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6例

刺五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6例

一、刺五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6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慕清[1](2016)在《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应用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Migraine)近60年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的选穴规律和用药特点,为穴位注射在临床上治疗偏头痛提供选穴、用药的依据和指导。方法:通过检索电子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源系统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运用Microsoft Access、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文献中,使用频次较高、排名前6位的穴位依次为风池、太阳、百会、阿是穴、率谷、头维。单穴注射时,使用风池穴频率最高;两穴配伍中,风池和阳陵泉配伍频次最高。在选穴数量上,以选用13个穴位进行注射治疗为主,占64.2%。2.选用了足少阳胆经的13个穴位进行注射治疗,足太阳膀胱经的8个穴位进行注射治疗,手少阳三焦经的5个穴位进行注射治疗。3.注射药物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西药制剂为维生素B12(VB12)和利多卡因,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制剂为当归注射液。结论:1.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以选用13个穴位进行注射为主,腧穴的应用频次差异明显;用穴归经方面以足少阳胆经为主,以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为辅。2.注射用药方面,单一用药为主,以2种药物混合使用为辅,其中西药制剂的应用频次高于中药制剂,而西药制剂中以维生素类和局麻药类为主;中药制剂中以当归注射液和川芎嗪注射液为主。

陈白云[2](2013)在《针刺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清中ET和NO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眼眶静脉血清中内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变化的影响,来进一步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理和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将大鼠分为5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预防组、针刺治疗组和预防+治疗组。参照Cristina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复制方法造模,按各组方案造模或针刺处理。实验完毕3h后,取各组大鼠眼眶静脉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各组大鼠血清中ET含量进行检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对各组大鼠血清中NO含量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各组大鼠模型血清中ET和NO含量的变化:1.空白对照组大鼠眼眶静脉血清中ET和NO含量基本恒定,保持较低水平。2.腹腔注射硝酸甘油造模后,血清中ET和NO含量增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造模成功,针刺治疗组和预防+治疗组针刺百会、外关、阳陵泉、太冲治疗后,血清中ET和NO的含量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4.针刺预防组进行7天的针刺后再造模,血清中ET和NO的含量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针刺预防组、治疗组与预防+治疗组比较,血清中ET和NO含量相对较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针刺预防组与针刺治疗组比较,ET和NO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参照Cristina方法,成功复制出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2.偏头痛大鼠模型眼眶静脉血清ET和NO含量均升高,ET是一种强烈的缩血管物质,而N0是一种强烈的扩血管物质,二者作为重要的神经递质,在正常人体中,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共同维持脑血管的正常张力,当这种平衡被破坏的时候,二者的平衡失调,就会造成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从而可导致偏头痛的发作,引发各种症状。3.针刺相关穴位后,降低了偏头痛大鼠模型眼眶静脉血清中ET和NO的含量。推测针刺可调动激发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抑制血浆内ET和NO的分泌和释放,调整交感神经功能,纠正脑血管的异常舒缩状态,从而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

