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注射加针刀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注射加针刀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椎间孔注射加针刀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文献综述)

胡迪[1](2021)在《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骨科门诊患者,纳入70例符合标准的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治疗组纳入患者35例,对照组纳入患者35例。治疗组予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每7天一次,共治疗3次,为一疗程;对照组予口服尼美舒利片,每次予0.1g,每天2次,共治疗14天,为一疗程。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腰部及下肢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分)及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分(RDQ评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予以评价。采用IBM SPSS 23.0进行统计分析,继而得出结论。结果1基线两组间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病程等基本资料以及腰部VAS评分、下肢VAS评分、JOA评分及RDQ评分等观察指标的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结果比较2.1腰部VAS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腰部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腰部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对腰痛有缓解作用。治疗后两组间腰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腰痛的缓解效果相当。2.2下肢VAS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下肢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下肢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对下肢疼痛有缓解作用。治疗后两组间下肢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3 JOA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腰椎功能。治疗后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4 RDQ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RDQ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RDQ评分低于治疗前,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下腰部功能。治疗后两组间RD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5总体疗效治疗组治愈10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4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6.67%,结果两组患者疗效的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和口服西药均能有效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与口服西药缓解腰部疼痛疗效相当,而在减轻下肢疼痛、改善活动功能等方面疗效更佳。3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郭成旺[2](2021)在《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观察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电针联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腰椎牵引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所症的临床疗效,并比较各疗法之间的疗效差异。评价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的有效性,为今后在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照1:1:1的比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观察组为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穴位选用以腰夹脊、环跳、秩边、委中、承山、昆仑、至阴、阿是穴为主,并随症加减,针刺得气后予电针仪连接腰夹脊、环跳、委中、承山、昆仑,予疏密波2-100Hz行电刺激,最后以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对病灶进行照射30min。1次/d,10次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I为电针联合TDP照射疗法,穴位选用、操作、疗程与观察组相同,针刺得气后电针操作与治疗组相同,最后以TDP治疗仪对病灶进行照射30min。对照组II采用腰椎牵引联合西药疗法,腰椎牵引治疗每次30min,1次/d,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0.1g qd,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指标选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3组患者的VAS以及JOA评分,通过SPSS21.0软件对3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三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治疗组愈显率为6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I愈显率为26.6%,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II愈显率为23.3%,总有效率为80%,经秩和检验,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与对照组II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1)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II组内治疗前后VAS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JOA评分:(1)治疗组、对照组I、对照组II组内治疗前后JOA评分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组治疗后JOA评分差值优于对照组I(P<0.05)、对照组II(P<0.05),对照组I、II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电针联合TDP、腰椎牵引联合西药治疗本病均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2.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疗法可以有效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以及腰椎功能,且临床疗效较电针联合TDP以及腰椎牵引联合西药治疗更佳。不良反应较少,适合进行临床上的推广。

陈龙豪[3](2021)在《L3/4、L4/5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差异对针刀入路影响的解剖学观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量化针刀经椎间孔外口入路进入椎间孔不同区域的角度和旁开距离以及椎间孔外口相关骨性结构的参数。从多个参数共同分析椎间孔外口相关骨性结构与针刀入路的关联性,总结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因其解剖学特征差异对针刀入路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刀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操作方案和适用类型范围,为临床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精确的数据理论支撑。方法:选取52套(男27,女25)成人干燥椎体骨骼标本,标本完整无损伤、无腰椎相关疾病记录、无外伤畸形、无手术史、无骨性结构异常。在椎体标本上进行椎间孔区域划分,用电子游标卡和量角器测量L3/4、L4/5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相关参数以及不同分区模拟针刀入路的角度、倾斜度和旁开距离,最后运用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L3/4、L4/5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对针刀入路的影响。结果:1.