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和2010年高端型材需求预测

2005年和2010年高端型材需求预测

一、2005年和2010年优型材需求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刘科[1](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周金凯[2](2019)在《产业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结构性冲击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文中研究表明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两国经贸关系更是双边关系的重中之重。中美贸易总额不断增长的同时,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中美贸易发展和失衡问题并存,但贸易失衡问题更为敏感突出。特朗普执政后,尤其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并试图通过单边主义政策加以解决。中美对于贸易失衡问题的共识与分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方关系的未来走向。因此,深入研究中美贸易失衡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贸易逆差是一个宏观经济的总量概念,但贸易竞争更多体现在产业层面,恰恰正是产业竞争对一国产业发展和就业状况产生直接影响。在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上,当前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的关注点多集中在贸易逆差这个总量概念上,以两国间产业竞争为视角的研究略显不足,特别是对产业层面上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究竟如何、这种竞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以及美国单纯以贸易逆差的表象作为其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忽略产业竞争因素,是否是实现其政治意图的一种有意为之等等,这些事关两国切身利益的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因此,从产业视角研究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影响,不仅扩展了贸易失衡的理论研究,为中美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构建全方位开放的贸易格局战略提供政策制定、评估和改进依据。本文从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现状和原因入手进行分析。首先,本文参考美国产业就业率、选举政治、中美贸易逆差程度和美国贸易救济措施等因素选定代表性产业,包括纺织业、塑料和橡胶业、金属制造业、化工业、机械制造业、电器及电子设备制造业。接下来,文章对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美国对华代表性产业的贸易逆差不断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其与中国全球代表性产业的贸易差额同步变化,二者的比重整体保持平稳,中美贸易逆差变化是相对的。究其原因,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主要是美方贸易统计数据高估、美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替代效应与贸易创造效应、中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深入分析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的关系,本文分别利用贸易与就业、贸易与产出、贸易与工资的回归模型,通过贸易与利润关系的经验分析,研判中美贸易失衡是否对美国代表性产业构成结构性冲击。结果表明:中美贸易对美国代表性产业及其分类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产出、工资和利润的影响具有产业差异性,以正向影响为主,并未对美国代表性产业构成结构性冲击。因此,一直以来,美国将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相挂钩对华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并非基于“产业严重受损”的事实。为了佐证实证分析结果,本文结合“232调查”的主要产品——钢铁和高新技术产品——苹果手机两个典型产业案例,详细剖析了中美高新技术产业贸易失衡的本质和中美钢铁贸易是否对美国钢铁产业构成竞争与冲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通过中美与日美对比分析,以历史事实阐释美国将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相挂钩是客观事实,还是有意为之。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全面升级时,美国以日美贸易失衡冲击其产业为由对日本进行贸易制裁,要求减少双方贸易差额。当前中国与日本面临的情形看似一样,但二者却有本质不同,包括:贸易摩擦全面升级时中美与日美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日美产业结构以竞争为主,中美产业结构以互补为主;中国对美国出口企业涉及美国在华投资公司,日本对美出口企业主要是日本本土企业;日美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受意识形态的影响,美国有意加强对华出口管制。结果表明:日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主导产业构成实质性冲击,这与中美贸易失衡有着本质不同。因此,美国大肆宣扬中美贸易失衡对其构成“产业冲击”即存在夸大其词,又有意识形态的偏见。不论美国将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相挂钩是夸大其词,还是有意为之,其目的都是为制定和实施对华贸易政策服务。在中美贸易失衡、产业冲击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方面,美国产业界不仅鼓吹中美贸易失衡威胁国家产业安全,而且直接游说政府和国会,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因此,本文以美国产业界(企业和产业利益集团)的态度为联结,基于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的影响,分析了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本文通过对美国产业界的态度分析得出:一方面,在美国企业界中,传统“夕阳产业”企业,如钢铁业和纺织业,受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较重,是“中国产业冲击”言论的主要制造者。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美国跨国公司则很少关注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在产业利益集团中,主要关注中美贸易失衡和“产业冲击”的是传统制造业的代表,如美国劳联-产联、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美国全国纺织产业委员会等。受益于贸易自由化的利益集团,如美国商会、美国商业圆桌会议等则很少提及中美贸易失衡和“产业冲击”。基于美国产业界的态度,本文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演变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中国入世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经历了以“交往”为主向以“遏制”为主的转变。其中,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主要奉行以“交往”为主的对华贸易政策,中美经贸关系得到迅速发展;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倾向奉行以“遏制”为主的对华贸易政策,中美经贸关系面临新的考验。这一转变与美国产业利益集团的态度变化密切相关,即长期以来,美国很难通过“贸易交往政策”全面迅速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发展置于“美国规则”约束下。美国需要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改变现有局面,以求在中美战略竞争中进一步遏制中国发展,维护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话题正好成为美国实现其对华战略目标的托辞。综合本文分析,在中美贸易失衡的背景下,美国以“产业冲击”为由,对华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贸易政策,并非真的构筑在产业严重受损的事实基础上。美国有意将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相挂钩,一方面为迎合利益集团的诉求,以服务于国内选举政治;另一方面旨在借机大肆炒作该问题,将中美贸易问题政治化,最大限度遏制中国发展,维护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最后,本文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加快中国产业升级、多措并举应对中美贸易失衡和防止中美金融战等建议。