林坤成[3](2010)在《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偏头痛是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紧张,生存压力的日益加大,偏头痛的发病率又有所增高,并且累及人群广泛,影响因素复杂,且反复发作,各种疗法难以彻底治愈,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医药负担,同时引发不同程度的心理、社会及经济问题。无先兆性偏头痛是偏头痛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偏头痛病人的80%。目前偏头痛治疗方法很多,如西药、中医药和针灸等,但由于其发病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试验性的。探讨治疗本病的发病机制有效治疗手段和疗效机理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导师许能贵教授积数十年临床经验总结,根据祖国医学脏腑经络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生理解剖知识,形成了一套效果较为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为了深入研究我国偏头痛患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机制,寻找疗效确切且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运用主穴为主,并辨证配穴的电针和针刺的方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疗效机制。研究目的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毫针刺法的基础上加上电针,系统观察治疗前后的症状,发作周期和时间等变化,探讨本方法在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方面的操作规范,适用范围,禁忌症,综合分析和评价近期、远期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台湾德昌中医诊所或立安中医诊所就诊并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147例。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将本病分为三类:头痛发作时伴随畏光、畏声;头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发作时伴有畏光、畏声且恶心、呕吐。每类无先兆型偏头痛均随机分成电针治疗组及单纯针刺对照组两组。并对疗效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根据临床表现和祖国医学理论,将每类无先兆型偏头痛又分成常见的水不涵木、痰热内阻和肝风上扰三种证型,并对电针治疗本病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组总有效率为72.15%,优于单纯针刺组总有效率为52.94%。采用电针及单纯针刺两组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后,各症状比较临床疗效无差异(P>0.05)。电针组及单纯针刺组均末出现明显副作用。本研究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将三类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均分为水不涵木、痰热内阻、肝风上扰三个证型,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电针对中医不同证型的疗效,电针主穴为丝竹空透率谷、颔厌透悬颅、列缺、太阳;水不涵木型配穴为:太溪、肾俞、太冲;痰热内阻刑配穴为:头维、丰隆、阴陵泉;肝风上扰型配穴为:太冲、阳陵泉、风池。治疗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电针对每类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二个中医证型的疗效差别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运用太阳、丝竹穴透率谷、列缺、颔厌透悬颅为主穴,并根据不同证型辨证配穴的以电针为主的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实用、无副作用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和进一步的疗效机理研究。

陈慧敏[4](2009)在《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脑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以及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从而为临床针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偏头痛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照组30例针刺非经非穴,每次治疗30分钟,5次/周,共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偏头痛发作的次数、发作程度、头痛强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偏头痛生活品质问卷(MSQ)量表计分、颈颅多普勒(TCD)血流速度等指标变化,以判定近期疗效,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观察除TCD外的其它各项临床指标,以比较两组的远期疗效。结果:(1)近期疗效:①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7.93%),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②治疗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发作程度、VAS计分、MSQ计分以及头痛强度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除持续时间评分外,治疗组其它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主要脑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峰值(Vp)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双侧MCA(Vp)、ACA(Vp)、PCA(Vp)、VA(Vp)和BA(Vp)均有改善(P<0.01),两组间各主要动脉Vp比较,除双侧ACA(Vp)和RMCA(Vp)、LVA(Vp)外,双侧PCA(Vp)、RVA(Vp)和BA(Vp)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2)远期疗效:①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37.93%)(P<0.01);②入组8周治疗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发作程度、VAS计分、MSQ计分以及头痛强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入组8周两组间比较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针刺少阳经特定穴与非经非穴均有疗效,尤其是针刺少阳经特定穴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较好,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非经非穴对照组,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2)针刺少阳经特定穴不仅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能调节脑血管舒缩状态,改善脑血流,对于预防偏头痛的发作,改善其发作频率和程度都有较好的疗效。(3)针刺少阳经特定穴对改善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针刺非经非穴对照组。

吕建明,李大军[5](2006)在《近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述近5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治疗进展。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大量相关文献,从毫针治疗、头针治疗、电针治疗、针药结合治疗、针推治疗、针刺配合穴位注射、耳穴贴压、埋线治疗及小针刀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简便易行、疗效确切,但应着重于针刺辨证选穴、针刺手法、疗程、远期疗效等。

