱和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最後,结合目前学界对於专书词汇研究所采用的分词原则和方法,提出了适合论文的分词原则和方法。第二章我们紧接着对丘处机诗词的词汇构成进行了探讨,将词汇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我们将基本词汇按照词性分别进行说明,对名词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将其分为八个大类:1.表示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或事物的词;2.表示时间、方位的词;3.表示人肢体器官和与人体相关的词;4.称谓语;5.表示生产生活内容的词;6.与文化相关的词;7.与国家政治、军事、制度相关的词;8.其他词汇。词汇中,除开基本词汇以外的都可以看做一般词汇,有方言词、社会方言词、新词、熟语等,我们结合语料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对诗词中的宗教性词汇进行详细的解说。诗词中大量存在的宗教性词汇,是丘处机诗词於一般诗词而言的特色所在。我们将宗教词汇分为道教和佛教两个部分。首先对道教词汇进行分类,按照内容将其分为九个大类:1.关於道教教理、教义以及基础知识的词;2.神仙体系及神人称谓;3.道教典籍词汇;4.关於道术修炼的词;5.关於斋醮科仪的词;6.关於名物法器的词;7.关於宫观胜境的词;8.道教典故词;9.带有道教语体色彩的词。并对一些重要的词汇进行了选释。至於佛教词汇,我们主要是从构词法的角度进行研究,分为音译词、意译词、部分音译部分意译和对原有词汇赋予新义四种类型。第三章,我们从词汇的音节数量入手探讨了丘处机诗词的复音词,又将复音词分为双音词和多音节词分别进行了研究。丘处机诗词中,双音词的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因此,我们花了较大的篇幅对双音词的构词法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大量的词汇进行解说。首先将双音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然後分别对这两大类进行细致分析,单纯词有连绵词、音译词、叠音词等,合成词又分为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种类型,其中复合式最为复杂,又有联合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陈述式等五种结构模式。多音节的词主要是三音词和四音词,三音词部分,我们对一些专名、词牌名和普通的三音节词汇都作了分析,探讨了这些词的层级模式、构词法以及一些特殊词汇的构词理据和文化因素。四音节的词在丘处机诗词也占了相当的比重,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为成语,第二是不成成语的四字格词语,这些词语的大量使用增加了丘处机诗词的文学性,这也是丘处机的诗词水平高於其他道士的表现之一。第四章与第五章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看词汇。我们分别对丘处机诗词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进行了研究。诗词中共有四百多组同义词,数量较多,且一组同义词并非只有两个成员,多个同义词成员的情况较为多见,最多的一组同义词有12个成员,这些同义词的使用,使诗词的语言更加丰富,也让诗词更加具有艺术性。文章中,我们从同义词的词性、语义关系、语义内容等角度对同义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诗词中反义词共有三百多组,主要是以对文和连文的形式出现,反义词的大量使用同样也增加了诗词的文学性,文中主要谈了反义词的逻1关系和对应关系两个内容,窥见了丘处机诗词反义词应用的特点。最後一个部分为结束语,对前面几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徐波扬[8](2017)在《《越绝书》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越绝书》是一部介於小说、方志、史传之间的兼具文学性、史学性的着作,是现存最早的方志。本文以传统训诂学、现代词汇学为指导,采用定量与定性、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所使用的词汇系统作了一个穷尽性的描述。本文共含七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越绝书》的内容、作者、成书年代、版本、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写作原因、目的和方法。在本文中我们赞成《越绝书》由袁康、吴平创作于东汉的说法,选用乐组谋点校的《越绝书引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为底本,并指出目前对《越绝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对其作者、成书年代、书名的考证。2.对其文学、文化、史学价值的探究。3.校勘、训诂、译注方面的研究。而没有学者单纯地从语言学角度对其研究过。本文选用《越绝书》作专书词汇研究主要基於三个原因:1.词汇研究对於研究汉语发展历史及继承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汉语词汇研究相对薄弱。2.专书词汇研究因为确定了一定的范围,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是一种科学且合理的词汇研究方法,但起步晚,仍有很大研究空间。3.《越绝书》覆盖面宽,用词范围广,词汇量丰富,包含了那个时代大量的俗语,能充分反映那个时代的口语特徵,满足了选择专书材料的几个标准,有很高的专书研究价值,但未曾有学者对其进行专书词汇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则是:1.弥补《越绝书》词汇研究的空白。2.总结《越绝书》词汇特点的同时推测东汉时期语言的发展情况,了解当时的语言风貌。3.《越绝书》作为“方志鼻祖”,通过研究它的词汇特点,总结方志类文体的特点。4.利用《越绝书》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修订,在《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後、失收词目、义项缺漏的问题上作出贡献。