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参数结果:上、下关节突、横突外缘至后正中线距离以及椎上高度差总体平均距离分别是:L4(22.58±1.86mm、20.59±2.13mm、43.62±2.58mm、47.65±2.12mm),L5(25.72±2.37mm、22.82±2.97mm、45.69±3.53mm、47.90±2.41mm),其节段、性别组间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棘突至椎弓根上切迹的总体平均距离:L4(47.65±2.12mm),L5(47.90±2.41mm),其节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椎间孔各区域针刀入路参数结果:椎间孔入口区、中央区(椎弓根内侧)、中央区(椎弓根外侧)和出口区针刀入路角度总体平均度数分别为:L4(68.51±1.51°、61.71±1.77°、17.68±0.70°、11.56±1.25°),L5(77.94±3.03°、59.76±2.03°、18.21±0.90°、12.12±1.38°);四个测量区针刀入路的总体平均旁开距离分别为:L4(79.38±3.04mm、46.40±1.11mm、18.79±2.02mm、16.57±1.60mm),L5(77.94±3.03mm、46.31±1.49mm、19.73±1.89mm、17.55±1.59mm),节段对比结果表明中央区(椎弓根外侧椎弓根)入路角度和旁开距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三项入路角度和旁开距离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对比仅椎间孔入口区入路角度和旁开距离参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三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刀上倾角总体平均度数为L4(7.43±0.83°),L5(7.52±1.07°),节段、性别组间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参数双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线性相关分析结果:L4节段男性、女性以及L5节段女性上关节突外缘至后正中线的距离(A)与椎间孔入口区、中央区(椎弓根内侧)、中央区(椎弓根外侧)和出口区的针刀入路旁开距离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双侧);L4节段女性和L5节段女性的下关节突外突至后正中线的距离(B)与椎间孔入口区、中央区(椎弓根内侧)、中央区(椎弓根外侧)和出口区的针刀入路旁开距离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双侧);L4、L5节段横突外缘至后正中线距离参数与针刀入路参数之间相关性较小。结论:1.对腰椎干燥骨骼椎体标本进行观测,可以清晰描述椎间盘突出物在椎间孔不同区域的的分布范围,进一步的规范针刀在椎间孔不同区域的穿刺路径,对针刀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L4~L5上、下关节突、横突以及棘突骨性结构空间位置相对固定,解剖结构联系紧密,可以作为针刀入路的固有参照物;3.L4~L5上、下关节突横距参数与椎间孔不同分区针刀入路参数关联性较强,可以为针刀入路定位提供数值参考;横突长度与针刀入路参数关联性较弱,对针刀入路参考价值较小。临床中应根据不同个体的上、下关节突的横距来调整针刀入路的穿刺位置,但应注意性别和节段因素的影响;4.L3/4、L4/5椎间孔不同分区针刀入路的相关参数的测量可以为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案设计提供理论数据参考;5.针刀经椎间孔外口入路应注意把控进针的深度和与人体矢状面的夹角,把握不当可能伤及肠管或者椎体前后重要的神经血管。针刀对于椎间孔入口区和中央区(椎弓根内侧区域)的松解,尤其是靠近后正中线的区域的针刀操作应在影像学的指导下进行精准定位操作。

李津[4](2021)在《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当前社会,椎管相关疾病发病概率最高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作为一种肌肉骨骼疾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致残性风险[1-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的下肢症状就是感觉障碍,或者腰腿的疼痛等症状,而且在发病的因素上,性别、年龄、工作性质、外力损害等因素都可影响本病的发生[3-5],由于症状及发病因素的特异性,本病对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较大影响[6-7],发病症状严重时对患者的劳动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8]。究其发病的原因,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多是肝、脾、肾等脏器的病变,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和结构紊乱,导致气血阴阳失调,由于这个原因,祖国医学也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命名为“腰痛”、“腰痹”等。在治疗方面,经目前的研究显示,牵引、中药、针灸推拿、正骨、小针刀、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良好的疗效[9-10]。随着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目前有大量的医疗数据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存储于医疗机构,这些数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电子病例系统智能数据处理的发展还较为落后,且在临床病例录入上还有所欠缺,无法使相关数据得到合理的应用。当前兴起的数据挖掘技术,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另一种思路[11-12]。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总结本院针灸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病例,达到寻找本病的治疗规律、归纳治疗思想、分析疗效的目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电子化结构病例系统的数据,在真实病例数据的支持下,对1178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研究,设计电子表格,通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应用,从电子病历系统中筛选出合适的病历,将其中的数据录入表格,录入的内容也包括:患者的性别、姓名、年龄、联系方式、治疗的方式、入院的时间、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等。将数据进行提取处理后,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进行分析。将收集到的患者信息,利用Excel软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占比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且绘制统计图形。将治疗方法详细数据导入IBM SPSS 26.0软件,使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则是采用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在结果的可行性上,认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将不符合的数据排除后,此次,共纳入患者442例,其中男性230例(占比52.04%),女性212例(占比47.96%),通过统计发现,男女性别比例未见明显差异。分析此次研究纳入的442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20-30岁年龄段的有16例(占比3.6%),31-40岁年龄段的有56例(占比12.7%),41-50岁年龄段的有131例(占比29.7%),51-60岁年龄段的有108例(占比24.3%),61-70岁年龄段的有93例(占比21.1%),71-90岁年龄段的有38例(占比8.6%)。患者群体中以中老年为主,人数比例随着年龄段的增大而上升。将442例患者入院时间进行统计,入院时间为3月-5月的有96例(占比21.7%),入院时间为6月-8月的有149例(占比33.7%),入院时间为9月-11月的有124例(占比28.1%),入院时间为12月-2月的有73例(占比16.5%),患者入院时间多集中在6-11月,即节气划分为夏秋两季的时间段。以患者住院天数是否超过20天为因变量,是否采用针刀、是否采用针灸、是否采用孔镜、是否采用射频治疗为因变量,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发现孔镜与针刀治疗与住院天数之间的相关显着性最大。结论:(1)依据患者年龄统计,可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年龄分布多为中老年人。(2)患者入院时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符合当地气候规律,在健康宣教时应有所侧重。(3)针刀及椎间孔镜对住院天数都有积极影响,在临床中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毛发林[5](2021)在《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中医传统方法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探讨中医传统方法中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并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干预方式有机结合治疗模式广为推广的趋势下,以期待寻求一种更为合理有效的有机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本课题以就诊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康复医学科门诊或住院部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0例,治疗组采用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对照组1采用常规牵引治疗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对照组2采用十一方药烫熨治疗。整脊手法治疗、常规牵引治疗、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均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3组患者ODI、VAS评分;评估3组治疗效果。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比较:(1)治疗前治疗组分别与两个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1周、治疗两2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分别和对照组1、对照组2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均有明显差异(P<0.05)。3.ODI评分比较:(1)治疗前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1周、治疗两2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分别和对照组1、对照组2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均有明显差异(P<0.05)。