高启发[6](2003)在《刺五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6例》文中研究说明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反复发作搏动性钻痛为特征。中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呈周期性,病情轻重不等,差异很大。笔者采用刺五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治疗46例顽固性偏头痛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陈绍红[7](2007)在《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文中提出偏头痛(migraine)是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WHO将重度偏头痛列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偏头痛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之势,世界各国因此而造成的医疗耗费和工作损失也相当可观。尽管现代医学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不断更新,但是这些药物或由于远期疗效不肯定,或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或由于价格比较昂贵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在我国的临床推广使用。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偏头痛药物,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中药整体调节作用持久缓和,相对安全,这正是中药防治偏头痛的主要切入点。本课题旨在通过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探讨中药防治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提供指导。这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负担均具有重要意义。1.文献研究查阅从秦汉时期到清代的古代中医学家对偏头痛的文献记载,检索2000-2007年发表在医学期刊上治疗偏头痛的最新临床报道,既系统全面地分析总结历代医家对偏头痛的名称、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传统特色,又反映治疗偏头痛的时代用药特点,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防治偏头痛研究奠定文献基础,为寻找有效的防治偏头痛提供思路与方法。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偏头痛主要是由于风、瘀、痰、虚杂合而致,风邪侵袭、肝阳上扰、瘀血阻滞是基本病机特点。治疗方法常是数法联用,以祛风止痛、平肝熄风、搜风通络法、活血祛瘀为主。疏散外风药、平熄内风药、活血化瘀药等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走而不守”成为治疗偏头痛的第一要药。本课题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结合导师临床用药经验,针对风邪外袭、肝阳上扰、瘀血阻络所致的常见型偏头痛,以平肝息风、活血通络、祛风止痛为治则,挖掘地方特色药物资源,选取传统药物与专治神经性头痛的汉桃叶相结合,拟订治疗偏头痛的中药复方——天穹止痛胶囊。2.实验研究在全面检索国内外最新的有关偏头痛研究进展以及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进行以下实验研究内容:2.1基础药效研究2.1.1镇痛实验:采用小鼠热板实验和醋酸扭体实验,通过行为学反应观察天穹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能提高小鼠热板实验的痛阈值,延长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2.1.2镇静实验:观察天穹止痛胶囊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探讨其镇静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能够减少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动数,提示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偏头痛患者发病时的急躁情绪。2.2作用机制研究2.2.1对神经递质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以高效液相法检测给药后脑组织中5-HT、NE、DA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升高脑组织中5-HT水平,但对NE、DA无明显影响,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能通过促进5-HT对血管收缩和痛觉调节作用,抑制偏头痛的发作。2.2.2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偏头痛大鼠模型,以放免法检测给药后血浆中CGRP、ET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降低血浆中CGRP、ET水平,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通过抑制CGRP介导的血管扩张及CGRP对ET收缩血管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对偏头痛起到防治作用。2.2.3对痛觉调节物质的影响:采用电刺激上矢状窦(SSS)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以放免法检测给药后血浆中CGRP、SP、β-EP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降低血浆中CGRP、SP含量,升高β-EP含量,提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通过抑制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中枢的传递过程,抑制偏头痛的发作。2.2.4对CGRP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电刺激上矢状窦(SSS)硬脑膜偏头痛大鼠模型,以RT-PCR方法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CGRP及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 mRNA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天穹止痛胶囊可以抑制PAG中CGRP mRNA、CRLRm RNA、RAMP1 mRNA的过多表达,并且CGPR表达与RAMP1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天穹止痛胶囊不仅可以抑制CGRP mRNA的过度表达,而且可以抑制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 mRNA的过度表达,影响功能性CGRP的表达,发挥对疼痛信息传导的调节作用,抑制三叉神经节传入冲动的发放。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作用途径可能是:①抑制神经源性炎症反应产生的疼痛刺激。②调节致痛物质与镇痛物质的释放平衡,调节CGRP及其受体复合物mRNA的表达,抑制伤害性信息向中枢的传递过程。3.课题的创新性天穹止痛胶囊的组方是采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传统药物与地方药物相结合而成。处方中的天麻、川芎等是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的传统用药;汉桃叶为广西常用药物,是治疗偏头痛的地方优势药物。这种组方思路有利于挖掘地方优势药材资源,丰富临床用药品种。电刺激SSS硬脑膜作为一种可行的、先进的偏头痛动物模型,已在偏头痛的实验研究中逐渐推广使用。但是该模型目前在国内外主要是用于探讨偏头痛产生的病理机制以及西药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尚未应用于探讨中药复方治疗偏头痛的作用途径,本课题首次将该模型引入中药复方防治偏头痛的实验研究中,进行了有意义的开创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结果。CGRP作为一种参与偏头痛病理过程的重要因子,在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和伤害性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生物学效应不是通过结合单一受体实现,而是由受体复合物所介导,即CRLR与RAMP1组成的受体复合物与CGRP有高度亲和力,二者共同构建功能性的CGRP受体,目前防治偏头痛的药物尚未涉及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本实验不仅探讨了天芎止痛胶囊对偏头痛动物模型CGRP的基因表达水平,还进一步探讨其受体复合物CRLR/RAMP1的基因表达水平,以及三者的相关性,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结果。

