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探

一、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论文文献综述)

连英立[1](2014)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下水环境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文中指出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分析不同地段、不同深度含水层中的环境同位素(δ18 O-δD)特征,结合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各含水层的垂向水力联系较弱;在垂向上氘氧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分层性特点,总体上表现为随着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加大,地下水的δ18 O、δD值逐渐偏负;通过氘过量分析表明各含水层均受到了现今大气降水影响。

刘心彪,赵成,郭富赟,尹念文,周斌,侯燕军[2](2012)在《陇东盆地地下水勘查现状及下一步勘查思路》文中研究说明陇东盆地是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基地,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能源基地的建设,水资源与经济建设之间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以往陇东盆地地下水勘查取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陇东盆地地下水的开采潜力,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勘查思路,部署了具体勘查靶区。

马少华,杨锐[3](2012)在《岩溶形成(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为例)模式探讨》文中指出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岩溶区的研究,对比不同的泉域或岩溶水系统中岩溶的发育与分布,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岩溶区具有一致的岩溶形成模式,为逆冲断层带岩溶发育模式,与盆地东缘、南缘的岩溶形成模式不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岩溶区岩溶含水岩组主要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灰岩,岩溶水主要受近南北向推覆构造的控制,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为富水地段。本区可溶岩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在影响岩溶发育的诸多因素中,构造为主导因素。本区南北向逆冲构造带呈东西分带、南北成块的构造格局,但由于各地所处的构造位置、边界条件、地质体岩性、作用力强弱不一,各地的构造特征也有所差异,对岩溶水动力条件影响也不同。基本可以分为两种岩溶水动力特征。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发育具有重要影响。本区岩溶主要在每个南北向可熔岩条带中发育,并在靠近倒转向斜一侧发育强岩溶带。另外,在白垩系与奥陶系接触带发育古岩溶,往往形成富水带,使该古岩溶埋深几百米,仍形成富水带。