第二章是《越绝书》单音词研究。本章对《越绝书》中的单音词进行了穷尽性研究,先按照词性将单音词分成名词、动词、介词、形容词、连词、数词、语气词、量词、助词、代词、副词这11类词,然後又按照语义对每类词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越绝书》共有单音词1467个,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动词数量最多,占单音词总数的43.77%,专有名词使用频率很高,并出现了1.63%的量词,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也较多,还出现了大量的反义词和同义词。由此得出的结论是:1.词类的丰富说明《越绝书》语法功能已经较为完善。2.量词的丰富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特徵之一,古汉语中量词很少或者几乎不用,但《越绝书》中量词的数量却超过了1%,表明其语言已经较为成熟。3.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的现象较多则与语言的模糊性有关。4.词汇涉及内容广泛和专有名词的大量使用说明方志类文本具有综合性和资料性的特点,同时,书中专有名词均与吴越地区有关,这也说明方志类文本具有区域性特点。第三章是《越绝书》复音词研究。本章对《越绝书》中的复音词进行了穷尽性研究,先将复音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又将单纯词分为叠音词和联绵词,将复合词分为偏正式、联合式、支配式、陈述式、重叠式、附加式、综合式,并分析了每类词的语义构成和语法构成。《越绝书》共有复音节词1362个,占全书总词汇数的48.14%,双音节词的数量占绝对领先地位,出现了14个成语,语法造词占92.65%,其中支配型也占到了9.9%,而语音造词仅占7.34%。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越绝书》中的复音词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了,说明复音词在两汉时期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体现了汉语复音化的趋势。2.语音造字比例的减少体现了汉语词汇由语音造词向语法造词的转变。3.支配型这种现代汉语构词方式比重的增加体现出复音词发展的逐步成熟。4.《越绝书》中双音节词占绝对主要地位体现了语言发展的“从简”“从俗”原则。第四章是《越绝书》的同义实词研究。本章将全文134组同义实词分为单音同义词、复音同义词、单音词和复音词共同构成的同义词。发现《越绝书》中同义词使用广泛,单音同义词占同义词总数的78.35%,且单音同义词经常作为语素,组成同义并列的联合式复音词,再次运用在文中。《越绝书》中同一个词在不同义位上与不同的词成同义关系的现象较多,还有35.79%的同义关系是由多个词共同构成。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越绝书》中大量使用同义词避免了文章用词的重复,利用同义词的同中之异,让文章的表达也更为周全,使得文章具有文学性。2.《越绝书》同义词具有不平衡性,这与单音节词的多义性相关。3.单音节同义词作为语素组成同义并列的联合式复音词最开始的部分原因是要满足音节整齐的需要,後来逐渐成为构成汉语复音词的重要方式。第五章是《越绝书》反义实词研究。本章将全文179组反义词按照单音反义词、复音反义词、单音词和复音词共同构成的反义词分类後,又以互补、反向、反义的标准对每类词进行细化。发现《越绝书》中的反义词多运用在人物表达自己观点的地方,以单音节词为主,82.32%的反义词为反义类反义词,词性构成上名词类反义词数量相对同时期文献比重较高,一词多类现象较多,反义对应关系上“一对一”“一对多”关系兼有。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采用反义词表达自己观点,不仅使得句子有整齐对称之美,还能能加强文章的气势,并且利用反义词对事物进行正反两个层面的阐述,也使得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自身观点的表达更为透彻生动。2.《越绝书》的反义词也具有不平衡性。第六章利用《越绝书》对《汉语大词典》进行了修订,补充了失收的11条词目、3个义项,提前了36条书证,肯定了方志类文本在丰富汉语词汇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第七章是结语。总结了前几章得出的结论:1.《越绝书》的语言运用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东汉时期汉语发展也相对已经较为成熟。2.《越绝书》含有丰富的具有不平衡性的同、反义词,同、反义词使得《越绝书》文学性很强。3.《越绝书》的词汇使用情况反映出方志类文体具有区域性、综合性、资料性的特点。4.方志类文本在汉语词汇研究上有自己独特价值。

李振东[9](2016)在《《太平经》与东汉佛典复音词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教典籍《太平经》和东汉佛典是东汉时期重要的宗教文献,也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对于探索汉语史发展的轨迹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取《太平经》和东汉佛典中的复音词进行对比研究。在借鉴前修时贤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尝试从语义融合角度界定出分类的标准,重点对两种语料中的联合、偏正、支配式复音词、联绵词、叠音词进行比较研究。讨论了同素异构、反义联合、反义偏指等类型复音词,并从语义角度进行细化分类,进而对其形成原因作了初步探讨。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探讨了《太平经》和东汉译经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对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在编纂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正,同时对《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方式提出建议。本文只是对研究中的某个小问题作了初步的尝试,希望能够为促进道教和佛教典籍语言的研究提供些参考。