郭雅雯[8](2019)在《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线灸疗法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头痛指数、焦虑抑郁量表评分的影响,提供该疗法治疗本病有效性的临床和实验证据。方法:将符合紧张性头痛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针刺组)、B组(针刺结合药线灸组)、C组(西药黛力新组),每组32例患者,纳入并且进行临床观察。每组隔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3组均在治疗前后、一个月后随访时依据头痛指数、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经实验脱落和筛查,最后共有92例患者完成实验,其中A组30例,B组31例,C组31例。1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A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B组临床痊愈12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C组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10%。统计结果提示:在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面,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2 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的HAMA、HAMD总分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显示:治疗前三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处于同一基线上;治疗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HAMA、HAMD总分,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三组疗效无论HAMA量表评分、还是HAMD量表评分,针刺结合药线灸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3头痛指数比较三组自身治疗前、后及随访头痛指数经多组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随访的头痛指数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三组自身的头痛指数,治疗后与随访较治疗前有改善;统计结果提示:针刺结合药线灸组优于常规针刺组和西药黛力新组(P<0.05),常规针刺组与西药黛力新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线灸能够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头痛指数及焦虑抑郁情绪,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西药黛力新。

李琪,刁军成,刘宇翔[9](2016)在《穴位注射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文中指出穴位注射疗法是指通过结合腧穴的功能主治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采用小剂量中西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将腧穴、经络和药物作用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穴位注射疗法的问世,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应用已涉及临床各科,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目前穴位注射在妇科疾病的运用概况的资料,综述如下:

余燕燕[10](2014)在《耳针疗法治疗瘀血阻滞型偏头痛即时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观察耳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瘀血阻滞型偏头疼痛急性发作期疼痛即时缓解的程度,为临床治疗偏头痛制定优选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56例瘀血阻滞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采用耳针静留针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疼痛发作时治疗1次。采用标卡计分法和分度计分法记录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后0.5h及治疗后24h头痛程度。结果:(1)各组治疗前后疼痛减轻程度组内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治疗结束时、治疗后0.5h以及治疗后24h疼痛程度及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临床痊愈10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临床痊愈7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9.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治疗后0.5h及治疗后24h头痛程度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与治疗后0.5h头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24h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后0.5h与治疗后24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耳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均可有效减轻患者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头痛程度。(2)耳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在治疗结束时、治疗后0.5h以及治疗后24h疼痛减轻程度以及总有效率上差异不明显。(3)耳针疗法在治疗后各时段镇痛效果稳定,而常规针刺疗法治疗后各阶段镇痛效果最佳为治疗后24h。(4)耳针疗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起效迅速,即时疗效明显,且操作更加简便,更易为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二、刺五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刺五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应用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检索策略
        2.3 文献的纳入标准
        2.4 文献的排除标准
    三、数据库的建立
        3.1 录入条目
        3.2 偏头痛的分类
        3.3 药物选择的规范化处理
        3.4 穴位应用原则的规范化处理
        3.5 多词一义的规范
    四、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一、选穴
        1.1 单穴应用
        1.2 多穴应用
    二、选穴原则
        2.1 穴位归经情况
        2.2 穴位分布情况
        2.3 特定穴的选用
    三、注射药物
        3.1 注射药物分类
        3.2 单一制剂应用
        3.3 两种制剂应用
        3.4 三种及三种以上制剂应用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引用第五版《中华医典》书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2)针刺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清中ET和NO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文献综述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1.1 头痛病名的沿革
        1.2 头痛的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近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概况
        2.1 毫针治疗
        2.2 头针治疗
        2.3 电针治疗
        2.4 毫针配火针治疗
        2.5 针药结合治疗
        2.6 穴位注射治疗
        2.7 电针推拿结合治疗
        2.8 耳穴贴压治疗
        2.9 穴位埋线治疗
        2.10 小针刀治疗
        2.11 基础研究
    3. 偏头痛的现代医学研究
        3.1 偏头痛的发病机理
        3.2 偏头痛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疾病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临床实验步骤
        2.4 一般观察项目
        2.5 疗效标准
        2.6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结果分析
    4. 讨论
        4.1 电针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机制
        4.2 电针和单纯针刺的疗效比较
        4.3 电针对无先兆性偏头痛中医辨证分型的疗效分析
        4.4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1.2.5 中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2.1 治疗组方案
        2.2.2 对照组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情况
        2.3.2 生命体征指标
        2.3.3 理化检查指标
        2.4 疗效评价指标和评定标准
        2.4.1 头痛日记
        2.4.2 VAS评分和头痛强度分级评价
        2.4.3 计分法评分
        2.4.4 偏头痛患者生活品质问卷
        2.5 异常情况处理
        2.6 疗效判定时间
        2.7 随访
        2.7.1 随访目的
        2.7.2 随访方式
        2.8 统计学处理
        2.9 技术路线和临床观察流程图
        2.9.1 技术路线
        2.9.2 临床观察流程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依从性分析
        3.3 两组病例基本情况分析
        3.3.1 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
        3.3.2 两组病例基础病情比较
        3.4 近期疗效
        3.4.1 近期总体疗效评定
        3.4.2 近期症状评分比较
        3.4.3 近期VAS计分和头痛强度分析
        3.4.4 近期MSQ评分分析
        3.4.5 针刺前后TCD血流速分析
        3.5 远期疗效
        3.5.1 远期总体疗效评定
        3.5.2 远期症状评分比较
        3.5.3 远期VAS计分和头痛强度分析
        3.5.4 远期MSQ评分分析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4.2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4.2.1 历史沿革
        4.2.2 偏头痛的病因病机
        4.2.3 祖国医学对经络与腧穴功能的认识
        4.2.4 偏头痛的归经
        4.2.5 选穴依据
        4.2.6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4.3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机理分析
        4.3.1 临床疗效
        4.3.2 机理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课题资助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文献综述
附件1 知情同意书
附件2 询问患者在过去四周内头痛发作情况(第 次记录)
附件3 偏头痛患者之生活品质问卷(MSQ)
附件4 头痛日记

(5)近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毫针治疗
2 头针治疗
3 电针治疗
4 毫针配火针治疗
5 针药结合治疗
6 穴位注射治疗
7 电针推拿结合治疗
8 耳穴贴压治疗
9 穴位埋线治疗
10 小针刀治疗
11 基础研究

