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优良株系的选育和优良克隆系的选育

龙眼优良株系的选育和优良克隆系的选育

一、龙眼优株选择与优良无性系的选育(论文文献综述)

姜德志,程军勇,杜洋文,殷兴东[1](2020)在《鄂东大别山区油茶经济性状模糊综合评价》文中指出为筛选出鄂东大别山区油茶优良种质资源,对位于鄂东大别山区黄冈市红安县、麻城市、蕲春县的28株油茶实生单株进行调查,测定分析不同单株的冠幅产量、单果重、果纵径、果横径、果形指数、鲜出籽率、干出籽率、种仁含油率以及脂肪酸成分等性状指标,选取冠幅产量、单果重、干出籽率、种仁含油率、油酸、亚油酸等12个主要经济性状指标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合油茶品种选育技术的相关标准筛选出HQ-3、MF-46和QY-105 3个油茶实生单株,其平均隶属度分别为0.82693、0.80718和0.80524,高于其他单株。通过模糊综合评价筛选出的3个油茶优良单株4年平均冠幅产量、鲜出籽率、种仁含油率、油酸、亚油酸含量等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油茶优良品种选育技术》的要求,宜作为优良单株开发利用。

陈雅[2](2020)在《油茶种间杂交F1代18个优良单株主要性状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当前我国栽培的油茶品种主要是从普通油茶自然实生优株中选育的品种,生产中大果皮薄抗炭疽病的杂交品种少,难以满足现代油茶产业发展需求。而普通油茶‘华硕’(C.oleifera‘huashuo’)是大果高产油茶新品种,属秋冬季节开花、具有高光效、果大等特点,但抗炭疽病不强;攸县油茶(C.yuhsienensis Hu)是普通油茶重要的野生近缘种,具有果皮薄、出籽率高、含油率高、春季开花、抗炭疽病等优点,如何把攸县油茶中的优异性状基因转移到普通油茶栽培品种中,对改良油茶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攸县油茶‘攸杂2’(YZ-2)×普通油茶‘华硕’(HS)种间杂交子代苗中初选出的18个优株为试材,对其亲子代花性状、光合特性、果实经济性状及品质性状3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培育出具备亲本优异性状的优良品系和油茶遗传改良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油茶种间杂交F1代花性状的研究。18个杂交F1代不同植株在花期物候、花器性状及花粉质量这3个方面差异明显。18个杂交F1代植株的始花期性状变异系数大。在2017年和2018年,杂交子代中不同植株始花期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6.08%和48.14%,杂交子代间花期最大相差约50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个杂交子代不同植株花期分为4种类型。油茶杂交F1代的花期有倾向晚花期亲本的趋势,油茶杂交F1代的花期大多为Ⅱ和Ⅲ类型,11月进入花期。其中,除两年间表现稳定Ⅰ类型的植株YH-15偏父与HS相近,10月下旬进入始花期;YH-1、YH-5、YH-9、YH-11、YH-14、YH-16和YH-17属Ⅲ类型,11月中下旬进入花期;YH-6两年均属于Ⅳ类型,12月中上旬进入花期;18个杂交F1代植株的花器性状差异明显,部分花器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20%,出现广泛分离。18个杂交子代中雄蕊数、花柱数/心室数、雌蕊高度、胚珠数和雄蕊群高度均介于双亲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中亲优势。而花径和花瓣数存在超亲个体,呈现出正向中亲优势。其中杂交子代胚珠数的平均值为19.65,小于HS且大于YZ-2,胚珠数最多的5个杂交子代是YH-10、YH-11、YH-15、YH-16和YH-18,其范围为22~25;18个杂交F1代的花粉质量存在广泛分离。杂交子代的花粉数量呈现出超亲优势,而花粉活力呈现出负向中亲优势。其中杂交子代单个花药花粉数量范围为880.0~10857.2,平均值为5771.0,杂交优势指数为183.4%,表现出明显的超亲优势,其中YH-12和YH-14的单个花药花粉数量大于亲本及其他杂交子代,分别为10857.2和10445.8。而18个杂交F1代的花粉活力分布在10.82%~71.69%之间,杂交优势指数为86.49%,与亲本相比呈现出负向中亲优势,而YH-2、YH-11、YH-12和YH-13的花粉活力低于20%。此外,18个油茶种间杂交F1代花粉均存在‘拟花粉’,琼脂培养法和亚历山大染色法均说明“拟花粉”不具备作为油茶的雄配子体的功能,因此,在进行花粉数量和活力测定时需剔除‘拟花粉’。2.油茶种间杂交F1代光合特性的研究。YZ-2和HS具有高光效,净光合速率(Pn)分别为9.26 μmol·m-2s-1和7.9521μmol·m-2s-1,杂交F1 代的Pn的平均值7.09μmol·m-2s-1,杂交优势指数为82.39%,表明18个杂交子代的光合特性呈现出低亲优势。而子代间光合特性差异较大,其变异系数为33.87%,其中YH-10、YH-15、YH-17和YH-9等杂交F1代具高光合效率,其Pn分别为10.26 μmol·m-2s-1,10.15μmol·m-2s-1,9.97 μmol·m-2s-1和9.17 μmol·m-2s-1,具有高光效,高于父母本;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杂交F1代的Pn与叶绿素含量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Pn与叶长、叶宽、叶面积等参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72,0.347和0.343。3.油茶种间杂交F1代果实经济性状及品质性状的研究。YH-15单果重、横径和纵径高于父母本及其他杂交子代,其平均单果重为74.02g;果皮厚度最薄3个杂交子代为YH-9、YH-10和YH-5,分别为 1.72mm、1.77mm和 1.96 mm;YH-10鲜出籽率和干出籽率最高,分别为62.05%、34.61%,YH-15鲜出籽率仅次于YH-10,为60.92%。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的杂交优势指数小于100%,呈现出负向中亲优势或低亲优势;YZ-2与HS种间杂交子代的功能性营养成分的变异系数大,其中总酚和角鲨烯的分别为94.50%、48.47%,总酚的含量变幅为5.13 mg/kg~53.36 mg/kg,排名前二的杂交子代为YH-9和YH-7,大于父母本及其他杂交子代,总酚含量分别为43.44 mg/kg和53.36 mg/kg;角鲨烯含量的变幅为190.1mg/kg~721.7 mg/kg,其中YH-17、YH-11、YH-12、YH-15、YH-7和YH-6的角鲨烯含量分别为721.7mg/kg、653.1 mg/kg、569.1 mg/kg、360mg/kg、385.1 mg/kg和359.7mg/kg,高于父母本及其他杂交子代;脂肪酸成分中油酸的变异系数为3.26%,变幅为74.39%~82.94%;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变异系数为25.03%。杂交F1代的果实主要经济性状而脂肪酸成分和功能性营养成分各性状大多呈现出中亲优势或超亲优势,如脂肪酸成分中的硬脂酸、油酸、亚麻酸、顺11-二十碳烯酸、总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的杂交优势指数分别为125.16%、101.65%、116.42%、109.89%、100.75%和101.69%;功能性营养成分中α-生育酚、总酚和角鲨烯,杂交优势指数分别为106.86%、140.39%和135.31%,油脂品质优良;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的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4.44%,综合评价结果表明YH-15的综合表现最优,HS次之。YH-15的特点是具有果大,皮薄,鲜出籽率高,高不饱和脂肪酸,高α-生育酚和高β-谷甾醇等特性。