雷雪江,万晓高[10](2015)在《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文中认为上古汉语反义词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言现象,对其的判定是古汉语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论析了前人关于上古汉语反义词的诸种判定方法,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判定应以文本格式法和义素分析法为基础方法,以语境求释法和注释参照法为辅助方法,相互补充,坚持"历史"和"发展"的原则。

二、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综述
        1.1.1 汉语构词法研究概况
        1.1.2 汉语复合词研究概况
    1.2 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选题缘由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几点说明
        1.4.1 本文对词的判定标准
        1.4.2 本文拟采用的复合词判定标准
        1.4.3 其他事项
第二章 西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1 西汉复合词构成概况
    2.2 《史记·本纪》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2.1 《史记》研究概况
        2.2.2 语料的选择
        2.2.3 《史记·本纪》复合词构词概貌
        2.2.4 小结
    2.3 《盐铁论》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2.3.1 《盐铁论》语言研究综述
        2.3.2 语料的选择
        2.3.3 《盐铁论》复合词构词概貌
        2.3.4 小结
    2.4 西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特征总结
第三章 东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1 东汉复合词构成概况
    3.2 《论衡》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2.1 《论衡》词汇研究概况
        3.2.2 语料的选择
        3.2.3 《论衡》复合词构词概貌
        3.2.4 小结
    3.3 《潜夫论》复合词构词法研究
        3.3.1 《潜夫论》词汇研究概况
        3.3.2 语料的选择
        3.3.3 《潜夫论》复合词构词概貌
        3.3.4 小结
    3.4 东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特征总结
第四章 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对比研究
    4.1 联合式复合词
    4.2 偏正式复合词
    4.3 动宾式复合词
    4.4 述补式复合词
    4.5 主谓式复合词
    4.6 附加式复合词
第五章 结语
    5.1 两汉时期复合词特点
        5.1.1 数量呈上升趋势,构词形式基本完备
        5.1.2 联合式最能产
        5.1.3 偏正式复合词构词形式丰富
        5.1.4 主谓式复合词数量较少
        5.1.5 动宾式复合词数量较少
        5.1.6 句法结构的词汇化造成了词缀的增加
    5.2 不足之处
        5.2.1 关于研究语料的选择
        5.2.2 数据统计
        5.2.3 词的界定及构成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孔子家语》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孔子家语》版本概述
    三、《孔子家语》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任务
    五、本文采用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孔子家语》单音词研究
    第一节 《孔子家语》名词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 《孔子家语》动词的分布情况
    第三节 《孔子家语》形容词的分布情况
    小结
第二章 《孔子家语》复音词研究
    第一节 《孔子家语》复音词的判定标准
    第二节 《孔子家语》复音词的结构分析
    第三节 《孔子家语》复音词的价值
    小结
第三章 《孔子家语》同义词研究
    第一节 《孔子家语》同义词的判定方法
    第二节 《孔子家语》同义词的区别特征
    第三节 《孔子家语》同义词的特点
    小结
第四章 《孔子家语》反义词研究
    第一节 《孔子家语》反义词的判定方法
    第二节 《孔子家语》反义词分类描写
    第三节 《孔子家语》反义词的对应关系
    第四节 《孔子家语》反义词词义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孔子家语》词义研究
    第一节 《孔子家语》正文中的词义解释
    第二节 《孔子家语》单义词与多义词
    第三节 《孔子家语》词的本义
    第四节 《孔子家语》词义的演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3)《汉书》复音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汉书》及其语料价值
        1.1.1 《汉书》简介
        1.1.2 《汉书》语料价值
    1.2 研究概述
        1.2.1 古汉语复音词研究综述
        1.2.2 《汉书》词汇研究综述
    1.3 研究价值与方法
        1.3.1 《汉书》复音词研究价值
        1.3.2 《汉书》复音词研究方法
    1.4 《汉书》复音词的判定和切分
        1.4.1 意义标准
        1.4.2 语法标准
        1.4.3 修辞标准
        1.4.4 频次标准