闫福贵,梁永平,张翼龙,龙文华,霍改兰,郑成杰[4](2010)在《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区岩溶发育模式及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岩溶区岩溶含水岩组主要由奥陶系和寒武系灰岩组成,岩溶发育受层状裂隙和构造裂隙控制,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缘、南缘和西缘。文中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岩溶区碳酸盐岩分布特征和埋藏条件的分析,提出3种岩溶发育模式:斜坡顺层岩溶发育模式、裂谷逆层岩溶发育模式和逆冲断层岩溶发育模式,对3种模式下岩溶发育的地质构造特点、水动力及水化学条件、岩溶发育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探讨了3种模式下岩溶地下水资源量和开发利用规划。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岩溶地下水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徐中华[5](2010)在《鄂尔多斯盆地南区保安群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理》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是由巨厚层白垩系下统保安群陆相碎屑岩组成的大型自流水盆地,盆地以白于山为中线划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白于山以南地区,面积约5.5892万km2,地表水短缺、地下水水质复杂,可用水资源非常短缺,对鄂尔多斯能源基地的扩建造成影响,为了寻求优质地下水源,有必要进行该区的地下水水化学演化机理研究。本学位论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以鄂尔多斯盆地白于山以南的白垩系分布区(简称“盆地南区”)为研究区,以盆地南区白垩系地下水为研究对象,以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应用数理统计、聚类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多种技术方法和常规水文地质分析相结合的手段,深入研究了盆地南区白垩系保安群中深层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过程和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盆地南区西北部洛河组和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以SO4·Cl—Na型水为主,水质差;盆地南区自边界和西南边界向马莲河东线一带,地下水类型呈HCO3—Ca·Mg·Na型水、HCO3·SO4—Na型水、HCO3·SO4·Cl—Na型水、向S04—Na型水和S04·Cl—Na型水水平分带现象;研究区罗汉洞组地下水从西北向东南,水化学类型由S04·Cl、HCO3·SO4·Cl型逐渐转化为HCO3·S04、S04型,向南该组尖灭一带为HCO3型水。2.通过对盆地南区保安群各含水岩组地下水化学场对地下水流场指示意义的研究表明:洛河组、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分带与水动力分区吻合的较好,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地下水中除了HCO3-含量逐渐减少,TDS和其他常量组分均呈增大趋势,水化学场对水动力场的指示作用明显;罗汉洞组地下水化学分带与水动力场分区不太吻合。3.利用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含量和离子当量比值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各水流路径上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总体上受水动力条件和径流路径上易溶盐累积作用的影响,研究区的西南端、东部边缘和西部六盘山一带,rCa/rNa、rMg/rNa、Ca/rCl、rHCO3/rCl比值多属于高值区,具有补给区特征;而在马莲河、泾河一带上述系列比值则相对较小,属于低值区,具有径流排泄区特征;研究区rNa/rCl和rSO4/rCl比值基本上都大于1,反映了盆地南区白垩系地下水沿径流方向呈现Na富集盐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且硫酸盐的富集速率比岩盐快。4.通过对长武、彬县一带洛河组典型水流路径B12→2-6-1→水D20及水样点D30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分析,推断洛河组地下水的排泄基准面介于点水D20和水D30之间的某个位置上;罗汉洞组水流路径盐65→镇基7-Ⅰ上存在混合作用,在罗汉洞组局部地段混合作用明显,因此,地下水化学分布规律与水动力分区不吻合,这与上述聚类分析水化学场对水动力场指示结果相一致。5.盆地南区保安群地下水质量平衡模拟结果表明,溶滤作用是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地下水径流过程中主要发生了石膏、岩盐、斜长石、钾云母、钾长石或CO2等不同程度的溶解反应和伊利石沉淀反应;阳离子交换在洛河组、环河组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中作用较强,而罗汉洞组相对较弱;混合作用多发生在薄覆盖区或裸露地段。6.通过盆地南区各模拟路径上的地下水单位距离长度上石膏、NaCl、斜长石的溶蚀量(mmol/L·km)研究表明,单位距离溶蚀量低的路径基本都分布在补给区,而单位距离溶蚀量高的路径多位于地下水径流排泄区,水化学模拟结果更进一步说明了地下水水化学演化规律对地下水动力场的指示作用。7.保安群地下水正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了影响洛河组和环河组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的主要是溶滤作用和交换作用;在罗汉洞组地下水化学演化过程中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较弱,以溶滤作用为主。