蔡善柱[3](2016)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继1984年中国设立第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开发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深入发展。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沿海到内地,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们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外开放的主要载体、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体制改革的试验区域和转型发展的示范基地,也是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常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产业特色不强、空间布局不优以及体制优势弱化等问题,经济技术开发区应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着力促进经济提升质效、城市提升品质、社会提升水平,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积极应对资源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新挑战,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要素制约。全面开创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新局面的任务刻不容缓。加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规律研究,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增长极理论、外部性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空间分析、DEA分析、实地调研等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和手段,在系统分析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数量、经济、社会、效率、空间演化发展的特征、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的基础上,对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演化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的特征:设立数量的空间布局从东南沿海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拓展,省际分布具有正空间相关性,东部地区集聚显着;经济规模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呈现东大西小态势,东部地区尤其是江苏省始终是经济高度集聚中心;综合发展效率整体偏低,且西部地区高,东、中部地区低;动态效率则是东部地区高,西、中部地区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上经历6个发展阶段,有4种发展模式。影响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的因素有政策、要素、区位等外生因素,以及市场、产业、创新等内生因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之一。(2)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的特征:经历起步发展、快速发展、稳定发展和转型发展四个阶段,具有点状集聚、点面结合集聚、面状拓展和飞地发展四种模式;空间上从北区南部向北部、从北区向东区“飞地”拓展;经济规模及其对芜湖市的贡献呈逐年增长,增长率巨幅波动;就业人口逐渐超过常住人口;综合发展效率偏低但位于全国4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第20位,动态效率在全国位列偏后;综合来看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分为分离阶段、融合阶段、均衡阶段等三个阶段。影响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的外在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区位因素、要素因素、城市化因素等,内在因素主要有市场因素、经济因素、产业因素、创新因素等。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芜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核心动力。本文认为,为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新要求,作为区域经济核心支撑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是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切实将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积极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在成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培育吸引外资新优势的排头兵、科技创新驱动和绿色集约发展示范区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脚地等方面做好扎实工作。加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研究,在实践上,对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调整国家区域经济布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对丰富城市地理学与城市经济学开发区演化研究案例有一定的意义。

王琳[4](2018)在《工业化演进对我国钢社会蓄积的影响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是工业化演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性原材料,是国家物质财富积累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钢的消费量急剧攀升,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钢消费国。在人为消费活动的作用下,钢以住房、车辆等实物产品的形式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在其生命周期内蓄积于我国社会经济系统之中,形成钢的存量。钢存量是社会财富的代表,是钢二次资源的潜在来源。利用钢二次资源进行钢铁生产能够显着降低钢铁工业对铁矿石的依赖,并且能够有效解决当前钢铁行业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问题。也正是因此,钢社会蓄积相关问题成为了目前国内外学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实际上,钢的社会蓄积与国家工业化演进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演进,一国的经济会不断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会不断变动,而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均会对钢的消费水平产生巨大影响,并最终影响钢的社会蓄积。有鉴于此,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家工业化演进与钢社会蓄积之间的内在影响规律进行了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国际上新兴的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工业化演进过程中我国国家层面上的钢社会蓄积历史规律进行研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演进,我国钢存量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以及工业化中期和已经经历的工业化后期中,我国钢存量分别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和迅猛增长,钢存量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社会物质资源财富不断累积。而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有着与美国和日本相似的钢社会蓄积过程,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三个国家钢的社会蓄积均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演进而呈现出了不断加速的态势。其次,利用非线性STR模型技术等方法,对我国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经济产出与钢社会蓄积之间的动态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在前工业化阶段,我国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的影响不断在线性和非线性之间交替转换,而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和已经经历的工业化后期中,我国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的影响则呈现出了线性影响的特征。前工业化阶段我国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的非线性影响与前工业化阶段的政治波动等因素有关。再次,利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工业化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与钢社会蓄积之间的时变影响规律进行研究。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钢社会蓄积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变动既会在短期内显着地影响钢社会蓄积的变化,又会在长期内对钢社会蓄积产生拉动作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演进,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钢社会蓄积的影响呈现出了和美国、日本相似的阶段性特征,该影响会首先于前工业化阶段曲折上升,随后于工业化初期低位曲折下降,然后于工业化中期和后期重新转为曲折上升。最后,通过借鉴美国和日本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的钢社会蓄积规律,利用钢社会蓄积预测模型,对直至2035年的我国国家层面的钢社会蓄积状况进行预测。2015年以后我国钢总存量仍会快速上升,但增长幅度将不断下降,2030-2035年期间,我国钢总存量的增长幅度会不断趋近于0。在未来的工业化后期中,我国人均钢存量仍将迅速攀升,直至21世纪30年代以后达到8-12吨的饱和水平。根据上述预测结果,我国应做好减产准备,加强循环技术研究,与初级工业化国家进行产业联合,释放过剩产能。

廖正品[5](2009)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塑料工业》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塑料工业在 2008 年度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内容涉及:塑料制品加工业、塑料加工机械业、塑料原辅材料和塑料助剂等。文中图表丰富,数据翔实,事例典型。对塑料工业面临的难题,文章作了缜密的分析,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近期的发展思路。为保持资料完整和内容连贯,方便读者阅读,本刊增加页码全文刊发。——编者

