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朔诗歌的过渡特征

论张朔诗歌的过渡特征

一、试论张说诗的过渡性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高磊[1](2020)在《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文中提出神话,是诗歌产生的源头。神话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拓展了诗歌的取材范围。诸多诗人受到神话独特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借鉴和吸收神话因素进行创作,使诗歌与神话完美融合。唐诗中大量的神话典故,既起到了保存神话的作用,又增加了诗歌的浪漫效果。唐人将神话故事、神话意象、神话思维与诗歌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境界。本论文选取唐诗中的日月神话为研究对象,分八章进行研究论述。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神话。唐诗中的日神,既有“耀灵”“东君”“朱明”“大明”之名,又有“日灵”“阳灵”“灵晖”和“郁仪”之称。唐人应制诗中常以日喻唐皇,又与“捧日”典故融合,表达效忠、侍奉、守护君王之心。《淮南子·天文训》描绘了日行轨迹及行至之处的称谓,唐诗中常见的有“旸谷”“咸池”“扶桑”“蟠木”等日出之所和“崦嵫”“虞渊”“桑榆”等日入之处。唐诗中的“若木”有两种含义,既是东方扶桑,又是西极若木。此外,《淮南子》记述的“朏晨”“正中”“晡时”“高舂”“下舂”等日行各时段之称谓,唐诗中亦可见之,且多用其本义,表示时间。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神话。唐人将以“日乌”为诗歌意象,既以咏日,又以咏乌,或将二者融合,亦或以之代指太阳。因《淮南子》等古籍有“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乌尽死”的记载,又产生了“羿射九日”的神话。古籍中的“羿”形象,可归纳为三种:“实有的历史人物”“箭靶’式人物”和“神话人物”。神话之羿所为之事,与历史之羿有密切联系。唐诗中的“羿”亦不离以上三种形象。羿射九日,落入大海,是为沃焦,又称尾闾、归塘。这些意象也在唐诗中出现,用以表达不同的诗意。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羲和”在古籍中有“日母”“历官”“日御”三义。三者之间互有关联,反映了神话的历史化和神话自身的演变。而“日御”之义是唐代羲和神话的主流。唐人将羲和神话意象与车、轮、鞭、辔、鞅等车马驾意象两两融合,并将“羲和驭日”典故引申化用为多种诗意表达。唐诗中的“羲和”及其相关意象,既代指太阳亦转指岁时,寄寓了时间的昼夜不停和转瞬即逝,抒发了诗人们对暮年的感喟和因时光易逝而引起的人生之叹,表达了对功成名就的追求和突破生命限制的愿望。“日车”“六龙”除了其中所含有的时间寓意之外,“日车”又衬托物之高、险,“六龙”又有“天子之驾六马”和“《易》乾卦的六爻”等义。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夸父逐日和鲁阳挥戈却日神话,二则神话本身寄寓了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但唐诗在化用二典时却不独从神话本身的抗争寓意出发,而是结合诗人自身的理解,进行多种解读。夸父逐日的神话本身有“远大抱负”“不自量力”等多重寓意,唐人从不同的角度化用于诗中,表达了诸多不同的情感。鲁阳却日神话在唐诗中用作咏戈之典、咏军阵之典、咏日之典,既以之状军威之盛,又寄寓了人有回天之力和希望能驻景留时之意。而在李白《日出入行》诗中,却否定了鲁阳的“回天之力”,展现了诗人合于大道的自然观和宇宙观。第五章主要论述了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嫦娥又作恒娥、常娥、姮娥,其窃不死药而奔月的故事谓之奔月神话。目前可知的秦简《归妹》卦辞、《文选》引《归藏》《淮南子》等文献中均有奔月神话的相关记载,故事情节在东汉张衡《灵宪》的记载中已然完备。嫦娥的形象经文学作品的流传与修饰逐渐鲜活起来。唐人将嫦娥奔月神话中长生不死、孀居孤苦、去而无返三大主题蕴含诗中,用以抒情言志。这些诗中的嫦娥是女神的形象,并升华成为美人意象。嫦娥不仅用来比喻美人和衬托美好事物,其作为月亮的代称也在诗中出现。唐人对于嫦娥窃药之事又从不同的角度予以阐发,表现出多种态度。第六章是论述了唐诗中“蟾蜍”与食月诗歌。因为古人对月之轮廓无光之处的直观认识和蟾蜍的寓意,以及嫦娥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等原因,古人认为月中有蟾蜍。故而把月蚀之时的月亮残缺,想象成因蟾蜍啮食所致,谓之“蟾蜍食月”。月有后宫群臣的寓意,故而唐诗中的食月诗常作为诗人抒发政治感慨的工具。卢仝歌行体《月蚀诗》是这方面诗歌的代表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中有一定数量的涉蟾蜍诗,多以“蟾蜍”代指月亮。第七章是对唐诗中“月兔”进行文化阐释。《楚辞·天问》“顾菟在腹”,王逸以“月中顾望之兔”释之,月兔神话由此而生。唐人涉月诗中常言及月兔,称之为“顾兔”“玄兔”“白兔”“玉兔”“阴兔”“金兔”等。“顾菟”之义,学术界有“月兔说”“蟾蜍说”“蟾兔说”“月虎说”四说。在唐诗中,有“月兔”“蟾蜍”两种释义。“玄兔”之称,解释了月中兔的来源,亦即“阴影说”。“白兔”寓意长寿,故唐人化用“白兔捣药”的神话入诗,借之抒情言志。“玉兔”既是“白兔”的喻称和美称,又暗指其为天上之兔。而且“玉兔”“阴兔”“金兔”之称与阴阳五行学说有一定的关联。因兔代指月,故唐诗以“兔轮”“兔钩”“兔影”“兔辉”来写月,以“乌飞兔走”形容时光流逝。唐诗中月兔的不同称谓,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化的沉淀,从中亦可窥探月兔神话的起源。第八章是对唐诗“月桂”的意象及其寓意进行探析。《淮南子》记载“月中有桂树”,《安天论》又有“月中仙人桂树”之说。唐代时产生的“吴刚伐桂”和“月落桂子”进一步丰富了月桂神话。唐人化用月中桂树的典故,以写月、咏桂、誉美人、赞贤达,或以“桂”代指月亮。又将月中桂的神话意象与科举寓意结合,使之成为了功名的象征。唐诗尤其是中晚唐诗歌以月桂喻功名者甚多,而且因“蟾宫”之说而衍生出“蟾宫折桂”的熟语。月中桂树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情感内涵为唐人喜用,以表达对功名的追求。