窦妍[6](2010)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及循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鄂尔多斯能源基地是我国能源基地建设的重点布局区域。目前鄂尔多斯能源基地建设已初具雏形,随着能源基地建设规模扩大,由于当地地表水资源的匮乏,使得对地下水资源开发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突显为能源基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本文在系统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气象、水文、地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地下水水化学成分及环境同位素演化特征进行研究,从水文地球化学角度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地下水的成因机制、赋存方式、水文地球化学演化及循环规律,并为鄂尔多斯能源基地的地下水开采提供合理建议,不仅在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鄂尔多斯能源基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大风日数较多。研究区内的含水层系统主要由第四系含水岩系和白垩系含水岩系构成,根据含水层系统属性及其特征,在垂向上将研究区含水层划分为萨拉乌苏、浅层、中层和深层含水层。区内地下水流场受地形高程控制,地表分水岭与地下水分水岭基本一致,在安边-四十里梁-鄂托克梁、新召等区域性地表分水岭控制下,研究区地下水系统被分割成东部乌兰木伦河-无定河、北部摩林河-盐海子、西部都思兔河-北大池三个地下水系统。本文对研究区内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的研究主要针对四个含水层以及三个地下水系统展开。研究区水化学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以及聚类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萨拉乌苏组地下水以及安边-四十里梁-鄂托克梁分水岭以东的乌兰木伦河-无定河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的矿化度大部分在1g/L以内,水化学类型主要以HCO3型水为主;在该分水岭以西的两个地下水系统——北部摩林河-盐海子、西部都思兔河-北大池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的矿化度沿着分水岭向西南、西北方向增大,矿化度最高达到5g/L以上,沿着矿化度增大方向,地下水由HCO3型水过渡为HCO3·Cl型水、HCO3·SO4·Cl型水、SO4·Cl型水和Cl·SO4型水。地下水中同位素为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证据,通过对研究区内地下水中δ18O、δD、14C、δ34S及Sr同位素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不同深度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并且受到了一定的蒸发作用的影响。中层和深层地下水年龄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随着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逐渐变老的变化特点,并且安边-四十里梁-鄂托克梁分水岭西侧地下水年龄明显老于东侧。乌兰木伦河-无定河地下水系统中的地下水由于流动速度较快,矿物溶解沉淀作用较弱,而摩林河-盐海子以及都思兔河-北大池两个含水系统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地下水对矿物的溶滤作用增强。研究区典型剖面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是针对研究区范围较广的问题提出的,其优点在于从局部的剖面研究进一步发现整个区内在不同含水系统、不同含水层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剖面上的水化学演化特征与前面整体的研究规律基本一致,在两个剖面上,地下水亦受到安边-四十里梁-鄂托克梁地表分水岭的控制,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分布特征在分水岭的东西两侧呈现的规律明显不同,在分水岭的西侧,地下水呈现明显的分带性,浅、中、深层地下水的矿化度(TDS)、水化学类型以及同位素特征都不相同,而在分水岭的东侧,地下水的分带性不明显,各种水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比较相似。通过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在安边-四十里梁-鄂托克梁分水岭东西两侧,由于水岩作用明显的不同,在分水岭以西,矿物溶解进入水中,在分水岭以东,主要以矿物的沉淀作用为主。通过对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的研究对鄂尔多斯市白垩系地下水的循环规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地下水动力场与水化学场所得出的地下水循环规律基本一致。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地下水在径流过程中,浅、中、深三个含水层都受到了安边-四十里梁-鄂托克梁以及新召地表分水岭的影响,其中,在安边-四十里梁-鄂托克梁分水岭以西的两个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在安边-四十里梁-鄂托克梁和新召分水岭附近接受补给,摩林河-盐海子地下水系统中,研究区西北部的摩林河以及盐海子地区为地下水的排泄区,都思兔河-北大池地下水系统中,地下水流向西南部都思兔河下游以及北大池闭流区;在安边-四十里梁-鄂托克梁分水岭以东,水化学场的演化规律表明,浅、中、深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较为紧密,地下水更新速度较快,地下水沿分水岭向东南方向流动。在研究区内,河流,湖淖都是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最后,根据研究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演化以及地下水循环规律的研究结果,给出研究区地下水开采的规划方案,将萨拉乌苏组含水层,浅、中层含水层作为主要的开采层位,其中,萨拉乌苏组规划了8个水源地,浅、中层含水层规划了28个水源地,深层含水层作为备用的开采层位,规划了4个备用水源地,为能源基地将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张二勇[7](2010)在《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开发与植被演化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短缺,地下水资源是能源基地规划建设的重要保障,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开发地下水必将对地表植被产生影响,如何进行地表植被破坏的风险评价,破坏程度是否可以接受,是当地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通过对遥感NDVI植被指数解译,结合野外典型路线和植被样方调查,详细分析了植被年际年内时空特征,并将植被划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4类地带性植被和沙地、湿地2类非地带性植被。植被分布宏观上主要受大气降水的控制,湿地、洼地、梁地等微地貌对植被的生长也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分析风积砂、风积砂盖风化基岩、粘土和粉土3种主要包气带含水率,指出风积砂包气带结构有利于水分的保存,对于干旱区植被生长十分重要。区域上地带性植被中的沙地植被总体上与地下水位埋深关系不大,非地带性植被中湿地植被与地下水关系密切。选择萨拉乌苏组地层分布区哈图才当水源地和白垩系地层分布区的浩勒报吉水源地为典型区,详细分析了地下水位、土壤含盐量和地下水矿化度与植被关系。综合前述研究,进行了基于地下水的植被敏感性区划,将其划分为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并将敏感区进一步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敏感区。利用GMS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区域地下水数值模型,面积6.2万km2,网格大小1000×1000m,剖分为322行249列,活动单元为62848个。以2006年为基准年,分别对地下水开采10年、20年、30年和50年的水位埋深进行了预测。在ArcGIS中对2006年8月的地下水位埋深图完成从等值线图到栅格数据的插值处理,离散为与植被覆盖率图像元一致的236×236m的单元网格,并统计建立地下水位与植被覆盖率的定量对应关系。通过未来不同时间点预测地下水位与植被覆盖率的耦合分析,对地下水开发条件下植被覆盖率变化状况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地下水开采条件下,敏感区面积将缩小1.25万km2,区内东南部和部分湖泊区的地表植被覆盖率将显着减小。