刘铁敏[6](2007)在《中国粗钢及铁矿石需求计量经济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作为钢铁产业的主要原料,铁矿石的供给与利用对钢铁工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科学预测铁矿石需求有助于制定铁矿资源利用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铁矿石与市场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生铁—粗钢—钢材、钢铁制品进入市场的。中国大部分铁矿石生产企业是钢铁企业的下属企业,矿山生产的成品矿直接进入钢铁企业使用,二者之间的“交易”是内部核算,与市场基本上没有联系,在市场上直接交易的矿石量有限。因此,直接把国民经济指标与铁矿石相联系预测铁矿石需求不符合中国国情。驱动铁矿石需求的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及其制品的需求。然而,铁矿石的用途非常单一,即用于钢铁冶炼,而钢铁及其制品完全市场化。因此,本文采用的铁矿石预测思路是:首先将粗钢与国民经济相联系,建立粗钢需求预测模型,然后依据铁钢比、矿铁比,并考虑废钢使用和钢材进口等因素,从粗钢需求反推到铁矿石需求。本文对粗钢需求的预测建立了以下模型:(1)单因素模型。本文建立的单因素模型有粗钢需求的生长曲线函数模型和线性函数模型,生长曲线函数模型分别选用时间和GDP作自变量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GDP作为自变量的生长曲线函数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检验指标;单因素线性模型以GDP作自变量,通过设置滞后变量和哑变量,模型也具用较好的模拟检验指标。(2)多因素总量模型。本文建立了两个多因素总量模型,分别是按支出法核算GDP的组成作为解释变量和按生产法核算GDP的组成作为解释变量的中国粗钢需求预测模型,建模分析结果表明,按支出法核算GDP的组成作为解释变量的模型具有更好的统计检验、计量经济学检验和预测评价检验指标,同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阶段建模分析,得到了更加切合实际的模型函数。(3)多因素单耗模型。本文建立的单耗模型以单位GDP粗钢需求为被解释变量,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例为解释变量,通过对粗钢单耗的预测来预测粗钢需求总量。由于对铁矿石的需求是钢铁的生产,所以必须依据粗钢需求得出粗钢产量,才能进一步得到铁矿石需求量,为此,必须预测粗钢进口量。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钢材进口预测模型,将预测的进口钢材量依据钢材综合成材率转换为粗钢进口量,然后从粗钢需求量和进口量得出中国的粗钢产量。最后,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系统分析,计算出中国钢铁生产的铁钢比、矿铁比、废钢利用等数据,将这些数据与上述的粗钢产量结合,求得铁矿石需求量。应用上述预测体系,对中国2005-2012年的粗钢及铁矿石需求进行了预测,并对各模型预测结果做了分析对比,取作者认为较好的预测作为最终结果。预测结果表明:2005—2012年中国粗钢及铁矿石需求呈逐步上升趋势,2010年之前仍快速增长,2010-2012年增长速度放慢;预测2012年中国的粗钢需求为6.3390×108t,粗钢产量为5.9374×108t,生铁产量为5.8084×108t,铁矿石总需求量(国产原矿品质)为16.2634×108t,国内铁矿石产量为4.5000×108t,进口铁矿石数量为5.8817×108t。根据世界铁矿石的资源禀赋特点、生产和贸易情况,结合对中国铁矿石需求的预测,中国铁矿资源利用战略应该是国内矿山供应、国外矿石开发和进口矿石三种来源的最佳配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抓住了钢铁产品与实际经济指标联系更紧密、钢铁产品市场化程度高的特点,结合整个钢铁工业生产过程,建立从粗钢需求到铁矿石需求的比较全面、符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预测体系,预测结果不仅得出了铁矿石需求量,而且得出了粗钢需求量、粗钢产量和生铁产量等。

赫崇富,王祝堂[7](2006)在《中国铝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已成为原铝及铝材生产大国,原铝及铝材净出口国,并在向铝业强国阔步前进。2005年:原铝生产能力10 790 kt/a,各项技术指标接近国际水平,自焙槽几乎全部淘汰,仅占总产能的0.4%;挤压行业已跨过强国门槛;铝箔行业跻身强国之林;板带轧制业到2006年底可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国;早已是电线电缆大国,也是净出口国,但量不大;废铝回收率居世界第一,也是最大的净进口国;铝铸件产量独占全球鳌头;在锻压方面,是世界五大国之一。

河南省人民政府[8](2006)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

蔡雪峰[9](2006)在《浙江华之杰塑料建材有限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塑料型材行业的激烈竞争以及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华之杰公司在分析国际市场机会和威胁以及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后,不得不选择国际化经营战略。如何去制定一种既能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会又能克服自身的劣势、规避风险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已经成为华之杰公司成败的关键。本文在对国际化经营战略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层层推进的分析方法,对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进行系统分析,力求为华之杰公司寻求一种最佳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首先本文运用PEST分析法分析华之杰公司的宏观环境,然后分析塑料型材行业的发展状况并运用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华之杰公司竞争环境,综合得出外部环境的关键因素;再运用外部要素评价矩阵EFE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价,认为公司尽管处于比较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之中,但机会还是大于威胁。其次,运用价值链分析法对华之杰公司内部情况进行分析、并分析国际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综合得出内部关键要素;再运用内部评价矩阵IFE对公司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认为公司尽管内部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整体处于优势地位,优势大于劣势。然后制定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备选战略方案及构建SWOT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QSPM)的方法确定公司应采用国际集中差异化战略,并实施国际市场渗透战略。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保证华之杰公司有效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