        1.4.5 词缀标准
        1.4.6 语音标准
第2章 《汉书》复音词的结构
    2.1 语音构词
        2.1.1 单纯词
        2.1.2 合成词中的重叠式
    2.2 语法构词
        2.2.1 运用词序方式构词
        2.2.2 运用虚词方式构词
    2.3 《汉书》中9种结构复音词发展特点和趋势
第3章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
    3.1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语料范围
        3.1.1 常用词的定义
        3.1.2 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界定
        3.1.3 语料范围
    3.2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况
        3.2.1 古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概述和特点
        3.2.2 选择《汉书》中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的原因
    3.3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方法
        3.3.1 统计词频,确立分组
        3.3.2 静态描写,对比分析
        3.3.3 探源溯流,动态比较
        3.3.4 解剖麻雀,以点窥面
    3.4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研究的基本内容
    3.5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举例
        3.5.1 先秦至两汉时期演变举例
        3.5.2 两汉至魏晋时期演变举例
    3.6 《汉书》常用同义并列式双音词演变特点和规律
        3.6.1 稳定性
        3.6.2 渐变性
        3.6.3 并存性
        3.6.4 择一性
第4章 《汉书》复音词中的新词新义
    4.1 新词
        4.1.1 单义词
        4.1.2 多义词
    4.2 《汉书》新词词义生成的途径
        4.2.1 联合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2 偏正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2.3 支配式复音新词词义的生成
    4.3 新义
    4.4 新义产生的途径
        4.4.1 隐喻
        4.4.2 转喻
    4.5 新词新义产生的原因
        4.5.1 社会发展外部因素
        4.5.2 语言系统内部因素
        4.5.3 人类认知的发展
第5章 结语
    5.1 本文结论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汉书》复音词总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新序》反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新序》选题缘由及语料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新序》反义词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新序》反义词的判定和统计
    第五节 《新序》反义词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新序》反义词的分类
    第一节 按词性分类
    第二节 按逻辑关系分类
    第三节 按照内容分类
第二章 《新序》反义词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反义对文
    第二节 反义连文
    第三节 标签式反义词
第三章 《新序》反义词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新序》反义词的义位对应关系
    第二节 《新序》反义词的词义分析
第四章 《新序》反义词的特点和作用
    第一节 《新序》反义词的特点
    第二节 《新序》反义词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序》反义词词表
    附录2 :《新序》反义词按照反义逻辑关系分类
    附录3 :《新序》反义词按照内容分类
后记

(5)《晏子春秋》反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晏子春秋》简介及研究概况
    二、古代汉语反义词研究现状述评
    三、《晏子春秋》反义词的研究意义和统计方法
第一章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界定
    第一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判定标准
        一、语义标准
        二、语法标准
        三、语用标准
    第二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判定方法
        一、反义对文
        二、反义连文
        三、否定式结构
        四、义位相反或相对
第二章 《晏子春秋》反义词分类描写
    第一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音节分类
        一、单音节反义词
        二、双音节反义词
        三、单音节对双音节反义词
    第二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词性分类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副词
        五、代词
    第三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反义关系分类
        一、互补关系
        二、极性关系