范宏喜[8](2010)在《水润陕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水,成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绊脚石 一边是辽阔苍茫的大漠风光,一边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风情——这是地处陕、甘、宁、内蒙古、晋五省区交界处的陕西省榆林市所有的独特地貌。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能源矿产,而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

范宏喜[9](2010)在《为陕北未来构建“生命线”》文中认为核心提示 水资源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生命线,而地下水则是勘查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研究》在西安通过了专家的评审验收。成果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采水资源总量每年为10.35亿立方米,现状利用量每年为2.16亿立方米,可利用潜

刘洁[10](2009)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桥岩溶系统地质构造对地下水控制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桥岩溶地下水系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晋陕蒙交接地带,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重要供水水源。其地下水系统具有以下特征:面积大(2×104km2),水量大(前人评价其可采资源量约140×104m3/d),水质好(矿化度小于600mg/L),排泄集中(集中排泄地段长度小于15km),单井出水量大(最大自流量5.64×104m3/d)。研究地质构造是研究天桥岩溶系统以上显着特点是如何形成的基础和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回顾了构造控水理论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在总结天桥岩溶系统地下水勘查成果基础上,展望构造控水理论在天桥岩溶系统中的应用前景;就天桥岩溶系统区域地质构造概况、发展过程进行详细论述,对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论述:然后结合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交叉研究,从地质构造对含水层形成、补径排控制影响等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从断层、褶皱、节理等微观构造对地下水富集规律控制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最后在构造控水理论基础上利用均衡法及数值法对天桥岩溶系统地下水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取得了下列几点认识:1.加里东运动是天桥岩溶系统含水层沉积形成的控制因素,确定了该系统含水层厚度、岩性;2.燕山运动是天桥岩溶系统的改造动力因素,形成了该系统向西微倾的簸箕状形态,确定了地下水系统四周边界;3.新构造运动是天桥岩溶系统补径排决定要素,地壳的垂直升降、地层剥蚀作用造成了东部碳酸岩盐裸露地表,直接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黄河发育的下切作用,切穿了地下水含水顶板,形成了排泄基准面;4.岩层产状、局部断层、褶皱控制了岩溶系统径流方向,天桥背斜、晋西绕褶带、清水川地堑、水泥厂孙家沟地堑构成了地下水集中排泄段;5.排泄区内,断裂构造进一步控制了地下水富集规律,在高角度正断层附近,岩溶发育,泉眼密布,地下水富集;6.通过均衡法及数值法计算,评价天桥岩溶系统补给资源量为168.77×104m3/d,可采资源量为133.55×104m3/d,其中黄河西岸可采资源量为60×104m3/d。

二、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下水环境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环境
    1.2 水文地质条件
2 样品的采集和测试
3 不同含水层的同位素特征
    3.1 δ18O和δD同位素特征
    3.2 氘过量参数特征
4 结论