杜佳明[2](2019)在《张说文学思想专题研究》文中认为初唐至盛唐过渡时期有一位重要的文坛领袖——张说,他既是诗歌创作的领路人,又是出色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以卓越的见识勘破文学的发展趋势,力行自己的文学主张,对盛唐文学有深刻影响。本文即从张说的文学思想中选择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以便更清晰地探讨其文学思想的内涵。第一章论述张说的风雅观。第一节分析张说风雅观的基本内涵。他的风雅观吸收贞观时期审美与功利并重的风雅观念,关注雅颂之音,但又能摆脱理论与实际创作之间的矛盾,提出逸势标起、天然壮丽、奇情新拔的审美理想。第二节探讨其风雅观的成因,文与儒的统一、大一统的盛世背景和他从戎、从蜀的仕宦经历是张说风雅观得以超越前人的重要因素,但是政治家的依附性也使其创作包含大量的颂美之音,批判讽喻之作消失殆尽,这是被后人批判之所在。第二章阐述张说的文质思想。第一节分析张说文质思想的基本内涵,整体上呈现出文质并重的特色。具体来看,诗歌中呈现出多样化的文质特征,文章则达到了文质兼备的创作高度。第二节探析其诗歌多样化文质思想的成因,主要源于文坛崇尚文采的整体风气、张说贬谪期的心理变化以及他自身的文学素养。第三章论述张说文学观中的通变思想。第一节分析其文学鉴赏论中的通变思想,他对楚骚文学、徐庾作品的独特看法以及对当代文风的不同评价构成其文学鉴赏论中通变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二节分析其通变的文学史观,张说对孔子之后的文学整体呈褒扬态度,并未厚古薄今,顾此失彼,因而有其独特的进步意义。张说的文学思想涉及到一些文学的基本问题,既体现出政治家眼中的文学功能,如教化功能,又能突破政治家固有的藩篱,没有忽视文学的特性和独立性,突出强调了文学自身的规律,从而构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

聂国强[3](2018)在《朱彝尊金石书法研究》文中提出明末清初的朱彝尊是一位修养全面的大学者。他是着名的文学家,诗词歌赋成就卓着,更是着名的金石学家和书法家。本文集中对朱彝尊的金石书法进行研究,梳理其脉络,总结其特点。试图通过其个案研究来探究明末清初那段特定历史时期在金石考据、书学观念、书法创作等方面的革新与进步,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共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考察朱彝尊的访碑与交游。第二章,梳理朱彝尊金石考证的得与失。第三章,探求朱彝尊的书学思想。第四章,论述朱彝尊的书法创作与传承。这四个方面既是相辅相成,交叉进行,又有内在的前后逻辑。朱彝尊是清初访碑活动重要的参与者之一。纵观朱彝尊一生的访碑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山西和山东。通过两地访碑极大地开拓了朱彝尊的学术视野,为他考订经史以及书法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导致了朱彝尊自身书法风格的转变。朱彝尊一生结交好友众多,这些友人既有书法家、篆刻家,又有金石收藏家,还有金石学家,他们对于朱彝尊知识的储备和完善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朱彝尊金石寻访的主要目的是以金石之文考订前人史集,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证史之谬,其二,补史之阙。总的来讲,他的金石研究突破了元明以来重于收藏而轻于考证的局限性,并为后代学者树立了优秀的典范。此外,朱彝尊在长期金石考据的过程中,让他拥有了独特的审美眼光和鉴别能力,因此对于许多碑帖的版本和源流问题,他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和见解,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书法史研究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朱彝尊考订经史的同时,又特别重视艺术风格的品评。他曾两次对汉碑进行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朱彝尊通过对汉碑分类实际开辟了一条力思复古,倡导汉隶的艺术革新之路。我们又通过梳理朱彝尊对于汉代以后的书法品评,可以发现他独特的艺术主张和审美观点。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论述各家诗文成就时,还格外注重诗人的书法品评,这也是其书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朱彝尊还写了许多与篆刻有关的序言、题跋、诗词等,笔者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归纳出他在印学方面的主要观点和艺术思想。朱彝尊更是一位各体兼擅的书法家,尤其以隶书最为出众。首先,笔者以有纪年的作品为线索,再参照朱彝尊的生活经历以及他对于汉碑认识的观念转变,总结并梳理出朱彝尊隶书取法和创作的三个阶段。又通过对三个阶段作品的列举和分析,来探究朱彝尊在不同阶段的隶书取法与风格特点。在隶书创作之外,朱彝尊对于篆、行、楷等其他书体也是有所用心,他同样没有一味跟随时风,也都写出了较为明显的个人特点,而在这几种书体之中,又以行书水平最高。他行书的学习之路和他的隶书几乎是一致的,同样是一条由“妍美”书风向“古拙”书风转变的道路。此外,朱彝尊在金石考据和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朱家后人和他的及门弟子,他们都是既擅诗文又精书法的着名学者,这实际又构成了以朱彝尊为核心的清代“学者书风”的流派。