牛瑞新[10](2006)在《太钢型材厂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的钢铁行业特别是特钢行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如何在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环境下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如何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未来,如何适应太钢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成为太钢型材厂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正是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对太钢型材厂的战略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分六章。首先在前言部分说明了研究太钢型材厂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在第一章对太钢集团以及太钢型材厂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在第二章对企业战略以及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作了简要描述。第三章对企业外部政治、经济、技术、行业以及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对企业内部资源、产品组合、生产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管理及组织结构等方面作了分析。通过内外环境分析,在第五章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企业发展面对的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的对比,重点对型材厂的战略选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型材厂在未来可以选择的发展战略。第六章作者探讨了企业战略的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控制问题。通过以上研究,作者力争能够对太钢型材厂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2005年和2010年优型材需求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5年和2010年优型材需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2)产业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结构性冲击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中美贸易失衡成因的研究
        1.3.2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
        1.3.3 贸易失衡、产业冲击与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研究
        1.3.4 现有文献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的取得及论文可行性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的取得及论文可行性
    1.6 拟创新点
第2章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中美代表性产业的选取
        2.1.1 中美贸易失衡主要来自制造业
        2.1.2 中美代表性产业的选取依据
    2.2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现状
        2.2.1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差额整体呈上升态势
        2.2.2 中美产业贸易差额占中国全球同类贸易差额的比重保持平稳
    2.3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2.3.1 美方统计口径对中美贸易失衡程度存在严重高估
        2.3.2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加剧了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
        2.3.3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上升,美国逐步下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代表性产业结构性冲击的分析
    3.1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代表性产业产出的影响
        3.1.1 美国代表性产业产出的现状
        3.1.2 贸易与产出模型
        3.1.3 实证分析
    3.2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代表性产业利润的影响
        3.2.1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的变化分析
        3.2.2 美国代表性产业利润的变化分析
        3.2.3 中美代表性产业贸易失衡与产出利润的关系
    3.3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代表性产业就业的影响
        3.3.1 美国代表性产业就业的现状
        3.3.2 贸易与就业模型
        3.3.3 实证分析
    3.4 中美贸易失衡对美国代表性产业工资的影响
        3.4.1 美国代表性产业工资的现状
        3.4.2 贸易与工资模型
        3.4.3 实证分析
    3.5 中美贸易中的典型产业案例分析
        3.5.1 中美钢铁贸易与产业竞争
        3.5.2 iPhone手机全球价值链与中美贸易失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冲击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与日美贸易失衡的对比分析
    4.1 日美贸易摩擦的简要回顾
    4.2 日美汽车产业贸易失衡与产业竞争
        4.2.1 日美汽车贸易差额是双方贸易失衡的主要来源
        4.2.2 日美汽车产业贸易以直接竞争为主
        4.2.3 日美汽车产业竞争与“自愿出口限制”
    4.3 日美半导体产业贸易失衡与产业竞争
        4.3.1 日美半导体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4.3.2 日美半导体协定与美国竞争力的恢复
    4.4 中美贸易失衡的本质异于日美贸易失衡
        4.4.1 贸易摩擦全面升级时中日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
        4.4.2 中日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不同
        4.4.3 贸易失衡对美国产业就业的影响程度不同
        4.4.4 美国对于中日产品的需求程度不同
        4.4.5 美国对中日的出口管制程度不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贸易失衡和产业冲击影响下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演变
    5.1 美国产业界对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的态度
        5.1.1 美国企业界对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的态度
        5.1.2 产业利益集团对中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的态度
    5.2 美国产业界态度影响下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演变
        5.2.1 美国产业界影响对华贸易政策制定的主要路径
        5.2.2 小布什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5.2.3 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5.2.4 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中美贸易失衡是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6.1.2 美国宣扬的“产业冲击”并非基于产业严重受损的事实
        6.1.3 日美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本质异于中美
        6.1.4 贸易失衡与“产业冲击”是美国对华贸易政治的托辞
    6.2 政策建议
        6.2.1 做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6.2.2 积极应对美国以贸易失衡和“产业冲击”为由制造的摩擦
        6.2.3 做好应对美国金融战的准备
    6.3 研究局限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案例的确定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开发区演化的理论基础
        2.1.1 开发区形成理论
        2.1.2 开发区发展理论
        2.1.3 开发区科学发展理论
        2.1.4 开发区演化发展理论---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
    2.2 开发区演化发展研究理论框架
        2.2.1 演化概念辨析
        2.2.2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研究框架
        2.2.3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研究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综述
    3.1 相关概念
    3.2 国内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研究进展
        3.2.1 发展条件与影响因素研究
        3.2.2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3.2.3 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研究
        3.2.4 综合评价相关研究
        3.2.5 可持续发展与转型升级研究
        3.2.6 演化过程与动力机制研究
    3.3 国外关于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研究进展
        3.3.1 关于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研究
        3.3.2 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案例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区问题的研究
        3.3.3 关于我国出口加工区及科学园的相关研究
    3.4 国内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研究述评
        3.4.1 国内研究内容分析
        3.4.2 国外研究评价
        3.4.3 国内外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第四章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研究
    4.1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省际时空演化
        4.1.1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省际时空演化特征
        4.1.2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省际空间相关性演化特征
    4.2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GDP)省际时空演化
        4.2.1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GDP)省际时空演化特征
        4.2.2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GDP)省际空间相关性演化特征
    4.3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要素演化
        4.3.1 政策制度演变
        4.3.2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定位变化
    4.4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效率时空演化
        4.4.1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质量研究方法
        4.4.2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效率研究方法
        4.4.3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效率时空演化特征
    4.5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时空演化
        4.5.1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增长路径与集散性发展过程
