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部病变的X线鉴别诊断

回盲部病变的X线鉴别诊断

一、回盲部病变的X线鉴别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王正元,刘衡,鲁宏[1](2020)在《肠结核的X线钡剂造影及CT影像表现》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肠结核(ITB)的X线钡剂造影表现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0例ITB的X线钡剂造影表现及CT表现,其中2例行CT平扫,4例行CT平扫+增强扫描+X线钡餐造影,2例行小肠钡剂造影,2例行钡灌肠大肠造影。结果①溃疡型ITB8例,其中4例胸部CT发现肺结核,X线钡剂造影回盲部肠表现为多发小溃疡,肠管局部狭窄;2例X线钡剂造影表现为回肠末端瘘管形成,钡剂外溢;2例腹部CT平扫"未见异常",X线钡剂造影表现为回盲部"跳跃征"。②增生型ITB2例,其中1例空肠结核合并肠梗阻;1例升结肠、横结肠结核,出现分层现象,表现为"靶征"和"双环征"。结论大部分ITB的CT、X线钡剂造影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可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可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相关参考。

李学军,杨海青,何刚,郭宏日[2](2020)在《误诊为Crohn病的肠结核临床报告》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肠结核误诊为Crohn病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曾误诊为Crohn病的肠结核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例均为男性,皆无结核病史及相关接触史。1例因间断右下腹隐痛、体质量减轻6个月就诊。右下腹轻压痛,经肠镜检查初步诊断为Crohn病,予相应治疗病情无好转,后经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确诊为大肠结核。1例因食欲不振、间断右下腹隐痛、腹泻5个月,午后低热7 d入院。右下腹轻压痛,血红蛋白降低,经肠镜检查初步诊断Crohn病,予相应治疗病情无好转,后经胸部X线及结肠病理组织抗酸染色检查修正诊断为肠结核。1例因间断右下腹隐痛、腹泻2个月,伴低热3 d就诊。体质量减轻,右下腹轻压痛,血红蛋白低下,经肠镜检查初步诊断Crohn病,予相应治疗病情反复,后经肠镜病理检查确诊肠结核。3例确诊后均予四联抗结核治疗6~9个月,随访1~2年,均未复发。结论肠结核与Crohn病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极其相似,加之部分肠结核患者结核中毒症状不典型,极易相互误诊。临床及内镜医生应加强对肠结核认识,仔细问诊及阅片,熟知其鉴别诊断要点,必要时行内镜病理检查和(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以降低其临床误诊率。