付国锋[4](2017)在《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诗歌研究》文中认为御史大夫作为唐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弹劾百官、推鞫诉讼和监察礼仪。他们的职业具有鲜明的特征,其自身也具有独特的思维与处事方式。他们的这些思维与处事方式并非担任了御史大夫职务时就立刻形成,而是有任前的培养过程;卸任后也并非即刻消失,而是会继续延续,总体上说,他们身上会倾向于或体现出这些特点。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会表现出作者的内在思想、情感与观念,他们的这些特点在其诗歌中也会有独特呈现。本文就是试图探究其诗歌所呈现出的独特风貌。本文围绕两条大的主线展开:一是唐曾任御史大夫的诗人;二是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的诗歌。第一条主线唐曾任御史大夫的诗人,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唐御史大夫的职权与地位,通过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御史大夫的职业特征,以及他们在唐朝的崇高政治地位;二是对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的分析与观照,通过考究他们的经历,并联系其职业特征,不但可以看出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独特思维和处事方式,而且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诗歌。第二条主线是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的诗歌。首先,从纵横两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纵向是按时间顺序,以文学史的视角来观照其诗歌,分析各个时期的特征,考察他们诗歌的发展与变化;横向是按照题材来对其诗歌进行分类,总结各种题材诗歌的特征。其次,在此基础之上,联系御史大夫的特点,对曾任御史大夫诗人诗歌的风格进行总结与概括。另外,在他们的诗歌中,应制诗占了总数近四分之一的份额,所以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研究。考察其数量分布会发现,初盛唐有应制诗115首,而中晚唐仅有2首,这种衰落现象非常明显。本文最后一章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其应制诗的理解。

胡乐梦[5](2013)在《陈子昂与初盛唐之交的诗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者不计其数,陈子昂也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初唐诗坛继王绩和“初唐四杰”后大力提倡改革诗风文风的着名诗人。陈子昂所倡导的诗歌理论主张,打开了唐代诗歌繁荣昌盛的局面,引导了初唐的文学艺术开新风、创新调,迎来了诗歌创作的新时期。他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不仅深深影响了初盛唐之交的诗坛,更为盛唐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因此研究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初唐的文学,尤其是在诗歌的研究方面起到促进的作用。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陈子昂的生平事迹和其思想两个方面,重点是根据对史册的研究,认为陈子昂的进士时间应定在具体的684年;另外是根据史料中对武后“残忍”的记载推翻了武后集团假借段简之手残害陈子昂的说法。第二章陈子昂诗学理论的分析,这是研究陈子昂文学理论的基点。第三章首先分点概括陈子昂诗歌的创作内容,从其创作内容总结其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总结陈子昂诗歌的特色。论文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综合初盛唐之交诗坛的状况,试分析初盛唐之交的诗人对陈子昂诗歌的接受。第五章从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内容两方面阐述他对后世诗歌产生的影响以及贡献。

梁尔涛[6](2011)在《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旨在以要件研究的方法对唐代家族与文学的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发掘二者发生关系的内在动因,进而揭示唐代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某些基本特征。本文认为,唐代是一个门第观念极重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门阀世族逐渐走向衰歇的时代。家族门第的形成需要一些基本要件,比如着姓、郡望、仕宦、婚姻、家法、家学等,家族与文学的内在关系研究要着落在这些要件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上,这就是本文强调的要件研究法的基本内涵。随着门阀世族逐渐式微,这些要件对家族文学的影响也渐渐消弱,同时,科举等新兴因素的影响却在逐渐增强。总体上看,唐代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与唐宋间文化转型的大趋势是一致的。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唐代家族与文学概论,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唐代家族文学发生、发展、演进的外部动因,概论地域、科举、迁徙、政治等外部因素与家族文学发展演进之关系,为内部要件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研究背景。第二章为谱学与文学。唐代谱牒基本上都是大宗谱,本章主要研究大宗谱的两个基本要素姓氏与郡望——也是构成门第的基本要件——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姓氏录》为个案,研究唐代姓氏入谱对唐初文学家族兴盛的催化作用,以及对崇文风尚的导向和刺激作用。较为系统深入地探讨了唐代郡望及其与文学之关系,以及家学对郡望形成的支撑作用。第三章为家法与文学。首先研究家法的功能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其次,分祖德、训诫、友于、妇德四个主题,来系统探讨家法规范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在家法观念作用之下,文行合一这一主流家族文学思想在盛唐的确立,揭示出盛中唐以降,家风尚文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第四章为佳子弟与文学。本章重点探讨文学家族中人的因素在家族文学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佳子弟是家族门第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家学传承的主要承担者。本章首先分析了唐代家族对佳子弟的教育培养,以及佳子弟在家学传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从宏观的视角,揭示尚名、尚才、尚文这样的社会风尚对佳子弟培养的导向作用,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最后从家集编撰、家族文讌、家族唱和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佳子弟在家族文学活动中的核心作用。第五章为婚姻与文学。本章主要探讨在门第婚盛行的时代,“婚姻何家”与文学之关系。“婚姻何家”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就是婚姻观念,故本文首先研究唐代两种主流婚姻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其次,探讨姻娅互结这种家族现象与家族文学及时代文学之关系。最后从女性、母教、外家三个角度系统分析了婚姻活动对家族文学建设的作用。结语部分宏观地总结概述了唐代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四个基本特征。文章最后还有两个附录,主要是对唐代重要谱牒和重要文学家族郡望的考据。