(2)陇东盆地地下水勘查现状及下一步勘查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陇东盆地概况
2 陇东盆地缺水现状
3 前期成果及存在问题
    3.1 以往勘查
    3.2 勘查成果
        1) 查明了盆地内地下水含水系统空间结构和地下水富集规律
        2) 基本查明了盆地内地下水循环模式
        3) 深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有了新的认识
    3.3 存在问题
        1) 区域水文地质控制性勘探孔少且分布不均
        2) 圈定水源地勘查精度低, 不能提供可靠的水资源。
        3)
        4) 深层地下水资源的评价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
4 地下水开发潜力的分析
5 勘查思路
    5.1 勘查原则
        1) 以供水勘查为主, 兼顾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2) 以白垩系粗颗粒含水介质为主要勘查目标
        3) 水量优先、水质适当放宽
    5.2 具体部署
        1) 供水水源勘查
        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3)岩溶形成(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为例)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1.1 岩溶层组及构造形式
    1.2 构造格局对岩溶分布的影响
    1.3 断裂及裂隙构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2. 水循环条件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2.1 岩溶水动力特征
    2.2 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3. 岩溶发育特征

(5)鄂尔多斯盆地南区保安群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自然地理和地质概况
    2.1 盆地自然地理概况
        2.1.1 盆地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1.2 气候与水文
    2.2 白垩系盆地地质概况
        2.2.1 盆地的箕形特征
        2.2.2 中央隆起
        2.2.3 拗陷中心
        2.2.4 盆地的褶皱构造
    2.3 白垩纪各期岩相古地理
        2.3.1 早白垩世宜君-洛河期岩相古地理
        2.3.2 早白垩世环河-华池期岩相古地理
        2.3.3 早白垩世罗汉洞-泾川期岩相古地理
    2.4 白垩系盆地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2.4.1 盆地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2.4.2 白垩系保安群含水岩组
        2.4.3 白垩系保安群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第三章 盆地南区保安群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3.1 洛河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
        3.1.1 洛河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3.1.2 洛河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3.2 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
        3.2.1 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3.2.2 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3.3 罗汉洞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
        3.3.1 罗汉洞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3.3.2 罗汉洞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3.4 保安群地下水水化学垂直分带规律
        3.4.1 TDS垂直分带规律
        3.4.2 SO_4~(2-)浓度垂直分带规律
        3.4.3 Cl~-浓度垂直分带规律
        3.4.4 HCO_3~-浓度垂直分带规律
        3.4.5 Na~+浓度垂直分带规律
        3.4.6 Mg~(2+)浓度垂直分带规律
        3.4.7 Ca~(2+)浓度垂直分带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盆地南区保安群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作用
    4.1 地下水水化学场对水动力场的指示作用
        4.1.1 洛河组地下水水化学分带与水动力场的关系
        4.1.2 环河组地下水水化学分带与水动力场的关系
        4.1.3 罗汉洞地下水水化学分带与水动力场的关系
    4.2 典型水流路径上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4.2.1 洛河组典型水流路径上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4.2.2 环河组典型水流路径上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4.2.3 罗汉洞组典型水流路径上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4.3 水化学场的形成作用及影响因素
        4.3.1 影响水化学场形成的主要因素
        4.3.2 水化学场形成的主要成因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理论与方法研究
    5.1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1.1 模拟模型
        5.1.2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方法
        5.1.2.1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步骤
        5.1.2.2 建立质量平衡反应模型需要的资料
        5.1.2.3 模拟结果的多解性与模型检验
    5.2 正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5.2.1 溶液组分的活度系数方程和质量作用方程
        5.2.2 交换组分的质量作用方程
        5.2.3 应用Newton-Raphson方法求解的平衡方程表示法
        5.2.4 正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的步骤
    5.3 平衡方程的求解问题
第六章 盆地南区保安群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6.1 保安群地下水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6.1.1 洛河组地下水反向模拟