        4.5.2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过程
        4.5.3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模式
    4.6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
        4.6.1 外生因素
        4.6.2 内生因素
        4.6.3 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演化研究
    5.1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演化
        5.1.1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演化过程
        5.1.2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演化模式
        5.1.3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演化特征
        5.1.4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空间演化的动力分析
    5.2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对芜湖市空间演化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演化研究
    6.1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发展及其空间分布演化
        6.1.1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企业发展特点
        6.1.2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企业空间布局演化特征
    6.2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及其演化特征
    6.3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规模发展及其演化特征
    6.4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对芜湖市经济影响演化特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演化研究
    7.1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口与社区发展演化
    7.2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工程性基础设施发展演化
    7.3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性基础设施发展演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效率演化研究
    8.1 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质量研究方法
    8.2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效率研究方法
    8.3 基于全国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效率演化
        8.3.1 基于全国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效率演化特征
        8.3.2 基于全国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动态效率演化特征
    8.4 基于自身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效率演化
        8.4.1 基于自身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效率演化特征
        8.4.2 基于自身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动态效率演化特征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集聚与溢出演化研究
    9.1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集聚过程分析
    9.2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溢出过程分析
    9.3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进过程与机制分析
        9.3.1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进过程与特征
        9.3.2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进机制分析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阶段与动力机制研究
    10.1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过程及其特征
    10.2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
        10.2.1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0.2.2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的动力机制
    10.3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11.1 主要研究结论
    11.2 创新点
    11.3 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工业化演进对我国钢社会蓄积的影响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2.1 流量、存量及人均饱和存量的界定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工业化演进相关研究
        1.3.2 物质流分析方法及钢社会蓄积研究
        1.3.3 经济产出与物质资源使用关系研究
        1.3.4 产业结构变动与物质资源使用关系研究
        1.3.5 物质资源未来使用规律预测研究
        1.3.6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工业化演进影响钢社会蓄积的理论基础和经济背景
    2.1 工业化演进的一般规律
        2.1.1 工业化演进的总体规律
        2.1.2 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1.3 工业化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2.2 中美日三国工业化阶段划分
    2.3 我国工业化演进轨迹分析
        2.3.1 我国工业化的演进历程及现状
        2.3.2 我国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经济产出特征分析
        2.3.3 我国工业化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特征分析
    2.4 国家工业化演进与钢社会蓄积的关系
        2.4.1 国家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经济产出与钢消费的关系
        2.4.2 国家工业化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与钢消费的关系
        2.4.3 钢消费与钢社会蓄积的关系
    2.5 我国钢消费历史趋势及消费特征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化演进过程中钢社会蓄积历史规律分析
    3.1 钢社会蓄积动态物质流分析系统定义
        3.1.1 系统定义总述
        3.1.2 加工制造阶段系统定义
        3.1.3 使用阶段系统定义
    3.2 动态物质流分析模型描述
        3.2.1 动态物质流分析过程列表
        3.2.2 动态物质流分析系统变量
        3.2.3 动态物质流分析模型设定
    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3.3.1 钢中间产品表观消费量的获取
        3.3.2 不同加工制造部门耗钢比例的确定
        3.3.3 加工制造阶段钢即时废料产生比例获取
        3.3.4 钢间接贸易假设
        3.3.5 不同最终使用用途钢平均寿命估计
    3.4 我国钢社会蓄积历史规律分析
        3.4.1 钢总存量历史规律分析
        3.4.2 人均钢存量历史规律分析
    3.5 我国与美日钢社会蓄积历史规律的比较分析
        3.5.1 美日钢社会蓄积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5.2 美国钢社会蓄积历史规律及与我国的比较分析
        3.5.3 日本钢社会蓄积历史规律及与我国的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的影响规律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1 指标选取和数据获取
        4.1.2 单位根检验
    4.2 我国经济产出与钢社会蓄积的长短期关系检验
        4.2.1 经济产出与钢社会蓄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经济产出与钢社会蓄积的协整检验
        4.2.3 经济产出与钢社会蓄积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4.3 我国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的动态影响分析
        4.3.1 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动态影响的非线性STR模型设定
        4.3.2 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动态影响的非线性STR模型估计
        4.3.3 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动态影响的非线性STR模型结果分析
    4.4 美日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的动态影响分析
        4.4.1 美国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的动态影响分析
        4.4.2 日本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的动态影响分析
    4.5 工业化演进过程中经济产出对钢社会蓄积的影响规律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业化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对钢社会蓄积的影响规律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处理
        5.1.1 指标选取和数据获取
        5.1.2 单位根检验
    5.2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钢社会蓄积的关系分析
        5.2.1 产业结构变动与钢社会蓄积的相关关系分析
        5.2.2 产业结构变动与钢社会蓄积的协整检验
        5.2.3 产业结构变动与钢社会蓄积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5.3 我国工业化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对钢社会蓄积的时变影响分析
        5.3.1 产业结构变动对钢社会蓄积的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设定
        5.3.2 产业结构变动对钢社会蓄积的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估计
        5.3.3 产业结构变动对钢社会蓄积的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检验
        5.3.4 产业结构变动对钢社会蓄积的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结果分析
    5.4 美日工业化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对钢社会蓄积的时变影响分析
        5.4.1 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对钢社会蓄积的时变影响分析
        5.4.2 日本产业结构变动对钢社会蓄积的时变影响分析
    5.5 工业化演进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对钢社会蓄积的影响规律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未来工业化演进过程中我国钢社会蓄积状况预测
    6.1 美日工业化演进过程中钢社会蓄积规律经验借鉴
    6.2 我国钢社会蓄积预测模型设定
        6.2.1 钢总存量预测模型
        6.2.2 人均钢存量预测模型
    6.3 相关参数的情景定义与预测
        6.3.1 时变影响系数拟合线斜率情景定义
        6.3.2 我国经济产出状况情景定义
        6.3.3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状况预测
    6.4 我国钢社会蓄积预测结果分析
        6.4.1 钢总存量预测结果分析
        6.4.2 人均钢存量预测结果分析
    6.5 钢社会蓄积预测结果讨论及政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5)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塑料工业(论文提纲范文)