戴金波[7](2010)在《张说岳州山水诗论略》文中研究表明张说谪居岳州时期的山水诗抒凄婉之情、发被贬之愤、展孤直情怀、露挺拔风骨、叙羁旅之思、诉怀乡之念,基本克服了前代及初唐以来山水诗创作所存在的局限,在诗歌意境的营造、比兴寄托的引进以及宏阔高朗的诗境和雄浑昂扬的气势追求上都做出了较大贡献,对唐代山水诗的创作乃至诗歌盛唐气象的形成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丹妹,李翊赫,王立增[8](2009)在《2007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共1490篇]》文中研究表明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2007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

黄丹妹,李翊赫,王立增[9](2009)在《2007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共1490篇]》文中认为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2007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

黄俊杰[10](2010)在《唐五代文人传播意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播意识,是创作主体指向读者(包括后世)的一种自觉而理性的心理期待状态——当作者心中有了他的意指对象,他便具备了传播意识。由于受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一些潜在观念(如重道、立言不朽等)与传播现象的影响,文人在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选择的时候,便会表现出不同的意识倾向。同时,他的这些意识又会影响到以后的创作与传播行为。本文对唐五代文人的传播意识进行了考察,除去绪论与结语,论文的主体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的内涵及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第二章)。文中认为,文人传播意识的发生本原,在于文人冀求文章名世的愿望与渴望声名传世之际对于湮没的隐忧。在基本价值取向上,文章名世受文人名声与品行的约束,并与立德、立功、立言以不朽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文章名世的愿望可分为传之后世与传写四方的主观追求,其中传写四方、名盛一时的当时传播与传之后世的历史传播二者之间不可全部割裂开来。湮没的隐忧,作为一种心理因素的考虑,也决定着文人在文学方面可能具有的“不得以而为之”的声名传播意识,这一点在贬谪文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文中重点以柳宗元为例作了解析。第二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的存在表征及衍变形态进行了考察(第三章)。本文将文人的传播意识主要分为明道、存史、弘文、诉情四大类。明道之考察,重点从儒佛之争、文质之变、馀暇为文及裨补教化这几个方面着手;存史之考察,则主要从润色鸿业、实录贻鉴、入史意识及当时文人对待文史关系的认识这几个方面入手;弘文之考察,首先对崇文局面的形成(以初盛唐时期为重点)以及复古新变氛围下的文人传播意识、当时锐意于文与热衷编集的风气等作了探讨,其次对崇文局面中的文人意气之争进行了例析,最后对唐五代文人言论中纯粹以文章不朽的观点作了分析;诉情之考察,则就闲适馀暇的娱情、悲愁忧思之际的感伤、隐逸时的遁世之心等方面进行了思考。第三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影响下的传播行为与着述活动进行了辨析(第四章)。据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观点,意识作为意向性的体验,具有针对于对象的指向性;意向性涉及意义行为、意义内容和被意指对象。本章以此为理论依据,对涉及文人传播意识的意义行为,即有关的着述如类书编纂中诗文的加入,题壁、送别、行卷、诗文征求及文字饮等社会行为中的文学传播内涵,进行了考索;并对文人传播意识的主要意义内容、意指对象,即他们的审美性创作与实用性创作,以及文本的指向(读者)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唐五代文学极盛与文人的文学传播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之下,当时文人的着述与社会行为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诗、赋等审美性创作形式渐趋精丽工整,诗、赋题下小序与苦吟等的出现,也意味着文人对于审美创作在传播方面的重视;书信、壁记、碑铭、判词等实用性创作形式,也都出现文学化的倾向。另外,在文本指向的对象即读者发生变化时,诗、文的风格也会略微有所改变。这些变化,均体现出文人日益自觉的文学传播意识的影响。第四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动因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考虑到一种意识的产生,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因素,本章分纵向(历史的)考察与横向(社会的)考察两节。纵向方面,重点从儒家传统与文学的发展这两方面来分析。认为儒家传统的积淀,是文人传播意识中存在明道、存史、弘文等因素的主要原因;文学的发展,为文人传播意识中文学因素的增强提供了便利条件。横向方面,重点结合隋唐逐渐兴起的科举取士制度、雕版印刷对传抄的影响,以及佛教的有关启发等进行了考察。认为科举取士为文人提供了立功、成名的极佳捷径,是文人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雕版之出现对图籍、诗文的流传提供了不同于传写的快捷形式,也是文人传播意识自觉化的重要因素;佛教中的译经、讲筵、刻经、藏经等传播形式,给文人以传播上的启发,也触动着文入,使他们在文学传播意识方面有所增强。第五部分主要对文人传播意识的文学史效果进行了思考(第六章)。作为传播意识研究与文学传播研究的目的,回到文学本身是必须的。本章将文人传播意识与文人的文学史地位进行了关联性思考。为避免因主观叙述带来的不确定,文中主要运用当前社会学中较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对文人传播意识与文人的作品存世数量,以及作家传播意识的强弱与其文学史地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考察。认为文人的传播意识(场)可以决定作品的存世数量,但不能决定其文学史地位:决定一位作家地位的主要因素,应该是其作品的品质。本部分还对文学史中所存在的佚名现象进行了补充性的叙述,以表明文人传播意识在决定其身份存在中所起的一定作用。