4.治疗结束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显效率为53.34%,对照组1的总有效率为86.66%,显效率为40.00%,对照组2的总有效率为83.33%。经过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两个对照组的有效率比较分析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常规牵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单纯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均可以有效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碍,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的效果优于常规牵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和单纯十一方药烫熨治疗。2、整脊手法在治疗腰间盘突出症方面相较于常规牵引治疗更具优势。3、整脊手法作为辅助手段可以提高十一方药烫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彭涛[6](2021)在《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记录、分析小针刀结合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lumbar disc herniation)患者在接受经皮椎间孔镜(PTED,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2.探讨分析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的效果以及机理,并为临床上治疗孔镜术后残余疼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论证。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江西省中医院脊柱骨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接受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后残余术后疼痛症状的住院患者60例。将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别分为三组:A组(针刀+中药组)20例,B组(针刀组)20例,以及C组(中药组)20例。三组患者在出现术后腰腿痛时,都给予常规补液、抗炎治疗;各组患者在原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不同的其他治疗方法:A组(针刀+中药组)予以针刀结合身痛逐瘀汤口服治疗;B组(针刀组)予以单纯针刀治疗;C组(中药组)采用单纯身痛逐瘀汤内服治疗。三组治疗皆为2周1疗程,并记录每一位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观察VAS评分、JOA评分,并对三组患者功能评价及总体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所得数据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校验标准a=0.05,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统计分析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情况后,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统计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发现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4周时三组比较有明显差异,中药组及针刀组均低于针刀+中药组,并两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说明针刀+中药组在疼痛改善方面明显优于针刀组及中药组;JOA评分: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在治疗前JOA评分,得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而在治疗后4周时,统计分析三组患者的JOA评分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两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说明针刀+中药组在症状、体征、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效果更优。中医临床疗效:针刀+中药组共20例病例中临床痊愈10人,显效5人,有效4人,无效1人,改善率95.00%;治疗后针刀组患者临床痊愈6人,显效5人,有效3人,无效6人,改善率为70.00%;治疗后中药组患者临床痊愈5人,显效3人,有效5,无效7人,改善率65.00%。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三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2.针刀治疗联合身痛逐瘀汤口服这一治疗方法在治疗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显着,值得临床应用。

李涛[7](2021)在《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1.临床研究通过观察点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功能障碍、腰臀部软组织张力及痛点痛阈的改善作用,评价点穴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2.动物研究通过观察点穴手法对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竖脊肌、腰椎间盘组织学影响,以及对腰椎间盘内Wnt3a、β-catenin、GSK-3 β及MMP-13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点穴疗法防治腰椎间退行性变的作用机理。研究一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以1:1 比例分为治疗组(点穴组)和对照组(传统手法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疗程结束)和1个月随访的时点,对两组患者ODI评分、软组织张力、痛点痛阈、VAS评分评定等方面评价治疗效果。两组入选病例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基线分析,然后再对两组的有效性指标、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描述,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数描述。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的基线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者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基线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多个观察时点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每个时点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多变量方差分析,二分类资料的重复测量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统计分析。P<0.05将被认为差别有统计意义。安全性分析主要以描述性统计为主,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事件的具体描述。结果:1.疗程进行中,有2个病例脱落,最终86个病例进入数据统计,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2.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的人口学特征和疾病的基线情况,各评价指标治疗前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经2周治疗,两组组内比较,ODI和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时点,ODI和VAS评分较前进一步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个月随访时点测评中,ODI及VAS评分的下降趋势减缓,与治疗结束时比较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但1个月随访时ODI及VAS评分均比治疗前要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4.对0.5kg载荷下竖脊肌、臀大肌位移值的测量显示,两处软组织位移值均呈上升趋势。两组组内比较,在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点,软组织位移测量值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测量所得软组织位移值也较治疗2周时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测量竖脊肌、臀大肌压痛点阈值结果显示,两组组内比较,压痛点痛阈均呈上升趋势。治疗2周、治疗4周两个时间点所测得痛阈值均较治疗前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时点痛阈也较治疗2周时上升,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治疗2周、治疗4周、1个月随访三个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0DI和VAS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在治疗2周、治疗4周两个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患者竖脊肌、臀大肌软组织张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竖脊肌、臀大肌的压痛点痛阈测量结果显示,在治疗2周时点,治疗组痛点痛阈较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4周时两组痛阈改善无显着差异。