戚华沙[3](2020)在《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油茶是中国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作物,海南岛是中国油茶资源分布最南缘地区,资源和产业发展特色明显。由于海南岛油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起步晚,国内外对该资源的系统评价尚未开展,关于海南岛油茶资源的分类问题仍无定论,这对海南岛特异油茶资源的保护与创新利用、海南特色油茶产业发展极为不利。同时,油茶组物种的分类和归并问题存在较大的分歧。此外,对包括海南岛油茶资源在内的国内越南油茶资源进行评价,以进一步明确海南岛油茶的资源特色,了解海南岛油茶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为相关资源的创新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研究对42个居群共867份油茶种质资源材料进行分子分析,基于ISSR和SRAP标记技术,分析山茶属油茶组普通油茶、越南油茶、小果油茶、高州油茶、陆川油茶,以及香花油茶的分类地位与亲缘关系,并对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资源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基于SRAP标记评价海南岛油茶资源和中国越南油茶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和分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海南岛油茶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方法,建立海南岛油茶SRAP-PCR最优体系,即在20μL体系中包含:10×PCR Buffer 1.8μL,模板DNA 5 ng,dNTPs 0.20 mmol/L,Taq DNA聚合酶4U和引物浓度0.6μmol/L。经验证,该体系稳定可靠。(2)SRAP和ISSR综合数据分析,18个供试居群中获得489扩增带条,平均多态性百分率(PPB)为96.52%。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油茶居群遗传多样性较低,居群的平均Na、Ne、H、I和P值分别为1.46、1.28、0.16、0.24、46.47%;居群间的遗传变异水平相差较大,其中H、I和P的CV值分别为16.32%、15.66%和15.17%;其中小果油茶居群和普通油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遗传分化系数(Gst值)为0.22,基因流(Nm)为1.7696,大于1,表明不同居群间有一定强度的基因交流。(3)油茶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UPGMA聚类图把18个供试居群聚为三类:普通油茶两个居群和小果油茶两个居群分别组成一个小分支聚为类群Ⅰ,香花油茶单独为类群Ⅱ,类群Ⅲ由所有的高州油茶、越南油茶、陆川油茶、海南岛油茶居群组成。PCoA分析的结果与UPGMA法构建的18个供试居群系统树基本一致。依据聚类结果和居群间的遗传距离,小果油茶至少应为普通油茶的一个变种加以区分,而不应简单地把它归为普通油茶;高州油茶、越南油茶和陆川油茶合并为同一物种,不支持将越南油茶归并为普通油茶;支持香花油茶为独立的物种,且它与越南油茶的关系较普通油茶近。(4)海南岛油茶居群属于类群Ⅲ中高州油茶、越南油茶、陆川油茶以外的一个分支,GD在0.03-0.09之间,平均GD为0.07。依据UPGMA系统进化树、PCoA和STRUCTURE的分析结果,分析认为海南岛油茶资源属于越南油茶;但海南岛油茶又有别于岛外的越南油茶,海南岛油茶资源应是越南油茶的一个生态类型或者是越南油茶的一个变种。(5)采用22对SRAP引物对33个供试居群进行扩增,可扩增出298条可重复性SRAP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14.14条,其平均多态性百分率(PPB)为96.71%,其中海南岛油茶24居群可扩增出285条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12.95条,平均多态性百分率(PPB)为92.70%。海南岛油茶的居群平均水平和居群间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H、I和P在居群间水平分别为0.17、0.27和80.45%,居群平均水平分别为0.10、0.15和30.44%,其H、I和P变异系数(CV)分别为8.97%、8.44%和9.22%,变异系数较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差异不大。供试所有越南油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海南岛的略高,H、I和P平均值分别为0.11、0.17和32.87%,其H、I和P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14.20%、14.79%和14.90%,差异显着。岛外越南油茶居群的H、I和P平均值分别为0.14、0.21和39.35%,较高于海南岛油茶居群。(6)海南岛油茶居群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38,基因流仅为0.78,居群间基因交流受限制。UPGMA聚类结果、PCoA分类结果和STRUCTURE分析结果表明,33个供试的越南油茶居群划分为两大类群,其中一类是岛外居群,另一类是所有的岛内居群;海南岛油茶资源区别于岛外的其他越南油茶居群;海南岛油茶资源居群的起源较岛外的复杂,少量居群与陆川地区和高州地区的居群有相同的遗传背景。海南岛油茶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相关性不显着(r=0.20),海南岛油茶居群的现有遗传结构不能用地理距离的远与近进行解释。分析认为,海南岛油茶现有的遗传结构与海南各地方的油茶历史文化及人文交流有较大的关系。