二、试论张说诗的过渡性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张说诗的过渡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和路径
    三、研究回顾与展望
    四、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一章 唐诗中的日神及日之出入
    第一节 日神之名
    第二节 日出之处
    第三节 日入之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诗中的阳乌与后羿射日
    第一节 日乌意象:咏日与咏乌
    第二节 古籍所载“羿”之形象
    第三节 唐诗之“羿”及射日诗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诗中的羲和与驭日神话
    第一节 羲和神话起源及其演变
    第二节 唐诗中的“羲和”含义
    第三节 “羲和驭日”诗歌引申
    第四节 羲和驾驭:日车与六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诗中的逐日、却日神话
    第一节 唐诗中的夸父逐日神话
    第二节 唐诗中的鲁阳却日神话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唐诗中的嫦娥与奔月神话
    第一节 嫦娥奔月神话的形成
    第二节 唐诗中奔月神话主题
    第三节 嫦娥形象:美的化身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唐诗中的蟾蜍与食月诗歌
    第一节 月中有蟾蜍的观念来源
    第二节 唐代的“蟾蜍食月”诗
    第三节 《月蚀诗》的相关问题
    第四节 以“蟾蜍”代月的唐诗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唐诗中的月兔及文化内涵
    第一节 “顾兔”四说及唐诗释义
    第二节 “玄兔”及月兔来源诸说
    第三节 “白兔”及月中捣药神话
    第四节 “玉兔”诸称的多重内涵
    第五节 “兔”在诗中的借代情况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唐诗中的月桂意象与寓意
    第一节 月中桂树异名及源流
    第二节 月中桂树的诗歌意象
    第三节 月中桂树的功名寓意
    第四节 月宫传说及蟾宫折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张说文学思想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一)张说生平交友仕历研究
        (二)张说的文学史地位与意义研究
        (三)张说儒释道思想研究
        (四)张说诗文研究
        (五)张说文学思想研究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张说的风雅观
    第一节 张说风雅观之基本内涵
    第二节 张说风雅观之成因
第二章 张说的文质思想
    第一节 张说文质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文章中的文质思想
        二、诗歌中的文质思想
    第二节 张说文质思想之成因
第三章 张说文学观中的通变思想
    第一节 文学鉴赏论中的通变思想
    第二节 文学史观中的通变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朱彝尊金石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明末清初金石书法的发展状况及朱彝尊的价值意义
    二、朱彝尊金石书法的研究现状与“金石书法”概念的说明
    三、朱彝尊金石书法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吾生亦好金石文”:交游访碑
    第一节 行历万壑,碑碣寻访
        一、山西寻碑,初见之喜
        二、山东访碑,摩挲响拓
    第二节 共好结纳,金石同契
        一、与书法、篆刻家交游
        二、与金石收藏家交游
        三、与金石学家交游
第二章 “疑义相析穷其源”:碑帖考证
    第一节 金石考证,与史互参
        一、证史之谬
        二、补史之阙
    第二节 碑帖鉴别,始识源流
        一、碑帖版本的考证
        二、两件作品的源流变迁
    第三节 金石考据,问题存疑
第三章 “古来金石各有宜”:书学思想
    第一节 汉碑分类,三种风格
        一、汉碑的两次分类
        二、三种风格特征的美学内涵
    第二节 风格品评,崇尚骨力
        一、北朝碑刻:拙笔见古
        二、唐代隶书:遒劲淳古
        三、元明书风:中藏骨肋
    第三节 诗话论书,补史未备
        一、撷取“明初诗人擅书法者”
        二、对其他各阶层书家的品评
    第四节 印章之学,继承创新
        一、印章名实、材质论
        二、印学思想
第四章 “逸态横生恣涂写”:书法创作
    第一节 独擅隶书,飒然高柯
        一、隶书创作的分期
        二、隶书的取法与风格特征
    第二节 各体兼能,气韵浑雅
        一、行草书的创作
        二、篆书、楷书的创作
    第三节 朱门书法,后续传承
        一、朱家后人
        二、及门弟子
结语
附录 朱彝尊金石书法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本文说明
    2、研究现状
    3、研究意义
一、唐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权
二、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
    1、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梗概
    2、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群体特征
三、唐各时期曾任御史大夫诗人诗歌创作
    1、暮雨衣犹湿,春风帆正开:初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诗歌
    2、庭树千花发,阶蓂七叶新:盛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诗歌
    3、夕照明村树,澹然临古渡:中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诗歌
    4、荒庭观世变,踌蹰不衰老:晚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诗歌
四、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诗歌的题材
    1、妙语化芝兰,敦贞摄贤友:交游送别诗
    2、低吟寒岩树,山夜遣离忧:咏物言志诗
    3、云间听弄鸟,烟上摘初英:山水田园诗
五、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诗歌的艺术风格
    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博学多才,文质彬彬
    3、不尚虚谈,言之以理