冉婕熙,高青[3](2019)在《151例回盲部病变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分析回盲部病变的病因及临床特征,以提高回盲部病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51例回盲部病变的完整临床资料,从临床表现、病因、检查方法和诊断逐一探讨。结果:151例回盲部病变中肿瘤最多见,占58.9%,其次为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息肉,分别占14.5%、10.5%、3.9%、3.3%,其余少见病因有白塞综合征、憩室、非特异性炎症、黏液囊肿等。男80例,女71例,平均年龄(55.1±18.3)岁。病因的男女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9,P=0.779)。肿瘤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56/89,62.9%),非肿瘤性疾病好发于青年人(30/61,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14,P=0.000)。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痛(112/151,74.2%)、体质量减轻(74/151,49.0%)、腹泻(61/151,40.4%)、腹部包块(45/151,29.8%)、消化道出血(41/151,27.2%)。辅助检查以纤维结肠镜加病理活检有效阳性率最高(104/131,79.4%),腹部增强CT次之(95/133,71.4%)。非肿瘤性疾病误诊率为21.6%(11/51),以CD和ITB的误诊居多(10/38)。结论:回盲部病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因以肿瘤性疾病为主,纤维结肠镜加病理活检是其主要检查方法;非肿瘤性疾病易误诊,以CD和ITB多见,纤维结肠镜加病理活检及腹部增强CT等辅助检查配合诊疗随访,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施冰[4](2016)在《克罗恩病与肠结核、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又称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与溃疡型结肠炎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1932年因美国医师Burrill Crohn首次报道该病而得名[1]。据文献报道,我国自1990年至今,IBD的发病率升高了将近4倍,但克罗恩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亦缺乏诊断的金标准,误诊率高,容易与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lymphoma,PIL)等病相混淆,延误相关诊治,其鉴别诊断一直困扰临床医生。而我国属于结核病的大国,但目前结核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且耐药结核的问题日趋严重,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肠结核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影像、内镜及病理等方面与CD存在诸多相似,若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应用激素治疗容易造成结核播散,而克罗恩病误诊为肠结核则会导致不恰当的抗结核治疗,延误病情。原发性肠道淋巴瘤是最常见的结外型淋巴瘤,亦以消化道受损为主,虽发病率低,但病情多较重,误诊将导致延误治疗。本文将克罗恩病与肠结核、克罗恩病与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希望能为临床提供一个有用的鉴别诊断思路。目的通过对克罗恩病、肠结核、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表现、内镜检查、病理特征的分析,探讨有鉴别诊断意义的指标,建立一个临床可用的鉴别诊断思路。方法通过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住院确诊的克罗恩病、肠结核、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病例,回顾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结肠镜、病理检查的结果,分析出对于鉴别诊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结果CD组与ITB组相比,性别、年龄没有差异(P>0.05),CD组的病程长于ITB组(P=0.005)。两组的临床指标(腹痛、腹泻、便血、发热、贫血、消瘦、低蛋白、肠梗阻、腹水)无差别(P>0.05),CD组的肠外病变高于ITB组,ITB组肺结核高于CD组(P<0.001),CD组肠外病变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为100%,ITB组肺结核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亦较高(100.0%,100.0%,81.1%)。ITB组中5例行TSpot.TB均为阳性,CD组中15例行TSpot.TB,仅1例为弱阳性,其余白细胞高、贫血、球蛋白高、血沉及CRP增高等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下CD组与ITB组均以多发的不规则溃疡为主,均好发于回盲部及结肠,在CD组中溃疡节段性分布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较高(86.7%,86.7%),典型的纵行溃疡、裂隙样溃疡、铺路石征并不多见,ITB组无1例发生于小肠,回盲瓣变形狭窄两组无差异(P>0.05)。两组均可见肠壁增厚、管腔狭窄、淋巴结增大等影像改变,而典型的CD影像学表现如粘膜分层(1例)、靶征(0例)、梳齿征(4例)并不多见。在ITB组中病理干酪样病变高于CD组(P<0.005),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较均为100.0%。但灵敏度不高(22.2%),18例仅4例检出。CD与PIL两组比较性别无差异(P值>0.05);CD组平均发病年龄小于PIL组,病程大于PIL组(P<0.05)。两组均以腹痛、腹泻、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除肠外病变外其余临床表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高、贫血、球蛋白高、血沉及CRP增高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组以多发不规则溃疡为主,全结肠皆可受累,回肠末端/回盲部受累、回结肠同时受累高于PIL组(P<0.05),PIL组多为单一隆起型病变。影像改变两组无显着差异。在CD组中病理炎性肉芽肿、急慢性炎症细胞聚集显着高于PIL组(P<0.05),但均为非特异性改变,PIL多需病理免疫组化确诊。结论1.在CD和ITB的鉴别诊断中,肠外病变、溃疡节段性分布具有较高的特异度。2.在诊断ITB的正相关指标中,TSpot.TB、肺结核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3.CD的发病年龄小于PIL,病程多迁延长于PIL,内镜下以多发不规则溃疡为主,回肠末端/回盲部或回肠部同时受累多见,肠外病变有较高的特异度。4.PIL多为单一病变,隆起型多见,确诊仍需依靠病理免疫组化。