(7)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上篇 研究内容
    综述一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偏头痛
        参考文献
下篇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天穹止痛胶囊的组方与相关药物研究
         1. 天穹止痛胶囊的配方分析
        2. 方中相关药物的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天穹止痛胶囊的药效学研究与作用机制探讨
        前言
        第一章 基础药效学研究
        第一节 天穹止痛胶囊的镇痛作用
        实验一 天穹止痛胶囊对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天穹止痛胶囊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天穹止痛胶囊的镇静作用
        实验三 天穹止痛胶囊对正常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作用机制探讨
        实验一 天穹止痛胶囊对皮下注射NTG 偏头痛大鼠模型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天穹止痛胶囊对皮下注射NTG 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浆中CGRP、ET 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天穹止痛胶囊对电刺激大鼠SSS 硬脑膜偏头痛模型血浆中CGRP、SP 和β-EP 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天穹止痛胶囊对电刺激大鼠SSS 硬脑膜偏头痛模型PAG 区CGRP 及其受体mRNA 表达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8)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TTH的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TTH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1.2 现代医学对TTH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
        1.3 现代医学对TTH的治疗
        1.3.1 药物疗法
        1.3.2 非药物疗法
    2 中医学对TTH的研究
        2.1 TTH的中医病名
        2.2 中医对于TTH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病因
        2.2.2 病机
        2.2.3 中医药对TTH的治疗
        2.2.4 针灸疗法对TTH的治疗
        2.2.5 推拿疗法对TTH的治疗
        2.2.6 针刺结合其他类疗法对TTH的治疗
    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筛选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中止治疗标准
        1.2.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实验受试者纳入和脱落情况
        3.2 一般情况比较
        3.2.1 年龄
        3.2.2 性别
        3.2.3 病程
        3.3 临床疗效比较
        3.4 HAMA、HAMD量表评分
        3.4.1 治疗前HAMA、HAMD量表评分比较
        3.4.2 治疗前、后、随访的HAMA、HAMD总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随访的头痛指数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情志不畅与TTH密切相关
    2 疗效机理的探讨
        2.1 常规针刺疗法治疗TTH的源流及疗效机理
        2.2 药线灸治疗TTH的疗效机理
        2.3 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TTH疗效机理及优势
    3 基于实验结果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组的机理分析及探讨
        3.1 本实验针刺结合药线干预方法的选穴依据
        3.2 实验优选针刺结合药线灸的可能机制探讨
    4 创新之处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穴位注射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月经病
    1.1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1.1 月经过少
        1.1.2 月经过多
        1.1.3 月经后期
    1.2 闭经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
    1.4 痛经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
    1.6 经前期综合征
    1.7 绝经综合征
2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2.1 宫颈炎症
    2.2 盆腔炎性疾病
3 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
    3.1 外阴白色病变
    3.2 外阴瘙痒
4 产前产后病
    4.1 妊娠剧吐
    4.2 分娩镇痛
    4.3 产后出血
    4.4 产后尿潴留
    4.5 产后缺乳
5 不孕症
6 其他
    6.1 不明原因白细胞减少症
    6.2 抑郁症
    6.3 人流综合征
7 讨论

(10)耳针疗法治疗瘀血阻滞型偏头痛即时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剔除和脱落标准
    (六) 终止实验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治疗方案
    (三) 疗效评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四) 安全性评定
    (五) 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
    (一) 一般资料比较
    (二) 临床疗效观察
    (三)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评价
四、分析与讨论
    (一)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二)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及治疗
    (三) 耳穴研究概况
    (四)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一 病史采集表
    附表二 疼痛评分图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四、刺五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注射治疗偏头痛应用规律的研究[D]. 刘慕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2]针刺对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血清中ET和NO含量的影响[D]. 陈白云.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3]电针治疗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林坤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4]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陈慧敏.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09(05)
  • [5]近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研究概况[J]. 吕建明,李大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06(06)
  • [6]刺五加注射液加地塞米松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6例[J]. 高启发. 九江医学, 2003(04)
  • [7]天穹止痛胶囊防治偏头痛的药效学研究与机理探讨[D]. 陈绍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8]针刺结合药线灸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郭雅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穴位注射疗法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J]. 李琪,刁军成,刘宇翔.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05)
  • [10]耳针疗法治疗瘀血阻滞型偏头痛即时疗效观察[D]. 余燕燕.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刺五加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顽固性偏头痛4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