六、中晚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应制诗衰落原因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陈子昂与初盛唐之交的诗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初盛唐之交”的时间定位
    0.2、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0.3、本文的研究方法及预期目标
第一章 陈子昂概述
    1.1 陈子昂简介
        1.1.1 生平籍贯的考述
        1.1.2 生卒说法的讨论
    1.2 陈子昂的思想
        1.2.1 陈子昂的思想内容体系
        1.2.2 陈子昂的思想发展历程
第二章 陈子昂的诗学理论分析
    2.1 陈子昂的“风骨”理论
        2.1.1 “风骨”的含义及渊源
        2.1.2 陈子昂的“风骨”论
    2.2 陈子昂的“兴寄”理论
        2.2.1 “兴寄”的含义及渊源
        2.2.2 陈子昂的“兴寄”论
    2.3 陈子昂的“道”理论
        2.3.1 “有道”与“无道”
        2.3.2 陈子昂的“道”理论
第三章 陈子昂的诗学创作
    3.1 陈子昂诗歌的创作内容
        3.1.1 揭露社会弊端抨世俗愚昧
        3.1.2 描述边塞战争述边民疾苦
        3.1.3 摅怀报国雄心表壮志未酬
        3.1.4 遥寄家乡故土叙亲情友情
    3.2 陈子昂诗歌表达的情感
        3.2.1 抑郁浓烈的悲伤情愫
        3.2.2 沉闷壮烈的忧郁情怀
        3.2.3 愤懑强烈的孤独情感
    3.3 陈子昂诗歌的特点
        3.3.1 使事用典,对照古今
        3.3.2 体裁多样,五古见长
        3.3.3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第四章 陈子昂与初盛唐之交的诗坛
    4.1 初盛唐之交诗坛的状况
        4.1.1 “上官体”的延续
        4.1.2 刘希夷与“初唐四杰”
        4.1.3 “文章四友”与沈宋
    4.2 诗坛对陈子昂的接受
        4.2.1 对陈子昂“风骨”、“兴寄”论的接受
        4.2.2 对陈子昂诗歌创作的接受
    4.3 风骨、兴寄论接受后的初盛唐之交的诗坛
第五章 陈子昂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与贡献
    5.1 诗歌理论上的影响与贡献
        5.1.1 诗歌理论上的影响
        5.1.2 诗歌理论上的贡献
    5.2 诗歌内容上的影响和贡献
        5.2.1 诗歌内容上的影响
        5.2.2 诗歌内容上的贡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基本概念
        一、氏族、宗族
        二、家族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家族与文学概论
    第一节 文学家族的时空分布
        一、文学家族的地域分布与家族文学的地域特征
        二、文学家族的历时分布与家族文学的阶段特征
    第二节 族群流动与区域学术文化的交融
        一、南北经学差异及其对家族文学的影响
        二、家族流动路向及其文学意义
        三、家族迁移与洛汴相区域的文化交融
    第三节 科举制对家族形态及家族文学的影响
        一、科举对地方大族的肢解与文学中的家族分离主题
        二、“近世新族”的崛起与家族文学的功利转向
    第四节 政治兴废对家族文学的影响
        一、唐初政治整合与文学家族整合
        二、中唐山东旧族的党争与文争
        三、晚唐政治失范与家族文学的世俗化趋势
第二章 谱学与文学
    第一节 大宗谱的兴衰与家族文学的关系
        一、大宗世系法、大宗谱与唐人家族观念
        二、大宗谱的兴废与士族家族文学的盛衰
    第二节 《氏族志》与贞观朝文学家族的兴盛
        一、《氏族志》所体现的氏族观念及其崇文导向
        二、文学家族的兴盛与文馆学士集团的崛起
        三、南北文馆学士家族文学思想的分与合
    第三节 郡望及其与文学之关系
        一郡望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二、尚郡望观念向文学活动中的渗透
        三、郡望情结对唐人文学思想的影响
    第四节 家学对郡望的支撑
        一、范阳卢氏家学传承与郡望的确立及巩固
        二、家族文学与李氏江夏望的显名
第三章 家法与文学
    第一节 唐代家法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一、家法·家学·家风
        二、家法规范及其功能
        三、家法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家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
        一、“祖德慰前哲”:述祖德诗文
        二、“日夕加训诱”:训诫诗文
        三、“家法棣华篇”:花萼诗文
        四、“宾敬如始来”:妇德诗文
    第三节 文行合一与家风新变
        一、文行合一:盛唐主流家族文学观的确立
        二、“家风第一右丞诗”
第四章 佳子弟与文学
    第一节 佳子弟及其培养
        一、汉唐重佳子弟
        二、家族教育与佳子弟培养
        三、佳子弟与家学传承
    第二节 尚名与佳子弟揄扬
        一、尚名与家族揄扬现象
        二、文学作品中的佳子弟揄扬
    第三节 佳子弟与文学家族的建设
        一、尚才与尚文
        二、家族文学中的荣亲与亲援主题
        三、佳子弟与家族文学传统的确立及延续
    第四节 佳子弟与家族文学活动
        一、家集编撰
        二、家族文讌
        三、家族唱和
第五章 婚姻与文学
    第一节 唐代婚姻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一、“山东之人尚婚娅”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二、喜结进士的婚姻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第二节 文学现象背后的姻娅因素
        一、姻娅代续与盛中唐古文运动的发展
        二、姻娅唱酬与文学群体活动
        三、姻娅互结与中晚唐党争及文学
    第三节 婚姻与家族文学建设
        一、女性文人及其对家族文学建设的作用
        二、母教与家族文学传承
        三、外家养成与家族文学传续
结语:唐代家族文学发展演进的基本特征
    一、文学观念从风雅走向功利
    二、文学思想从对立走向交融
    三、文学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
    四、文学创作从局狭走向弘广
    五、文献积累由薄弱走向丰厚
附录一 唐代重要谱牒考论
附录二 唐代文学家族郡望考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后记