刘翔[5](2016)在《CTE结合能谱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肠道炎性病变在口服等渗甘露醇后行双源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的影像学表现及能谱特点,评价该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6年2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经临床、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并且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肠道炎性病变的患者资料共58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克罗恩病29例,溃疡性结肠炎19例,肠结核10例。另选择10例经临床确诊的无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在口服等渗甘露醇后行双源CT小肠造影能谱成像检查及能谱成像后处理。观察并分析四组病例的CTE影像学特征及能谱特点,CTE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病变的累及范围、增厚肠壁的厚度、肠壁的强化程度及方式、病变周围肠系膜、淋巴结及肠外并发症等情况,能谱特点主要有能谱曲线的走行及40ke V-100ke V的曲线斜率。对四组间CTE各征象采用?2检验,对病变肠壁的厚度、能谱曲线斜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两两之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1、克罗恩病好发部位依次为回肠93.1%(27/29)、回盲部65.5%(19/29)、空肠48.3%(14/29);肠结核好发部位依次为回盲部80%(8/10)、回肠70%(7/10)、右半结肠60%(6/10);溃疡性结肠炎仅累及直肠占15.8%(3/19),累及左半结肠占36.8%(7/19),累及全结肠占47.4%(9/19)、其中侵犯末端回肠占21.1%(4/19)。2、CTE征象中,病变肠壁的厚度在研究组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之间比较,克罗恩病组与肠结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组与溃疡性结肠炎组、肠结核组与溃疡性结肠炎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节段病变、系膜侧增厚、假憩室征、回盲瓣闭塞及梳样征在克罗恩病组出现比例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组和肠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称性增厚、均匀一致强化、蜈蚣足征及结肠袋消失在溃疡性结肠炎组出现比例高于克罗恩病组和肠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盲瓣挛缩或固定开放、淋巴结沿右结肠动脉分布、淋巴结中心坏死、腹盆腔积液及肺结核在肠结核组出现比例高于克罗恩病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能谱曲线斜率:克罗恩病组平扫期为1.439±0.453,动脉期为3.785±1.267,门脉期为4.998±1.242,延迟期为3.923±1.104;溃疡性结肠炎组平扫期为1.688±0.427,动脉期为2.958±0.697,门脉期为3.879±1.035,延迟期为3.046±1.046;肠结核组平扫期为1.695±0.247,动脉期为3.882±0.887,门脉期为5.069±1.169,延迟期为4.047±1.264;正常对照组平扫期为1.423±0.542,动脉期为2.145±0.645,门脉期为2.543±0.693,延迟期为2.056±0.548。平扫期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各期斜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肠结核组、克罗恩病组、溃疡性结肠炎组、正常对照组,克罗恩病组与肠结核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TE能够从形态学上反映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和正常肠道的影像学特征。2、能谱曲线及其斜率有助于克罗恩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和正常肠道的鉴别,但在鉴别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价值有限。3、CTE结合能谱成像为肠道炎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研究克罗恩病活动期与缓解期在口服等渗甘露醇后行双源CT小肠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及能谱特点,评价该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6年2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经临床、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并且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克罗恩病的患者资料共29例,其中活动期15例,缓解期14例。所有病例均在口服等渗甘露醇后行双源CT小肠造影能谱成像检查及能谱成像后处理。观察并分析两组病例的CTE影像学特征及能谱特点,CTE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增厚肠壁的厚度、肠壁的强化程度及方式、病变周围肠系膜、淋巴结及肠外并发症等情况,能谱特点主要有能谱曲线的走行及40ke V-100ke V的曲线斜率。对两组间CTE各征象采用?2检验,对病变肠壁的厚度、能谱曲线斜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进行比较。结果:1、肠腔狭窄、“靶征”分层强化、梳样征、淋巴结肿大及蜂窝织炎在活动期出现比例高于缓解期,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憩室征、黏膜下脂肪沉积及均匀一致强化在缓解期出现比例高于活动期,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肠壁厚度活动期约15.6±0.4mm,缓解期约5.9±0.6mm,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能谱曲线斜率:克罗恩病活动期平扫期为1.526±0.446,动脉期为4.760±1.332,门脉期为6.081±0.667,延迟期为4.539±0.712;缓解期平扫期为1.346±0.458,动脉期为2.980±0.576,门脉期为3.838±0.357,延迟期为3.511±0.788。平扫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各期斜率活动期均高于缓解期,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E结合能谱成像有助于克罗恩病活动期与缓解期的鉴别,对克罗恩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修中,汤海涛[6](2014)在《回盲部病变55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回盲部病变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提高对回盲部病变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14年3月有完整资料的回盲部疾病的手术病例,统计入院后的B超、CT、X线钡剂灌肠造影及结肠镜等检查结果及术前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资料完整的回盲部病变患者55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48例,以右下腹及脐周为主,右下腹扪及包块16例,便血或脓血便9例,腰痛2例,腹泻4例,肠梗阻7例,肠套叠2例,肠穿孔2例。术前初诊胆囊结石1例,8例术前初诊急性阑尾炎,术中探查发现回盲部包块(其中回盲部癌2例,回盲部间质瘤1例,回盲部憩室伴脓肿1例,回盲部炎性肿块4例),阑尾炎手术后3例(回盲部癌1例,回盲部炎性肿块1例,回盲部肠管皮肤瘘1例)。结肠镜检查与B超、CT及X线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相比,对提高术前诊断价值更大。结论详细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配合结肠镜等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可以有效提高临床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水平。