1 塑料制品业持续稳定发展
    1.1 2008年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1.1.1 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西北地区产业在崛起
        1.1.2 总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市场需求仍然旺盛
        1.1.3 总产量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速减缓, 12月份首现负增长。
        1.1.4 各子行业的产量变化不大, 少数下降多数增长
        1.1.5 总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 成为领先轻工其他行业的新型大行业
        1.1.6 行业利润增幅回落, 亏损面扩大亏损额上升
        1.1.7 塑料制品出口企稳, 进口增速继续回落
        1.1.8 新产品产值比重偏低, 产品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1.2 子行业蓬勃发展, 应用领域在拓宽
        1.2.1 中空制品行业发展势头强劲
        (1) 塑料饮料瓶
        (2) 饮水包类瓶 (桶) 的市场
        (3) 啤酒塑料包装瓶
        (4) 大型化工液体包装容器成为发展热点
        (5) 塑料托盘在物流运输中前景广阔
        (6) 塑料汽油箱
        (7) 药品固体剂型包装、化妆品与洗涤用品包装
        (8) 塑料软包装容器
        1.2.2 塑料包装薄膜是民生所需, 引领着发展潮流
        (1) BOPP薄膜行业向集约型增长和规模化效应方向发展
        (2) BOPET薄膜发展减速
        (3) BOPA薄膜市场开发任重道远
        (4) BOPS片材行业开拓国际市场成绩显着
        (5) CPP薄膜行业发展态势严峻
        (6) CPE缠绕膜发展情况
        (7) 镀铝膜行业已形成规模
        (8) 塑料购物袋逐步规范发展
        (9) 复合膜包装行业规模巨大
        1.2.3 复合膜软包装行业高起点, 走创新之路谋发展
        (1)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 节能减排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3) 开展标准化工作, 完善复合膜标准体系, 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4) 培育特色区域与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进一步发展
        1.2.4 塑料编织制品应用领域广, 获得高速发展
        1.2.5 人造革合成革新兴产业聚集发展
        (1) 贸易总量等综合实力增强
        (2) 高档合成革已经形成行业发展主流
        (3) 环境治理水平大大提高, 实现清洁生产
        (4) 进出口贸易不断增长
        (5) 合成革之都与基地、研发中心, 区域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6) 名牌战略与专利战略推进, 提升行业科技进步水平
        1.2.6 塑料配线器材行业整体水平提升目标
        (1) 技术创新
        (2) 节能减排
        1.2.7 塑料改性新材料行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方向
        1.2.8 农用薄膜行业生产经营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差
        (2) 农用薄膜销售市场秩序混乱、生产经营无序竞争
        (3) 农用薄膜原材料价格不稳定, 企业生产成本增加盈利困难
        (4) 农用薄膜经营销售的不规范
        1.2.9 塑料管道行业发展状况
        (1) 农村节水灌溉、城镇管网改造用塑料管前景广阔
        (2) 塑料管道优异性能显着, 市场空间日渐扩大
        (3) 塑料管道仍需国家政策引导支持健康发展
        1.2.10 塑料异型材及门窗制品喜中有忧, 核心是质量问题
        (1) 产能规模差异巨大
        (2) 水平差异巨大
        (3) 布局不合理
        (4) 规模不合理
        (5) 产品档次与质量良莠不齐
        1.2.11 硬质PVC发泡制品制 (修) 订标准势在必行
        (1) 制定或修订相关标准, 规范行业行为
        (2) 重点引导PVC发泡中空格子板的发展
        (3) 发展PVC发泡装饰材料
        (4)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产品成本, 促进出口增长
        1.2.12 废塑料再生利用大有可为
        (1) 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现状
        (2) 进口废塑料量及来源分析
        (3) 2008年国内再生塑料消费量测算
2 塑料机械行业取得良好业绩
    2.1 2008年中国塑机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2.1.1 行业经济继续增长
        2.1.2 行业实力不断增强
        2.1.3 应对挑战成效明显
        2.1.4 科技创新力度加大
        2.1.5 转型升级进展良好
        2.1.6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
    2.2 中国塑机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2.1 行业规模持续上升
        2.2.2 行业地位显着提升
        2.2.3 产业分布相对集中
        (1) 企业分布状况
        (2) 工业总产值分布状况
        (3) 销售收入分布状况
        2.2.4 经济类型特色鲜明
        2.2.5 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2.2.6 科技力量继续增强
        2.2.7 产品档次逐步提高
        2.2.8 名牌战略加快推进
        2.2.9 贸易逆差依然存在
        (1) 塑料机械的出口情况
        (2) 塑料机械的进口情况
        (3) 塑料机械的进出口比较
        2.2.10 困难挑战前所未有
3 塑料合成树脂消费量大幅增长
    3.1 合成树脂消费基本现状
    3.2 合成树脂生产能力状况
    3.3 合成树脂需求浅析
        3.3.1 包装业
        3.3.2 农业
        3.3.3 建筑业
        3.3.4 电子电器
        3.3.5 日用品
4 塑料助剂行业消费量逐年递增
    4.1 增塑剂
    4.2 阻燃剂
    4.3 热稳定剂
    4.4 抗冲改性剂与加工助剂
    4.5 发泡剂
    4.6 抗氧剂
    4.7 光稳定剂
5 存在的突出问题
    5.1 总体装备水平偏低、工艺技术相对落后
    5.2 产品结构不合理, 低档产品产能相对过剩
    5.3 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5.4 大中型塑料企业 (集团) 少, 一些产品未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
    5.5 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差距明显
    5.6 国产原材料供不应求, 专用料大部分依赖进口
    5.7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产品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5.8 出口产品附加值偏低, 满足国外日常消费需求
    5.9 废塑料行业二次污染严重, 行业发展缺乏分类技术规范
6 塑料产业发展思路
    6.1 指导思想
    6.2 基本原则
    6.3 建议与措施
        6.3.1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6.3.2 培育产业企业集群, 共建特色区域品牌
        6.3.3 增强企业质量意识, 争创产品驰名品牌
        6.3.4 广泛开展职业培训, 努力提高员工素质
        6.3.5 积极搞好塑料回收, 再生利用注重环保
        6.3.6 加快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
7 结束语