        三、反向关系
        四、对称关系
    第四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语义分类
第三章 《晏子春秋》反义词辨析
    第一节 双边单项对立
        一、单音节双边单项对立反义词
        二、双音节双边单项对立反义词
        三、单音节对双音节双边单项对立反义词
    第二节 双边多项对立
    第三节 多边单项对立
    第四节 多边多项对立
第四章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特点
    第一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不平衡性
        一、《晏子春秋》音节对应的不平衡性
        二、《晏子春秋》反义词义位对应的不平衡性
        三、《晏子春秋》反义词使用频率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对应关系的复杂性
        一、本义与本义相反
        二、本义与引申义构成反义词
        三、引申义与引申义构成反义词
第五章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作用
    第一节 反义词的作用
    第二节 《晏子春秋》反义词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敦煌歌辞反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敦煌歌辞简介及研究意义
    二、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概况
    三、反义词的判定标准和判定方法
第一章 敦煌歌辞反义词分类描写
    第一节 敦煌歌辞反义词的词性分类
    第二节 敦煌歌辞反义词的反义关系分类
    第三节 敦煌歌辞反义词的内容分类
第二章 敦煌歌辞反义词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双边单项对立
    第二节 双边多项对立
    第三节 多边单项对立
    第四节 多边多项对立
第三章 敦煌歌辞反义词的特点及作用
    第一节 敦煌歌辞反义词的特点
    第二节 敦煌歌辞反义词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丘处机诗词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丘处机及其诗词
    第二节 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选用版本、语料取舍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分词原则
第二章 丘处机诗词的词汇构成
    第一节 基本词汇
    第二节 一般词汇
第三章 丘处机诗词中的复音词
    第一节 双音词
    第二节 多音节词
第四章 丘处机诗词中的同义词
    第一节 同义词概貌
    第二节 同义词语义分析
    第三节 同义词例析
第五章 丘处机诗词中的反义词
    第一节 反义词概貌
    第二节 反义词逻1关系分析
    第三节 反义词对应关系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专名词表
    附录二 异体字词表
    附录三 单音词表
    附录四 同义词词表
    附录五 反义词表
    附录六 全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越绝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越绝书》简介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越绝书》的单音词
    第一节 词的界定
    第二节 单音节名词
    第三节 单音节动词
    第四节 单音节形容词
    第五节 单音节数词和量词
    第六节 单音节副词
    第七节 单音节介词
    第八节 单音节连词
    第九节 单音节语气词和助词
    第十节 单音节代词
    第十一节 小结
第三章 《越绝书》的复音词研究
    第一节 复音词的产生和判定标准
    第二节 复音单纯词
    第三节 复音合成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越绝书》的同义实词
    第一节 同义词的判定
    第二节 单音同义词
    第三节 复音同义词
    第四节 单音词和复音词构成的同义词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越绝书》的反义实词
    第一节 反义词的判定
    第二节 单音反义词
    第三节 复音反义词
    第四节 单音词和复音词构成的反义词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越绝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修订
    第一节 《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後
    第二节 《汉语大词典》词目失收
    第三节 《汉语大词典》义项缺漏
    第四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太平经》与东汉佛典复音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内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太平经》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述论
        1.1.1 校勘辨伪方面
        1.1.2 文字训诂音韵方面
        1.1.3 语法词汇方面
        1.1.4 《太平经》与传世和出土汉代文献的比较
        1.1.5 小结
    1.2 东汉佛典语言文字及文献研究述论
        1.2.1 东汉佛典语言的性质
        1.2.2 校勘辨伪方面
        1.2.3 文字训诂方面
        1.2.4 语法词汇方面
        1.2.5 东汉佛典“同经异译”比较
        1.2.6 东汉佛典与中土文献的比较