李红[7](2014)在《肠管Crohn病MRI、CT影像特征分析及MRI对其活动性评估应用与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肠镜、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最终诊断结果,通过分析患者MRI、CT图像,总结Crohn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小肠Crohn病提高更好的依据。第二部分,以临床确诊Crohn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评价Crohn活动性为标准,通过患者MRI表现,评估其活动性,为临床评估Crohn病的活动性提供影像依据。第一部分:肠管Crohn病MRI、CT影像特征及两者比较分析目的:以临床怀疑小肠CD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肠镜、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最终诊断结果,分析小肠克罗恩病的MRI、CT影像特征,并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总结CD患者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小肠Crohn病提高更好的依据。材料与方法:选取临床怀疑为CD患者共43人,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小肠MRI检查、腹盆腔CT平扫及增强检查、肠镜检查。两名高年资MRI科医生和两名高年资CT医生分别对43例小肠MRI和CT影像图像从病变部位、累及范围、肠壁形态及粘膜改变、肠腔外病变的显示情况等多方面予以判断。对结果予以汇总、记录,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内镜结果进行对比。结果:43例患者经肠镜、病理及手术证实的克罗恩病31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胃肠间质瘤2例、肠结核1例、淋巴瘤1例、腹型紫癜1例,正常3例。MRI对CD的检出率为93.5%(29/31),CT对CD的检出率为90.3%(28/31),MRI结合肠镜对CD的检出率为96%,且MRI对小肠疾病的检测效果同CT小肠检查一致性好(Kappa值=0.788,P <0.01)。病变多累及多节段肠管,MRI及CT平均每例2.8/3段,累及回盲部者27/25例(93%/89%)。MRI平扫即可显示肠壁增厚程度及“梳齿征”。克罗恩病患者肠壁轻中度增厚时以偏心性增厚为主(42/51、45/53),在重度增厚的肠壁中以环形增厚为主(24/31、25/32),在MRI与CT检查中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但MRI与CT在肠壁环形增厚与偏心性增厚中均无统计学意义(两者P>0.05)。12例CD患者并发肛瘘或肛周脓肿,CT未能检出。结论:CT和MRI肠管扫描结果相仿,可成为小肠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两者均可以清楚显示肠壁增厚程度及肠外病变,而MRI更适合于检测瘘管和脓肿,且MRI更适用于病人长期随访应用。第二部分:MRI在评估Crohn病活动性中的应用及其临床对比研究目的:以临床确诊C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临床评价CD活动性为标准,通过患者MRI图像表现,评估其活动性,为临床评估CD活动性提供影像依据。材料与方法:44例临床确诊为CD患者(其中男32例,女性12例),并搜集44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肠管MRI检查。将患者根据资料及MRI图像分为活动期与慢性期。分析患者MR图像特征,包括病变肠管肠壁增厚及肠腔狭窄程度、有无“梳齿征”、肠系膜淋巴结增大、有无并发症(包括瘘管及窦道形成)等,由此分析患者活动性,并与临床对比。结果:44例临床确诊的CD患者中,临床评价为活动期者28例(轻中度活动期22例,重度活动期6例),慢性期16例。MRI图像评估为活动期27例,慢性期17例。以临床评估作为判断克罗恩病活动性的金标准,MRI评估活动性克罗恩病的敏感度为89.3%,特异度为87.5%,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为82.4,且临床评价CD活动期及慢性期与MR评价效果一致性好(Kappa值=0.758)。克罗恩病肠管MRI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增厚者37例,回肠末端(回盲部)受累者40例,淋巴结增大者18例,19例发现“梳齿征”,22例形成瘘(包括3例肠瘘及19例肛瘘)。活动期患者肠壁重度增厚、肠腔狭窄、肠外并发症中肛瘘、淋巴结肿大、梳齿征的发生率高于慢性期,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R在诊断克罗恩病及评价克罗恩病活动性方面与临床评估一致性良好,而且通过对肠壁增厚、黏膜异常强化、病变部位、肠管外炎性反应等这些征象,做出了正确诊断。此外,MRI可作为克罗恩病肠外并发症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贾佳[8](2014)在《251例回盲部病变的肠镜检查及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251例回盲部病变,总结回盲部各种病变的种类、分布、临床特点、病理特征等,评估结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的确诊价值,重点分析肠镜下各类型回盲部溃疡的特点,以加强对回盲部各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回盲部疾病的诊疗工作提供帮助。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肠镜检查中检出的251例回盲部病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肠镜检查,采用PENTAX公司EC-3870Fk、EC-3890Fi电子结肠镜,所有病例均检查至回盲部。对其性别、年龄、临床特点、内镜下诊断及病理学检查进行总结分析。重点探讨回盲部溃疡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恶性淋巴瘤、结肠癌(溃疡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等。采用SPSS19.0标准化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本组资料中男性140例,女性111例,比例为1.26:1,年龄15岁~84岁,平均年龄53.37±15.06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便血、腹部包块为多见。2.病变部位和性质:病变位于盲肠129例(51.39%),回盲瓣33例(13.15%),升结肠始端例34例(13.55%),回肠末端31例(12.35%),阑尾开口24例(9.56%),如病变累及2个或2个以上部位称为多部位,有38例。3.病理检查结果:回盲部炎症71例,其中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为黏膜慢性炎症者为56例,余15例未行病理检查;回盲部息肉57例,炎性及增生性息肉43例、腺瘤性息肉14例;回盲部憩室20例,回盲部癌35例,以中低分化腺癌为主。淋巴瘤9例,8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为套细胞淋巴瘤。溃疡性结肠炎19例,克罗恩病9例,肠结核2例,非特异性溃疡29例。4.在确诊的病例中,回盲部溃疡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多为全结肠炎累及回盲部)、克罗恩病、肠结核、淋巴瘤、肠癌共74例。腹痛、腹泻、发热在回盲部溃疡性疾病的比较中,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其他症状如便血、腹部包块、消瘦在回盲部溃疡性疾病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便血以溃疡性结肠炎多见,腹部包块和消瘦以回盲部癌及恶性淋巴瘤多见。5.内镜结合病理活检对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回盲部癌、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极高,但对于克罗恩病及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仍较困难。6.不同疾病的溃疡具有不同的内镜下特点。溃疡性结肠炎镜下全结肠弥漫性水肿,糜烂,溃疡,包括回盲部充血,糜烂,糜烂及溃疡的末端回肠。纵行裂隙状溃疡为克罗恩病的特点。溃疡伴单一肿块形成者多见于回盲部癌。仍有少数病例(淋巴瘤、肠结核、阑尾粘液囊腺癌)内镜及活检仍无法确诊,最终通过术后病理及试验性治疗后确诊。结论:回盲部病变以炎性病变占首位,息肉其次,回盲部癌第三,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及淋巴瘤等均不多见。性别上,男性较女性略多,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从发病部位来看,病变发生于盲肠最多,靠近回盲部的升结肠始端其次,阑尾处最少见。回盲部溃疡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上呈现非特异性。多数表现为腹痛、腹泻、排便习惯改变、便血等,恶性肿瘤还有腹部包块、消瘦等。内镜和内镜活检对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癌(溃疡)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对于肠结核,Crohn氏病和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不高,鉴别较困难。由于镜下病理检查只能局限的从黏膜取材进行活检,无法观察到肠壁全层及病变的全貌,也不易发现一些特征性病变。因此,对于回盲部溃疡性病变,虽然内镜下溃疡的典型形态学特征不同,但一次活检并不能完全确诊,这就导致了疾病的漏诊和误诊,所以,总体来说,我们需根据临床表现、内镜活检病变特征结合在一起综合分析来提高回盲部病变病因诊断率。