而主体间效应对比结果进一步表明,整体上两组痛阈改善无显着差异,提示两组在痛点痛阈改善方面疗效相当。7.根据ODI评分综合评价两种疗法的临床有效率,结果显示两组临床有效率相当,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点穴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并有效降低竖脊肌、臀大肌软组织张力,提高压痛点痛阈值。点穴与传统手法整体上疗效相当,同时具有减轻疼痛、缓解肌肉痉挛、提高痛点痛阈的临床疗效。实验二 点穴干预大鼠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 i n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方法:1.造模雄性SD大鼠54只,体重220±20g,随机抽取10只大鼠为空白组,剩余44只大鼠接受前肢截除手术。术后大鼠单笼饲养72小时,然后转到正常鼠笼中适应性饲养1周。1周后,将双足大鼠移至特制可调高组合鼠笼中饲养。空白组不接受手术和造模,在正常鼠笼中饲养。总造模时间为5个月。在造模第5个月的最后1周,从接受造模的44只大鼠中随机抽4只大鼠,取材腰椎间盘进行H&E、番红固绿染色。结果显示腰椎间盘均出现了明显退行性改变,提示造模成功。2.干预措施在前肢截除手术后第6个月的第一天,将剩余40只大鼠使用随机数字表平均分为模型组、假手法组、点穴组和DKK-1组。各组根据对应干预措施开始进行干预,总干预疗程为30天。空白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点穴组干预方法:将大鼠固定后,在腰阳关、第五腰椎棘突下缘,第四、第五腰椎夹脊穴(双侧)、大肠俞(双侧)、关元俞(双侧)穴位上实施模拟点穴手法,每穴5分钟,每日1次。实验人员在每次干预前均在MFF多点薄膜压力测试系统上进行训练,使点穴压力和频率保持在适当范围。假手法组干预方法:将大鼠以相同形式固定后,不施力按压,每日1次。DKK-1组干预方法:大鼠腹腔注射DKK-1(0.1 μ g/100g),每日1次。3.组织学评价采用H&E染色大鼠第二至第六腰椎节段的竖脊肌组织,采用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L4/5椎间盘。在显微镜下观察对比各组肌肉组织和腰椎间盘的组织学改变,以Boos评分评价各组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4.对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影响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qPCR等方法,测量并比较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关键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方法对该通路的影响。5.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组腰椎间盘的Boos评分,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如数据属正态分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方差齐性者,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比较组间差异显着性,任意两组的比较使用Bonferroni检验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 s T2检验分析。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描述,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法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空白组大鼠,竖脊肌肌束排列规则、有序、较紧密,肌横纹可见,胶原纤维呈均匀卷曲状,定向束状排列。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模型组、假手法组、DKK-1组竖脊肌肌细胞明显增大。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大部分大鼠的竖脊肌肌束排列显着疏松,肌横纹模糊或消失,胶原纤维结构排列明显疏散、扭曲,部分甚至出现断裂、挛缩等改变。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肌束排列较规则、有序、紧密,胶原纤维呈卷曲状,部分出现疏松、扭曲等改变。2.H&E染色下,空白组的纤维环和髓核结构清晰,软骨终板和髓核之间的边界清晰,大量的脊索细胞存在在髓核之中。模型组腰椎间盘高度下降,大部分纤维环和软骨终板之间发现了细微裂缝,髓核内脊索细胞大量减少。假手法组中髓核明显缩小,纤维环的层状结构紊乱,大部分出现细微裂缝。点穴组部分腰椎间盘的纤维环层状结构出现紊乱和细微裂缝,髓核内脊索细胞轻度减少。同样,在DKK-1组中,髓核皱缩,脊索细胞的数量则轻度下降,但大部分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的结构完整,偶可见髓核和纤维环之间有小裂纹出现。以Boos评分标准评价各组腰椎间盘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空白组、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腰椎间盘的Boos评分显着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点穴组和DKK-1组平均得分显着高于空白组。点穴组与DKK-1组之间腰椎间盘Boo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3.番红固绿染色下,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软骨终板软骨细胞增殖明显,且肥大软骨细胞显着增多。两组软骨终板番红素0染色均变浅,提示软骨终板中胶原蛋白含量降低。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组软骨终板细胞未见明显增殖、肥大。Boos评分结果显示空白组、点穴组和DKK-1组大鼠的软骨终板平均得分显着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但点穴组和DKK-1组的Boos评分也显着低于空白组。点穴组与DKK-1组之间软骨终板Boo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4.免疫组织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内Wnt3a、β-catenin和MMP-13阳性显着表达。相反,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腰椎间盘内GSK-3 β呈弱阳性。点穴组和DKK-1组椎间盘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为弱阳性表达,但GSK-3 β则为强阳性表达。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增加,GSK-3 β蛋白表达被抑制。点穴组和DKK-1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减少,GSK-3 β表达明显上调。但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中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但GSK-3 β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点穴组和DKK-1组中,以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显着性差异。6.RT-qPCR检测显示模型组和假手法组中Wnt3a、β-catenin和MMP-13 mRNA的表达显着增加,GSK-3 β mRNA表达被显着抑制。点穴组和DKK-1组Wnt3a、β-catenin和MMP-13的表达显着减少,GSK-3 β表达明显上调。但与空白组相比,点穴组和DKK-1组MMP-13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GSK-3 β mRNA表达显着减少。结论:点穴能改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的竖脊肌和腰椎间盘退变状态,抑制腰椎间盘内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这可能是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之一。

牛永涛[8](2021)在《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试验将80例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门诊在2020,06-2020,12期间就诊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给予加味三痹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西乐葆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4周3个访视点行VAS评分以及JOA评分评价疗效。研究结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因自行停药脱落3例,对照组因自行停药脱落2例,实际完成75例,其中实验组37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3.22±13.91岁,患者病程均值为24.00±30.25月;对照组38例,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的年龄均值为43.68±12.75岁,患者病程均值为16.03±28.10月。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前两组患者VAS及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组以前—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周及4周后,VAS评分以及JOA评分评价两种药物疗效时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腿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而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未发现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加味三痹汤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第二部分 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络药理学研究研究目的:探讨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方法:使用TCMSP及TCMID数据库对加味三痹汤中的君药及臣药(续断、独活、杜仲、牛膝、川芎、细辛、延胡索、秦艽以及僵蚕)药效成分及其药效靶点进行筛选,然后用Uniprot数据库将获得的靶蛋白转换成Gene Symbol名称。