        1.2.7 小结
    1.3 两种语料比较研究选题的意义
    1.4 两种语料比较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语料概况及本文取材范围
    2.1 《太平经》的语料状况及取材范围
    2.2 东汉佛典语料状况及取材范围
        2.2.1 任继愈整理佛典36种
        2.2.2 俞理明整理佛典34种
        2.2.3 吕澂整理佛典37种
        2.2.4 许理和整理佛典29种
    2.3 语料的选取原则和方法
第三章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复音词研究
    3.1 两种语料中的联合式复音词
        3.1.1 《太平经》中的联合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1.2 东汉佛典中的联合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1.3 小结
    3.2 两种语料中的偏正式复音词
        3.2.1 《太平经》中的偏正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2.2 东汉佛典中的偏正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2.3 小结
    3.3 两种语料中的支配式复音词
        3.3.1 《太平经》中的支配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3.2 东汉佛典中的支配式复音词的构成方式
    3.4 两种语料中其他形式的复音词
        3.4.1 两种语料中的同素异序词
        3.4.2 两种语料中的反义联合词
    3.5 两种语料中复音词的异同比较
        3.5.1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复音词的相似点
        3.5.2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复音词的不同点
第四章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的叠音词
    4.1 《太平经》中的叠音词
    4.2 东汉佛典中的叠音词
    4.3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叠音词的比较
第五章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的联绵词
    5.1 《太平经》中的联绵词
    5.2 东汉佛典中的联绵词
    5.3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中联绵词的比较
第六章 《太平经》和东汉佛典复音新词新义
    6.1 新词新义研究中的有关问题
        6.1.1 两种语料中新词新义研究的现状
        6.1.2 两种语料中新词新义研究的方法
    6.2 《太平经》与东汉佛典复音新词新义
        6.2.1 《太平经》中的复音新词新义
        6.2.2 东汉佛典中的新词新义
    6.3 《太平经》和东汉佛典复音新词新义的对比
第七章 《汉语大词典》收录两种语料中部分复音词释义问题的探讨
    7.1 《汉语大词典》对《太平经》中部分复音词释义问题的讨论
        7.1.1 失收词条
        7.1.2 漏立义项
        7.1.3 释义过窄
        7.1.4 分合不当
        7.1.5 缺少例证
        7.1.6 释义不确
    7.2 《汉语大词典》对东汉佛典中部分复音词释义问题的讨论
        7.2.1 失收词条
        7.2.2 漏立义项
        7.2.3 释义过窄
        7.2.4 分合不当
        7.2.5 缺少例证
        7.2.6 释义不确
    7.3 《汉语大词典》对两种语料中部分复音词释义方式的探讨
        7.3.1 释义校补
        7.3.2 增补义项
        7.3.3 增立词条
        7.3.4 书证前移
        7.3.5 书证补充
    7.4 两种语料中部分复音词对《汉语大词典》编纂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相关研究现况
二、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
    (一) 文本格式法
        1. 对文
        2. 连文
        3. 否定式认定法
    (二) 义素分析法
    (三) 语境求释法
    (四) 注释参照法
三、坚持“历史”和“发展”的原则

四、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两汉汉语复合词构词法研究[D]. 林松. 吉林大学, 2021(01)
  • [2]《孔子家语》词汇研究[D]. 宋艳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汉书》复音词研究[D]. 易佳妮. 吉林大学, 2020(03)
  • [4]《新序》反义词研究[D]. 张洁.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晏子春秋》反义词研究[D]. 万田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6]敦煌歌辞反义词研究[D]. 姚文婧.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7]丘处机诗词词汇研究[D]. 李秋萍. 西南大学, 2018(01)
  • [8]《越绝书》词汇研究[D]. 徐波扬. 西南大学, 2017(01)
  • [9]《太平经》与东汉佛典复音词比较研究[D]. 李振东. 吉林大学, 2016(08)
  • [10]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J]. 雷雪江,万晓高.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06)

标签:;  ;  ;  ;  ;  

汉语古籍词汇研究中的反义词确定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