(7)张说岳州山水诗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张说被贬及其岳州山水诗创作概貌
二、张说岳州山水诗的风格特色和审美追求
    (一) 抒凄婉之情, 发被贬之愤
    (二) 展孤直情怀, 露挺拔风骨
    (三) 叙羁旅之思, 诉怀乡之念
三、张说岳州山水诗对盛唐山水诗的影响

(8)2007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共1490篇](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总论
二、先秦诗歌
    1.诗经
    2.楚辞
    3.其他
三、汉代诗歌
    1.总论
    2.乐府诗
    3.文人诗
四、魏晋诗歌
    1.总论
    2.三曹、七子
    3.陶渊明
    4.其他
五、南北朝诗歌
    1.总论
    2.宋、齐诗
    3.梁、陈诗
    4.《文选》与《玉台新咏》
    5.北朝诗
六、唐代诗歌
    1.总论
    2.初唐诗
    3.盛唐诗
        (1) 王维、孟浩然及山水田园诗
        (2) 王昌龄、高适、岑参及边塞诗
        (3) 李白
        (4) 杜甫
        (5) 其他
    4.中唐诗
        (1) 元白
        (2) 李贺
        (3) 其他
    5.晚唐五代诗
        (1) 李商隐
        (2) 其他
    6.曲子辞及文人词
七、宋代诗歌
    1.宋诗总论
    2. 北宋诗
        (1) 苏轼诗
        (2)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
        (3) 其他
    3.南宋诗
        (1) 中兴四大诗人
        (2) 其他
    4.宋词总论
    5.北宋词
        (1) 柳永词
        (2) 苏轼词
        (3) 其他
    6.南宋词
        (1) 李清照词
        (2) 辛弃疾词
        (3) 吴文英词
        (4) 其他
八、金元诗歌
    1.金代诗歌
    2.元代诗歌
        (1) 诗
        (2) 词曲
九、明代诗歌
    1.诗
    2.词曲
十、清代诗歌
    1.诗
    2.词曲
十一、近代诗歌
    1.诗
    2.词
十二、诗歌理论
    1.诗学
    2.词学
十三、文献考订、书评及研究综述
    1.文献考订
    2.书评
    3.研究综述

(9)2007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共1490篇](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总论
二、先秦诗歌
    1.诗经
    2.楚辞
    3.其他
三、汉代诗歌
    1.总论
    2.乐府诗
    3.文人诗
四、魏晋诗歌
    1.总论
    2.三曹、七子
    3.陶渊明
    4.其他
五、南北朝诗歌
    1.总论
    2.宋、齐诗
    3.梁、陈诗
    4.《文选》与《玉台新咏》
    5.北朝诗
六、唐代诗歌
    1.总论
    2.初唐诗
    3.盛唐诗
        (1) 王维、孟浩然及山水田园诗
        (2) 王昌龄、高适、岑参及边塞诗
        (3) 李白
        (4) 杜甫
        (5) 其他
    4.中唐诗
        (1) 元白
        (2) 李贺
        (3) 其他
    5.晚唐五代诗
        (1) 李商隐
        (2) 其他
    6.曲子辞及文人词
七、宋代诗歌
    1.宋诗总论
    2. 北宋诗
        (1) 苏轼诗
        (2)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
        (3) 其他
    3.南宋诗
        (1) 中兴四大诗人
        (2) 其他
    4.宋词总论
    5.北宋词
        (1) 柳永词
        (2) 苏轼词
        (3) 其他
    6.南宋词
        (1) 李清照词
        (2) 辛弃疾词
        (3) 吴文英词
        (4) 其他
八、金元诗歌
    1.金代诗歌
    2.元代诗歌
        (1) 诗
        (2) 词曲
九、明代诗歌
    1.诗
    2.词曲
十、清代诗歌
    1.诗
    2.词曲
十一、近代诗歌
    1.诗
    2.词
十二、诗歌理论
    1.诗学
    2.词学
十三、文献考订、书评及研究综述
    1.文献考订
    2.书评
    3.研究综述