滕君[9](2006)在《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X线及CT诊断(附46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X线及CT对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X线及CT表现。结果46例中良性病变20例,主要是炎症性病变,X线表现:2例克隆氏病(Cron’s病)位回肠末端狭窄,粘膜粗乱,有“卵石症”;CT表现为不均匀软组织团块,肠壁及筋膜增厚,不均匀或环形中等度强化。恶性病变26例,X线表现:不规则块状充盈缺损;其CT表现为肠腔内外软组织肿块,肠腔不规则狭窄,肠壁增厚肠周浸润,高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X线及CT对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梁晓燕,刘辉,黄范丽,杨旭[10](2002)在《回盲部恶性肿瘤与炎性肠病的X线诊断与鉴别》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提高对回盲部疾病的X线诊断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 76例回盲部病变X线表现。结果 炎性肠病、腺癌、恶性淋巴瘤的X线征象各有特征。结论 对于回盲部病变x线表现认真细致观察 ,可减少误诊、漏诊。

二、回盲部病变的X线鉴别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回盲部病变的X线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肠结核的X线钡剂造影及CT影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2.1 肠结核CT、X线钡剂造影表现
    2.2 手术病理表现
3 讨论
    3.1 肠结核的临床与病理表现
    3.2 肠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3.3 肠结核的治疗与预后