通过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靶点进行进一步检索筛选。通过EXCEL筛选得到药物-疾病共有靶点,然后将共有靶点行Venn图的绘制。通过Cytoscape3.7.0软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用R 4.1.0软件分析。对药物筛选的重要靶点通过“clusterProfiler”R包进行GO以及KEGG分析。最后用R软件处理并分析结果。研究结果:筛选得到加味三痹汤的君药及臣药的有效成分100种,药物-疾病共同靶点79种。从药物-疾病靶点图得到的主要药效成分有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黄芩素(Wogonin)、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等89种。主要靶点前五名有PTG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2)、PTGS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成酶1)、ESR1(雌激素受体1)、NOS2(一氧化氮合酶2)、CASP3(胱天蛋白酶3)。通过PPI网络图获得度值>58的节点有TNF(肿瘤坏死因子)、IL-6(白介素6)、VEGF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TP53(肿瘤抑制基因53)及AKT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通过GO分析获得富集条目1996条,细胞组成47条、生物过程1854条、分子功能95条。通过KEGG富集获得139条信号通路。研究结论: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中的成分及靶点较多,并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调控抗炎、免疫应答、抗氧化、组织代谢以及细胞凋亡等起到治疗LDH的作用。第三部分:川续断皂苷Ⅵ促进HMSC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研究目的:探讨川续断皂苷Ⅵ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方法:通过实时定量PCR以及免疫荧光检测髓核细胞表型基因COL2A1、aggrecan、PAX1表达情况,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对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ERK1/2和p-smad2/3的表达,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对ERK1/2及smad2/3通路的影响。通过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川续断皂苷Ⅵ干预后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1.川续断皂苷Ⅵ能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2.川续断皂苷Ⅵ能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可能与激活了 ERK1/2以smad2/3信号通路有关;3.川续断皂苷Ⅵ干预后的人间充质干细胞能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研究结论:川续断皂苷Ⅵ能够促进人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杨海越[9](2020)在《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与单纯推拿、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临床效果,探讨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机理,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更加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96例患者分为联合组(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及推拿组(单纯推拿)、针刀组(针刀神经触激术),每组32例。联合组每周行3次推拿手法治疗(周一、三、五各1次),周五手法治疗后行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推拿组每周行3次推拿手法治疗(周一、三、五各1次);针刀组每周行1次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1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周。2周后,对三组治疗前后VAS评分、ODI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对三种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结果: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联合组、推拿组以及针刀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3.87%,90.00%,愈显率分别为73.33%、32.26%、40.00%,经统计学处理,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而三组的愈显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联合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推拿组与针刀组无差异(P>0.05),提示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而联合组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三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联合组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推拿组与针刀组无差异(P>0.05),提示三种治疗方案均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其功能障碍,而联合组的治疗方案优于其他两组。结论: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对于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较单纯的推拿、针刀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姚奕凯[10](2020)在《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针刀干预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调整骨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与十二五规划教材《针刀治疗学》中常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进行对比以观察两组患者之间临床疗效差异。本文旨在探究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分析骶髂关节与骨盆功能障碍和LDH之间的关系,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打开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本院骨伤门诊就诊的患者,按照临床诊断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60例具有LDH合并骶髂关节错位或骨盆倾斜的患者。患者病程最短者4天,病程最长者10年。60名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37例,年龄分布在20~65岁之间,平均年龄37.98±12.886岁。所有患者中按突出类型分类:突出为48例,膨出为12例,本次病例采集未纳入脱出病例。按突出节段分类:涉及L3/4节段突出5例、膨出6例;涉及L4/5节段突出40例、膨出12例;涉及L5/S1节段突出34例、膨出9例,其中涉及单节段突出或膨出的18例;涉及2个及2个以上节段突出或膨出的42例。按照患者就诊日期顺序结合随机数字分化法,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以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LDH针刀治疗点位,观察组给予骶髂关节点位+常规治疗点位。两组患者进行针刀治疗的频率为每周一次,根据患者评估结果以及治疗改善程度,分别治疗1~3周,3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观察其症状改善情况。改善情况以患者治疗前以及疗程结束一个月后的奥斯维斯奇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评定。选取四项影像学指标作为对比指标,分别为骨盆入射角、骶骨倾斜角、双侧髂骨投影高度差、双侧髂骨投影宽度差。运用本院阅片系统影像分析软件viewpoint进行测量。以上述指标作为治疗前后客观指标对比依据,对两组患者的骶髂关节与骨盆功能以及LDH症状改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实验结果:1、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ODI评分、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评分相比亦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观察组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腰椎前屈及背伸活动范围显着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对LDH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腰部功能活动较常规针刀治疗均有更为明显的改善。