(10)唐五代文人传播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文学传播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古代文学传播研究前瞻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文人传播意识的内涵及其形成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文人
        (一) 文人类型与文人的基本特征
        (二) 文人的出现源于文学创作与传播意识的自觉
        (三) 唐代文人身份地位的发展
        二、传播意识
        (一) 传播意识的早期渊源及其流衍
        (二) 文人传播意识的产生及其类型
        (三) 文人传播意识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名行之源:文人名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三不朽"在唐五代时期的诠释与理解
        (一) 立德与君子:唐代文人对于德行与君子之认识
        (二) 立功垂名:以凌烟阁为中心
        (三) 立言致远:史官、学士与以文辅治
        二、乡邑之誉
        (一) 乡贡之士
        (二) 乡饮酒礼
    第三节 文章名世观的演进路径与文人的存在思考
        一、传之后世与传写四方:时间与空间的两种传播视角
        二、道与文:立言不朽到文章不朽的内蕴嬗变
        三、湮没的隐忧:文人关于自身存在的思考
        (一) 湮没的形式及其隐忧
        (二) 落第、贬谪与湮没的隐忧
        (三) 文人的自荐与湮没的隐忧
第三章 文人传播意识的存在表征及衍变形态
    第一节 明道:传统思想与文人传播意识
        一、人文化成:裨补教化之考察
        二、文章乃馀事: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三、文质兼善的追求:六朝馀绪之厘革
        四、沙门与王者:唐五代的儒佛之争与明道之关系
        (一) 从傅奕到韩愈的排佛崇儒以明道
        (二) 沙门与世俗礼仪
    第二节 存史:历史观念与文人传播意识
        一、润色鸿业:政治功能下的文学传播意识
        二、实录:存史贻鉴的基础
        三、文苑传与唐代文人的入史意识
        四、文史异途与文史一体
    第三节 弘文:追求文章不朽的文人传播意识
        一、崇文局面的形成与文人传播意识
        (一) 太宗与张说:唐代崇文局面形成的重要人物
        (二) 中唐时期的复古新变与文人传播意识
        (三) 晚唐五代文人的锐意于文与编集之风
        (四) 文人争诗句着作权的特殊心理
        二、文人的意气之争及其相关因素
        三、唐代文人的文章不朽观念
    第四节 诉情:泄导情志的文人传播意识
        一、娱情:闲适馀暇与文人传播意识
        (一) 个人馀暇与聊以自适
        (二) 雅集娱宾与斯文不坠
        (三) 修禊:从祓除灾祸到追求不朽
        二、感伤:悲愁忧思与文人传播意识
        三、隐逸:遁世之心与文人传播意识
第四章 文人传播意识下的传播行为与着述活动
    第一节 文人传播意识下的传播行为
        一、类书编纂中诗文的加入
        二、题壁诗的传播意向
        (一) 留言
        (二) 回复
        (三) 纪事
        (四) 标榜与传示
        (五) 寄怀
        三、送别中的赠诗文以宠行
        四、行卷
        (一) 取悦主司:为科举及第而行卷
        (二) 邀誉于时与祈减罪愆:为呈诸名士及权要而行卷
        (三) 行卷与文人的声名
        五、诗文征求
        六、文字饮
        (一) 早期宴饮中的射礼与投壶
        (二) 饮酒与诗文雅唱
        (三) 文字饮与诗文传播
    第二节 文人传播意识下的文章创作
        一、冀赏:意指对象与呈现
        (一) 同侪——较量与亲和
        (二) 民众——平易与浅俗
        (三) 上层——恭维与炫才
        二、文学传播意识与审美性创作形式
        (一) 诗题小序的意涵与苦吟的内在驱动
        (二) 辞赋欲丽与悔其少作
        三、文学传播意识下实用性创作形式的变异
        (一) 书信
        (二) 序文
        (三) 记体文
        (四) 碑铭行状
        (五) 判词
第五章 文人传播意识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动因
    第一节 纵向:儒学的深层影响与文学的现实发展
        一、儒家传统与从希冀长生到文章不朽
        二、文学的发展促成文人传播意识的深化
    第二节 横向:科举触动、雕版印书与佛教传布
        一、科举制度的相关触动
        (一) 进士及第:名动天下的最佳路径
        (二) 科举与类书编纂及诗赋创作
        (三) 科举的兴盛与人员的流动
        二、雕版印书带来的图籍变化
        三、佛教传布对文人传播意识的启发
第六章 文人传播意识对其文学史地位之影响
    第一节 传播意识与作品的存世数量
    第二节 传播意识的强弱与文学史效果
    第三节 对佚名之士的思考
第七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后记

四、试论张说诗的过渡性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唐诗中的日月神话论稿[D]. 高磊. 吉林大学, 2020(08)
  • [2]张说文学思想专题研究[D]. 杜佳明.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3]朱彝尊金石书法研究[D]. 聂国强.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4]唐曾任御史大夫诗人诗歌研究[D]. 付国锋. 温州大学, 2017(03)
  • [5]陈子昂与初盛唐之交的诗歌[D]. 胡乐梦. 华东交通大学, 2013(07)
  • [6]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D]. 梁尔涛. 苏州大学, 2011(06)
  • [7]张说岳州山水诗论略[J]. 戴金波. 名作欣赏, 2010(29)
  • [8]2007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共1490篇][J]. 黄丹妹,李翊赫,王立增.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9(01)
  • [9]2007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共1490篇][J]. 黄丹妹,李翊赫,王立增.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09(01)
  • [10]唐五代文人传播意识研究[D]. 黄俊杰. 武汉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论张朔诗歌的过渡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