        6.1.1.1 水流路径的选取
        6.1.1.2 可能矿物相的确定
        6.1.1.3 建立地下水质量平衡模型
        6.1.1.4 洛河组地下水质量平衡模拟结果分析
        6.1.1.5 用模拟结果分析南区洛河组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
        6.1.2 环河组地下水反向模拟研究
        6.1.2.1 水流路径的选取
        6.1.2.2 环河组水岩作用模拟结果分析
        6.1.2.3 用模拟结果分析南区环河组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
        6.1.3 罗汉洞组地下水反向模拟
        6.1.3.1 水流路径的选取
        6.1.3.2 南区罗汉洞组水岩作用模拟计算结果
        6.1.3.3 用模拟结果分析南区罗汉洞组地下水的补径排关系
    6.2 保安群地下水正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6.2.1 洛河组地下水正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6.2.2 环河组地下水正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6.2.3 罗汉洞组地下水正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及循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1.2.2 地下水循环研究
        1.2.3 鄂尔多斯盆地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1.2.4 主要存在问题
    1.3 文章研究内容
    1.4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交通位置
    2.2 气象
    2.3 水文
    2.4 生态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3.1 地形地貌
    3.2 地下水流系统特征
        3.2.1 主要含水岩组特征
        3.2.2 含水层系统结构特征
        3.2.3 地下水水流系统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4.1 水化学样品的采样位置及测试方法
        4.1.1 样品采集位置
        4.1.2 取样及分析测试方法
    4.2 地下水水化学成分演化特征
        4.2.1 地下水TDS与各主要离子相关性分析
        4.2.2 各含水层地下水水化学矿化度分区
    4.3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
        4.3.1 萨拉乌苏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
        4.3.2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
        4.3.3 中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
        4.3.4 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聚类分析方法对水化学特征的研究
    5.1 聚类分析方法的介绍
        5.1.1 聚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5.1.2 聚类分析方法在水化学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及其实现方法
    5.2 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5.2.1 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数据的聚类计算结果
        5.2.2 讨论
    5.3 中层地下水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5.3.1 中层地下水水化学数据聚类计算结果
        5.3.2 讨论
    5.4 深层地下水化学成分聚类分析
        5.4.1 深层地下水水化学数据聚类计算结果
        5.4.2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下水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6.1 氢氧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6.1.1 δ180-δD的组成
        6.1.2 不同深度地下水中δ180-δD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6.2 地下水年龄的分布特征
    6.3 硫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6.3.1 研究区地下水中硫酸盐的形成
        6.3.2 地下水中硫酸盐的δ34S-S04、δ180-S04的分布特征
    6.4 锶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6.4.1 研究区地下水锶及其同位素组成的变化
        6.4.2 研究区地下水中Sr的来源
        6.4.3 不同含水系统中Sr及其同位素的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典型剖面水文地球化学规律研究
    7.1 典型剖面的选取
    7.2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7.2.1 组分分布模型的原理
        7.2.2 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方法
    7.3 Ⅰ-Ⅰ'剖面水文地球化学规律研究
        7.3.1 Ⅰ-Ⅰ'剖面水化学分布特征
        7.3.2 Ⅰ-Ⅰ'剖面地下水同位素特征
        7.3.3 Ⅰ-Ⅰ'剖面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7.4 Ⅱ-Ⅱ'剖面水文地球化学规律研究
        7.4.1 Ⅱ-Ⅱ'剖面水化学分布特征
        7.4.2 Ⅱ-Ⅱ'剖面同位素分布特征
        7.4.3 Ⅱ-Ⅱ'剖面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区地下水循环规律研究
    8.1 水动力场研究下的地下水循环规律
        8.1.1 各含水层地下水径流特征
        8.1.2 典型剖面上的地下水径流特征
    8.2 水文地球化学对地下水循环规律的研究
        8.2.1 地下水来源的水文地球化学证据
        8.2.2 地下水径流的水文地球化学证据
        8.2.3 典型剖面上地下水径流的水文地球化学证据
        8.2.4 地下水排泄的水文地球化学证据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9.1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
    9.2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9.3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建议