2、四项骨盆投影参数: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骨盆投影参数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治疗前后骨盆投影参数指标变化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但对照组治疗前后骨盆投影参数指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该结果表明在对骶髂关节进行针刀干预治疗后,LHD患者的骨盆参数指标趋于正常,对骶髂关节错位与骨盆倾斜的纠正程度明显优于常规LDH针刀治疗,表明纠正骨盆倾斜及骶髂关节错位对于治疗LDH具有深刻的影响及病理学意义。3、有效率:通过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治愈率为43.33%;通过常规针刀治疗LDH的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治愈率为20%。两组患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针刀干预骶髂关节的有效程度优于常规针刀治疗LDH患者。4、疗程结束三个月后患者复发率: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人数27人,复发2人,复发率为7.4%;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人数为24人,复发5人,复发率为20.83%。观察组三个月后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针刀方法更能从根本解决LDH问题。结论:从纠正骶髂关节错位以及骨盆倾斜的针刀治疗思路为出发点来治疗LDH患者疗效要明显优于传统常规针刀治疗思路。该针刀疗法经过本文阐述后思路明确,逻辑清晰。对于从事治疗相关领域疾病的学习者来说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学习难度不大,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二、椎间孔注射加针刀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间孔注射加针刀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分组
        2.3 治疗
    3 观察指标
        3.1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
        3.2 视觉模拟评分
        3.3 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评分
    4 疗效判定标准
    5 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案
        5.1 晕针
        5.2 断刀
        5.3 血肿
        5.4 感染
        5.5 脊髓损伤
    6 统计学方法与处理
    7 结果与分析
        7.1 基线资料分析
        7.2 研究结果分析
        7.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LDH及血瘀证的认识
        1.1 LDH的病名
        1.2 LDH的病因病机
        1.3 血瘀型 LDH的针刺治疗
    2 现代医学对LDH的认识
        2.1 LDH流行病学及危害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影像学表现
        2.5 治疗方法
    3 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依据
        3.1 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特点
        3.2 针刀的治疗作用
        3.3 针刀治疗点的选择依据
        3.4 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依据
    4 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我国传统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我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病名的认识
        1.2 我国传统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本病
        1.4 小结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概述
        2.2 脊柱的解剖
        2.3 椎间盘解剖结构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机制研究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腿痛的发病机制
        2.6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的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以及脱落标准
    2.治疗方案
        2.1 观察组
        2.2 对照组I
        2.3 对照组II
    3.观察指标
        3.1 VAS疼痛评分
        3.2 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JOA)
        3.3 安全性观察指标
    4.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分析方法
    6.结果
        6.1 三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6.2 VAS评分比较
        6.3 腰椎JOA评分比较
        6.4 治疗后总体疗效
        6.5 安全性指标观察
        6.6 VAS评分、JOA评分结果分析
        6.7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选题依据
    2.选用电针依据
    3.选穴依据
    4.关于生物信息反馈灸疗仪(大力神雀啄灸)
    5.关于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
    6.选择双氯芬酸钠联合腰椎牵引作为对比的依据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视觉模拟评分法
    附录2 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JOA)
    附录3 英文略缩词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以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3)L3/4、L4/5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差异对针刀入路影响的解剖学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实验标本
        1.2 器械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测量指标
        2.2 测量方法
        2.2.1 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相关参数测量方法
        2.2.2 椎间孔各分区模拟针刀入路相关参数测量方法
        2.3 研究内容
        2.4 统计学方法
        2.5 数据测量和误差
        2.6 测量指标的选择及其临床应用可行性
        2.6.1 针刀入路选择以腰椎横突根部作为固定参考标志
        2.6.2 腰椎节段的选择
        2.6.3 腰椎椎间孔周围骨性结构测量对象的选择
        2.6.4 椎间孔各分区针刀入路相关参数测量设计
        2.6.5 椎间孔分区与LDH分型的联系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结果
        1.1 腰椎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相关参数统计结果
        1.1.1 上关节突外缘到后正中线的距离统计结果
        1.1.2 下关节突外缘到后正中线的距离统计结果
        1.1.3 横突外缘至后正中线的距离统计结果
        1.1.4 棘突至椎上切迹垂直距离统计结果
        1.1.5 椎上高度差统计结果
        1.2 椎间孔各分区针刀入路参数统计结果
        1.2.1 椎间孔入口区针刀入路角度统计结果
        1.2.2 椎间孔入口区针刀入路旁开距离统计结果
        1.2.3 椎间孔中央区(椎弓根内侧)针刀入路角度统计结果
        1.2.4 椎间孔中央区(椎弓根内侧)针刀入路旁开距离统计结果
        1.2.5 椎间孔中央区(椎弓根外侧)针刀入路角度统计结果
        1.2.6 椎间孔中央区(椎弓根外侧)针刀入路旁开距离统计结果
        1.2.7 椎间孔出口区针刀入路角度统计结果
        1.2.8 极椎间孔出口区针刀入路旁开距离统计结果
        1.2.9 上倾角度统计结果
        1.3 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参数与针刀入路参数之间线性相关分析
        1.3.1 L4 节段男性各参数之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1.3.2 L4 节段女性各参数之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1.3.3 L5 节段男性各参数之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1.3.4 L5 节段女性各参数之间相关性检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针刀治疗LDH的概况及机制探讨
        1.1 针刀治疗LDH的概况
        1.2 针刀治疗LDH的机制探讨
    2 针刀治疗LDH常见部位的选择以及操作特点
        2.1 针刀在横突点的操作
        2.2 针刀在棘突点的操作
        2.3 针刀在关节突关节的操作
        2.4 针刀在局部以及疼痛反应点的操作
        2.5 针刀在椎间孔外口的的操作
    3 区域划分在LDH针刀治疗的作用
    4 腰椎椎间孔韧带与在针刀治疗LDH中的作用
    5 实验结果分析
        5.1 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参数分析
        5.1.1 上、下关节突参数分析