(6)中国粗钢及铁矿石需求计量经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资源需求预测的研究现状
        1.2.1 铁矿石需求预测研究现状
        1.2.2 钢铁需求预测方法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步骤
        1.3.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世界及中国铁矿石资源概述
    2.1 世界铁矿石资源
        2.1.1 世界铁矿石资源储量及特点
        2.1.2 世界铁矿石的生产状况
        2.1.3 国外主要铁矿产品质量
    2.2 世界铁矿石贸易现状
        2.2.1 世界铁矿石贸易量
        2.2.2 世界铁矿石市场价格
    2.3 中国铁矿石资源及铁矿生产
        2.3.1 中国铁矿石资源储量及特点
        2.3.2 中国铁矿石的生产历史及现状
    2.4 中国铁矿石的国际贸易
        2.4.1 中国铁矿石进口
        2.4.2 中国铁矿石出口
    2.5 中国铁矿石消费
第三章 铁钢比分析
    3.1 铁钢比及其计算
    3.2 铁钢比因素分析
        3.2.1 铁钢比现状
        3.2.2 转炉吨钢生铁消耗
        3.2.3 电炉吨钢生铁消耗
        3.2.4 电炉钢比的分析
    3.3 铁钢比场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粗钢需求预测
    4.1 中国粗钢需求量
    4.2 中国粗钢需求量与GDP
    4.3 中国粗钢需求强度分析
        4.3.1 中国粗钢需求强度
        4.3.2 粗钢需求强度与人均GDP
        4.3.3 粗钢需求强度与产业结构
    4.4 中国粗钢需求量增长率分析
    4.5 中国粗钢需求单因素模型
        4.5.1 生长曲线
        4.5.2 中国钢铁产业生长曲线分析
        4.5.3 中国粗钢需求量的生长曲线函数模型
        4.5.4 中国粗钢需求量线性预测模型
        4.5.5 中国粗钢需求量单因素模型对比
    4.6 中国粗钢需求多因素模型
        4.6.1 支出法核算GDP的粗钢需求预测模型
        4.6.2 生产法核算GDP的粗钢需求预测模型
        4.6.3 粗钢需求强度(SIU)模型
        4.6.4 多因素模型比较分析
    4.7 中国粗钢需求预测
        4.7.1 生长曲线函数的单因素模型预测中国粗钢需求量
        4.7.2 线性函数的单因素模型预测中国粗钢需求量
        4.7.3 支出法核算GDP的多因素模型预测中国粗钢需求量
        4.7.4 SIU模型预测中国粗钢需求量
        4.7.5 四种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4.8 支出法核算GDP的粗钢需求模型的深入分析
        4.8.1 中国钢铁需求发展趋势分析
        4.8.2 中国粗钢需求预测的深入分析
        4.8.3 模型预测结果比较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废钢需求供给分析
    5.1 中国废钢需求分析
        5.1.1 废钢需求
        5.1.2 炼钢废钢需求量分析
    5.2 中国废钢供给分析
        5.2.1 废钢供给渠道
        5.2.2 废钢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5.2.3 世界废钢资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铁矿石需求预测
    6.1 粗钢产量预测
        6.1.1 进口钢材预测
        6.1.2 钢材综合成材率的取值
        6.1.3 粗钢产量的计算
    6.2 预测期生铁产量估计
    6.3 矿铁比分析
        6.3.1 矿铁比影响因素分析
        6.3.2 矿铁比预测期取值
    6.4 中国铁矿石需求量的预测
        6.4.1 铁矿石需求总量的预测
        6.4.2 预测期国产铁矿石产量估计
        6.4.3 预测期进口铁矿石估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不足与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7)中国铝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原铝生产能力、产量及表观消费量
    1.1 生产能力
    1.2 产量与表观消费量
2 中国铝加工业现状
    2.1 板带箔轧制
        2.1.1 冷轧工业
        2.1.2 铸锭热轧及双辊式连续铸轧
        2.1.3 铝箔工业
    2.2 挤压工业
    2.3 电线电缆
    2.4 管棒材
    2.5 锻件
    2.6 粉与膏
3 铝铸造业