(2)误诊为Crohn病的肠结核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2.2 诊断及鉴别诊断
    2.3 病例分析
    2.4 误诊原因分析
        2.4.1 流行病学特点不明确:
        2.4.2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2.4.3 内镜表现多样性:
        2.4.4 病理标本取材阳性率低:
        2.4.5 未及时行胸部影像学检查:
    2.5 防范误诊措施
        2.5.1 加强临床医师对肠结核认识:
        2.5.2 熟练掌握肠结核内镜下特点:
        2.5.3 提高肠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检出率:
        2.5.4 必要时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3)151例回盲部病变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1.2 随访方式及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和病因分布
    2.2 回盲部病变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
    2.3 临床表现
    2.4 检查方法
    2.5 随访结果
3 讨论

(4)克罗恩病与肠结核、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临床鉴别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检查
    2.5 内镜检查
    2.6 病理活检 第二部分 克罗恩病与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临床鉴别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检查
    2.5 内镜检查
    2.6 病理活检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CTE结合能谱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CTE结合能谱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检查设备与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患者的一般情况
    2. CTE表现
    3. 能谱特征
讨论
    1. 肠道疾病的检查方法
    2. 肠道疾病概述
    3. 肠道炎性病变的临床表现、病理、内镜及影像学特征
    4. 肠道炎性病变的能谱特征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TE结合能谱成像对克罗恩病活动期与缓解期的诊断价值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检查设备与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CTE表现
    2. 能谱特征
讨论
    1. 克罗恩病活动期与缓解期的CTE表现
    2. 克罗恩病活动期与缓解期的能谱特征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回盲部病变55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肿块发现情况
    2.2 肿块的性质与临床表现
        2.2.1 回盲部恶性肿瘤
        2.2.2 回盲部炎性病变
        2.2.3 回盲部脂肪瘤
        2.2.4 回盲部间质瘤
        2.2.5 克罗恩病
        2.2.6 其他
    2.3 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与辅助检查结果
3 讨论

(7)肠管Crohn病MRI、CT影像特征分析及MRI对其活动性评估应用与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本课题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肠管
    Crohn
    病
    MRI、CT
    影像特征及两者比较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MRI
    在评估
    Crohn
    病活动性中的应用及其临床对比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布的论文 致谢

(8)251例回盲部病变的肠镜检查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检查器械
        2.3 检查及治疗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临床特征
    2 疾病分布情况
    3.临床表现
    4 内镜及病理活检结果
    5.溃疡性病变的内镜及病理特点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回盲部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回盲部疾病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X线及CT诊断(附4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良性病变的X线表现:
    2.2 恶性病变的X线检查8例, 主要X线表现:
3 讨论

(10)回盲部恶性肿瘤与炎性肠病的X线诊断与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X线诊断
    2.2 X线表现
        2.2.1 病变范围
        2.2.2 病变分界
        2.2.3 管壁柔韧度
        2.2.4 管腔改变
        2.2.5 充缺形态大小
        2.2.6 溃疡形态
        2.2.7 粘膜改变
        2.2.8 盲肠缩窄上移
3 讨论

四、回盲部病变的X线鉴别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肠结核的X线钡剂造影及CT影像表现[J]. 王正元,刘衡,鲁宏.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0(04)
  • [2]误诊为Crohn病的肠结核临床报告[J]. 李学军,杨海青,何刚,郭宏日. 临床误诊误治, 2020(11)
  • [3]151例回盲部病变临床诊治分析[J]. 冉婕熙,高青.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9(03)
  • [4]克罗恩病与肠结核、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回顾性分析[D]. 施冰.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5]CTE结合能谱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 刘翔. 皖南医学院, 2016(05)
  • [6]回盲部病变55例诊治分析[J]. 王修中,汤海涛. 安徽医学, 2014(09)
  • [7]肠管Crohn病MRI、CT影像特征分析及MRI对其活动性评估应用与临床对比研究[D]. 李红. 苏州大学, 2014(11)
  • [8]251例回盲部病变的肠镜检查及临床分析[D]. 贾佳. 皖南医学院, 2014(05)
  • [9]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X线及CT诊断(附46例报告)[J]. 滕君. 哈尔滨医药, 2006(06)
  • [10]回盲部恶性肿瘤与炎性肠病的X线诊断与鉴别[J]. 梁晓燕,刘辉,黄范丽,杨旭. 陕西肿瘤医学, 2002(02)

标签:;  ;  ;  ;  ;  

回盲部病变的X线鉴别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