        5.1.2 横突参数分析
        5.1.3 棘突至椎上切迹的垂直距离和椎上高度差参数分析
        5.2 椎间孔不同分区模拟针刀入路相关参数分析
        5.2.1 针刀入路上倾角参数分析
        5.2.2 椎间孔入口区模拟针刀入路参数分析
        5.2.3 椎间孔中央区模拟针刀入路参数分析
        5.2.4 椎间孔出口区模拟针刀入路参数分析
        5.3 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参数与针刀入路参数相关性分析
    6 针刀经椎间孔外口入路治疗LDH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7 小结
    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病例数据研究
    1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1.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建立数据库
        2.2 数据的归类统计
        2.3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3.1.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3.1.2 患者年龄段统计
        3.1.3 患者入院时间段统计
        3.2 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分析
        3.3 治疗措施与住院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及治疗认识
        4.1.1 对病名的认识
        4.1.2 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
        4.1.2.1 肾虚
        4.1.2.2 外感风寒湿邪
        4.1.2.3 外伤
        4.1.3 中医治疗
        4.1.3.1 针刀治疗
        4.1.3.2 针刺治疗
        4.1.3.3 针刀配合针刺治疗
        4.1.3.4 中药内服治疗
        4.1.3.5 中药熏洗
        4.1.3.6 推拿治疗
        4.2 现代医学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4.2.1 流行病学根据
        4.2.2 病因
        4.2.2.1 退行性改变
        4.2.2.2 生物力学改变
        4.2.2.3 体重指数
        4.2.2.4 职业因素
        4.2.3 腰部疼痛的发病机制
        4.2.3.1 机械压迫学说
        4.2.3.2 炎症学说
        4.2.3.3 自身免疫学说
        4.2.4 西医治疗
        4.2.4.1 药物治疗
        4.2.4.2 微创治疗
        4.2.4.3 开放手术治疗
        4.3 本研究的一般信息分析
        4.3.1 年龄与本病的关系
        4.3.2 本病的发病时间规律分析
        4.4 治疗措施对住院时间的影响
        4.5 本研究的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1.1 中医诊断标准
        2.1.2 西医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2.5 临床疗效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资料收集
        3.3 治疗方案
        3.4 安全性评定分级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
    5 统计学相关处理
    6 研究结果
        6.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6.2 VAS评分比较
        6.2.1 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组间VAS评分比较
        6.2.2 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比较
        6.3 ODI评分比较
        6.3.1 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组间ODI评分比较
        6.3.2 治疗前后组内ODI评分比较
        6.4 患者疗效比较
讨论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及其发病趋势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发生机制
        2.1 现代医学对炎症刺激机制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神经机械压迫机制的认识
    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分型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4.1 保守治疗
        4.1.1 中药内服治疗
        4.1.2 针灸治疗
        4.1.3 针刀治疗
        4.1.4 中药烫熨治疗
        4.1.5 西药治疗
        4.1.6 手法治疗
        4.1.7 牵引治疗
        4.2 手术治疗
        小结
    5 治疗方案选用依据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6.2 VAS评分结果分析
        6.3 ODI评分结果分析
        6.4 疗效结果分析
        6.5 不良事件分析
问题和展望
    问题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词列表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结果
    3.1 VAS评分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3.3 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3.4 不良反应情况及处理
4 讨论
    4.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4.2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上的认识
    4.3 PTED术后残余疼痛
    4.4 针刀治疗PTED术后残余痛的研究
    4.5 身痛逐瘀汤对PTED术后残余痛的研究
    4.6 研究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7)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答辩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1.1 腰椎间盘的解剖特点
        1.1.2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1.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假说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1.2.1 卧床休息
        1.2.2 药物治疗
        1.2.3 物理治疗
        1.2.4 运动疗法
        1.2.5 手术治疗
        1.2.6 再生疗法
    1.3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1.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脏腑关系
        1.3.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3.3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络的关系
        1.3.4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筋骨的关系
    1.4 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4.1 中药方剂
        1.4.2 推拿手法
        1.4.3 针刺治疗
        1.4.4 功法锻炼
    1.5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1.5.1 正常椎间盘组织的结构和成分组成
        1.5.2 引起椎间盘退行性变因素
        1.5.3 椎间盘退变的评价
        1.5.4 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通路研究
    1.6 中医药对椎间盘退变相关信号通路影响实验研究进展
        1.6.1 中药单体研究
        1.6.2 中药复方研究
        1.6.3 针刺
第二章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对不良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2.1.4 合并用药
        2.1.5 数据统计分析
    2.2 研究统计结果及分析
        2.2.1 基线比较
        2.2.2 各观察结果比较
    2.3 讨论
        2.3.1 疗效分析
        2.3.2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机制探讨
        2.3.3 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代医学机制探讨
        2.3.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2.3.5 安全性评价
    2.4 创新点与不足
        2.4.1 创新点
        2.4.2 不足与展望
    2.5 结论
第三章 点穴干预大鼠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饲养环境、条件和动物伦理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药物及试剂
    3.2 造模及干预方法
        3.2.1 IVDD模型造模方法
        3.2.2 实验分组
        3.2.3 干预方法