        9.3.1 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原则
        9.3.2 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建议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开发与植被演化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层
    2.3 构造
    2.4 含水层系统
    2.5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3章 植被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3.2 主要植被类型
    3.3 植被空间分布
    3.4 植被时间演化特征
    3.5 主要植被类型面积变化
    3.6 植被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3.7 植被根系与地下水位关系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植被与地下水关系研究
    4.1 区域植被与地下水关系
    4.2 典型区植被与地下水关系
    4.3 地下水胁迫下的植被演替规律
    4.4 基于地下水的植被敏感性区划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地下水数值模型
    5.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5.2 水文地质数值模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下水开发条件下植被演化预测
    6.1 地下水开发方案及水位预测
    6.2 地下水位埋深与植被覆盖率定量耦合模型
    6.3 植被覆盖率预测
    6.4 植被演化预测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桥岩溶系统地质构造对地下水控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前人研究成果
        0.2.1 构造控水理论及其应用
        0.2.2 天桥岩溶系统研究成果
    0.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技术路线
        0.3.3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0.3.4 论文创新点
第1章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
    1.2 气象水文
    1.3 地形
    1.4 地貌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概况
    2.2 区域地质构造发展过程
        2.2.1 元古代大陆边缘裂陷盆地演化阶段
        2.2.2 早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盆地阶段
        2.2.3 晚古生代华北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
        2.2.4 中生代板内凹陷盆地演化阶段
        2.2.5 新生代高原及周缘地堑演化阶段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1 边界条件
    3.2 补径排条件
        3.2.1 地下水补给
        3.2.2 地下水径流与排泄
    3.3 富水性特征
    3.4 水化学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质构造对含水层的控制
    4.1 地质构造对含水层形成影响
        4.1.1 形成期
        4.1.2 改造期
    4.2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系统补径排影响
        4.2.1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系统补给影响
        4.2.2 构造对地下水系统径流控制影响
        4.2.3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排泄控制影响
    4.3 地质构造对地下水富集规律控制
        4.3.1 地层岩性对地下水富水性影响
        4.3.2 断裂构造对地下水富水性影响
        4.3.3 新构造对地下水富水性影响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下水资源评价
    5.1 评价方法与原则
        5.1.1 评价原则
        5.1.2 水量计算与评价方法
    5.2 均衡法
        5.2.1 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5.2.2 岩溶水均衡分析
        5.2.3 岩溶水资源确定
    5.3 数值法
        5.3.1 开采方案
        5.3.2 区域模型预测
        5.3.3 水源地模型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下水环境同位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连英立. 中国矿业, 2014(S2)
  • [2]陇东盆地地下水勘查现状及下一步勘查思路[J]. 刘心彪,赵成,郭富赟,尹念文,周斌,侯燕军. 甘肃地质, 2012(03)
  • [3]岩溶形成(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为例)模式探讨[J]. 马少华,杨锐. 西部资源, 2012(05)
  • [4]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地区岩溶发育模式及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探讨[J]. 闫福贵,梁永平,张翼龙,龙文华,霍改兰,郑成杰. 地学前缘, 2010(06)
  • [5]鄂尔多斯盆地南区保安群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机理[D]. 徐中华. 长安大学, 2010(02)
  • [6]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白垩系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及循环规律研究[D]. 窦妍. 长安大学, 2010(11)
  • [7]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开发与植被演化风险评价研究[D]. 张二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8]水润陕北[N]. 范宏喜. 地质勘查导报, 2010
  • [9]为陕北未来构建“生命线”[N]. 范宏喜.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10
  • [10]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天桥岩溶系统地质构造对地下水控制分析研究[D]. 刘洁. 西北大学, 2009(08)

标签:;  ;  ;  

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