(9)浙江华之杰塑料建材有限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2 理论综述
    2.1 经营战略理论的发展
        2.1.1 结构学派
        2.1.2 能力学派
        2.1.3 资源学派
    2.2 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
        2.2.1 国际市场进入基本竞争战略
        2.2.2 企业国际化基本竞争战略
    2.3 国际市场产品战略
3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外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3.1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塑料门窗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3.2.1 塑料门窗发展历史
        3.2.2 国际塑料门窗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3.2.3 国内塑料门窗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3.3 华之杰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3.3.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2 供应商分析
        3.3.3 替代品分析
        3.3.4 客户分析
        3.3.5 潜在进入者分析
    3.4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外部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
        3.4.1 华之杰公司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3.4.2 华之杰公司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4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内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4.1 华之杰公司概况
    4.2 华之杰公司产品价值链分析
        4.2.1 华之杰公司辅助活动分析
        4.2.2 华之杰公司基本活动分析
    4.3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现状分析
        4.3.1 华之杰公司产品与国际市场产品对比分析
        4.3.2 华之杰公司产品国际目标市场分析
        4.3.3 华之杰公司国际市场进入动机分析
        4.3.4 华之杰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分析
        4.3.5 华之杰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分析
    4.4 华之杰公司国际国内市场销售情况对比分析
        4.4.1 华之杰公司国内市场销售业绩分析
        4.4.2 华之杰公司国际市场销售业绩分析
        4.4.3 华之杰公司国际国内市场对比分析
    4.5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程度分析
    4.6 华之杰公司开发国际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4.7 华之杰公司内部环境综合分析与评价
        4.7.1 华之杰公司内部环境综合分析
        4.7.2 华之杰公司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5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与选择
    5.1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目标
    5.2 华之杰公司现行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5.2.1 华之杰公司现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内容
        5.2.2 华之杰公司现行经营战略的评价
    5.3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评价与选择
        5.3.1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备选方案确定
        5.3.2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定性分析与选择
        5.3.3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定量评价与选择
    5.4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可行性分析
    5.5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方案
6 华之杰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相关建议
    6.1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6.2 加强国际营销管理
    6.3 加强技术开发管理
    6.4 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6.5 提高规避国际化经营风险能力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0)太钢型材厂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太钢型材厂概述
第二章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1 战略及企业战略
    2.2 企业战略管理
    2.3 竞争结构模式既竞争战略选择
    2.4 企业发展战略及其基本特性
第三章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政治环境分析
    3.2 经济环境分析
    3.3 技术环境分析
    3.4 行业环境分析
    3.5 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第四章 型材厂内部环境分析
    4.1 资源分析
    4.2 产品组合分析
    4.3 生产技术水平
    4.4 人力资源管理及组织结构
第五章 型材厂发展战略选择
    5.1 战略的SWOT 分析
    5.2 可供型材厂选择的战略分析
    5.3 战略目标选择
第六章 企业战略的实施和控制
    6.1 型材厂发展战略实施
    6.2 型材厂发展战略选择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5年和2010年优型材需求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2]产业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结构性冲击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D]. 周金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3]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演化发展研究[D]. 蔡善柱. 安徽师范大学, 2016(01)
  • [4]工业化演进对我国钢社会蓄积的影响规律研究[D]. 王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5]可持续发展中的中国塑料工业[J]. 廖正品. 国外塑料, 2009(05)
  • [6]中国粗钢及铁矿石需求计量经济预测[D]. 刘铁敏. 东北大学, 2007(05)
  • [7]中国铝加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 赫崇富,王祝堂. 轻合金加工技术, 2006(10)
  • [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一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等七个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J]. 河南省人民政府.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6(17)
  • [9]浙江华之杰塑料建材有限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D]. 蔡雪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06(01)
  • [10]太钢型材厂发展战略研究[D]. 牛瑞新. 天津大学, 2006(05)

标签:;  ;  ;  ;  ;  

2005年和2010年高端型材需求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