    3.3 实验方法
        3.3.1 样本取材
        3.3.2 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实验步骤
        3.3.3 H&E染色实验步骤
        3.3.4 番红固绿染色实验步骤
        3.3.5 组织学评价方法
        3.3.6 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3.3.7 Western Blot实验方法
        3.3.8 RT-qPCR实验方法
    3.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5 实验结果
        3.5.1 H&E染色和番红固绿结果
        3.5.2 免疫组化结果
        3.5.3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3.5.4 RT-qPCR检测结果
    3.6 讨论
        3.6.1 点穴对大鼠退行性腰椎间盘的保护作用
        3.6.2 点穴对大鼠竖脊肌组织的影响
        3.6.3 点穴对退变腰椎间盘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3.6.4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选择
    3.7 创新点与不足
        3.7.1 创新点
        3.7.2 不足与展望
    3.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1 中医内治
        2 中医外治
        3 中医内外兼治
        4 小结
    综述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椎间盘的形态学
        2 椎间盘生物化学
        3 免疫学研究
        4 生物力学
        5 流行病学
        6 非手术治疗
        7 手术治疗
        8 生物学治疗
        9 小结
    综述三 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分化研究进展
        1 常用髓核细胞鉴定表型
        2 MSC向髓核分化方式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类型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试验方法
        1.7 观察指标
        1.8 不良反应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疗效评价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3.2 加味三痹汤立方依据及组方特点
        3.3 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网络药理学研究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1.1 LDH靶点搜集
        1.2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有效成分以及靶点搜集
        1.3 药物-疾病共同靶点筛选及Venn图绘制
        1.4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1.5 共同靶点PPI构建及绘制柱状图
        1.6 GO功能分析共有靶点
        1.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活性成分及对应的靶点
        2.2 加味三痹汤君药及臣药与LDH靶点预测
        2.3 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
        2.4 加味三痹汤-LDH共有靶点PPI网络图解析
        2.5 GO功能分析共有靶点
        2.6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ASA Ⅵ促进HMSC向髓核样细胞分化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1 细胞活力试验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ASA Ⅵ促进HMSC获得NP细胞表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3 ASA Ⅵ对ERK1/2及smad2/3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4 ASA Ⅵ干预HMSC抑制大鼠尾椎间盘退变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英文缩略词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一般资料分析
    二、病例筛选
        (一)诊断标准
        (二)纳入标准
        (三)排除标准
        (四)剔除与脱落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评价
    四、观察结果与分析
        (一)患者脱落及不良事件记录
        (二)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三)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四)三组患者治疗前、后ODI指数比较
讨论
    一、推拿治疗LDH作用原理分析
        (一)推拿治疗LDH的中医学作用原理
        (二)推拿治疗LDH的现代医学作用原理
    二、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作用机制分析
        (一)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解剖学基础
        (二)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理论基础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10)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注释表
引言
文献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资料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理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患者安排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案设计
    2.2 分组方法
    2.3 研究路线方案
    2.4 院内阅片系统测量方法(见附图 5)
    2.5 治疗方法
    2.6 疗效评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2.7 依从性评价
    2.8 安全性评价
    2.9 统计学方法
    2.10 针刀实操以及 X 线下针刀进针骶髂关节图(见附图 7)
3.研究结果
    3.1 临床患者一般性资料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ODI)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前屈以及背伸活动范围比较
    3.4 两组患者骨盆投影参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后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对比
    3.6 依从性评价
    3.7 安全性评价
    3.8 术后随访
4.讨论
    4.1 LDH的发生发展与脊椎稳定性的相关性
    4.2 SIJ及骨盆的力学结构及运动模式
    4.3 SIJ紊乱和脊柱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
    4.4 针刀干预SIJ紊乱治疗LDH的作用机制
5 不足与展望
6.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椎间孔注射加针刀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刀配合改良式注射器抽气罐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胡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电针结合生物信息反馈红外灸疗仪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郭成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L3/4、L4/5椎间孔外口周围骨性结构差异对针刀入路影响的解剖学观测[D]. 陈龙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D]. 李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整脊手法联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毛发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针刀联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涛.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点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大鼠退变椎间盘Wnt通路的影响[D]. 李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加味三痹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有效成分川续断皂苷Ⅵ抑制椎间盘退变机理研究[D]. 牛永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疗效观察[D]. 杨海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10]针刀干预骶髂关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姚奕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标签:;  ;  ;  ;  

椎间孔注射加针刀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