侯辛辛[4](2020)在《海南白花油茶离体快速繁殖和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植物中油脂含量较高的植物的总称,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木本油料树种。油茶籽油是国际粮农组织推荐的一种营养、健康的纯天然高级植物食用油,油茶与油橄榄、油棕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油茶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是我国木本粮油产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性资源,也是海南省重要的乡土油料树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良种少、良种壮苗匮乏是当前制约海南油茶良种推广种植和油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两大瓶颈。挖掘、保存和利用热带油茶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含油率高、品质优良、适应性强的海南油茶优质高产新品种以及加快新品种良种繁育和推广,是加快海南油茶产业发展和维持海南油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海南地区的主栽品种为白花越南油茶(Camellia vietnamensis T.C.Huang ex Hu),本研究分别以海南本地白花油茶良种的未成熟胚、花药为外植体,主要通过分生结节和体细胞胚状体途径建立了白花油茶的再生体系;以顶芽和含腋芽茎段为外植体,主要通过器官直接发生途径,建立了海南白花油茶离体快速繁殖体系,为海南白花油茶今后的种质资源离体保存、良种壮苗繁育、缩短杂交育种世代周期以及利用基因工程进行油茶功能基因研究和定向分子育种等奠定技术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以油茶未成熟胚为外植体时,盛花期后240-300 d的油茶幼胚为最适宜外植体,接种在改良MS+Kt 2.0 mg/L+NAA 0.2 mg/L+Zt 5.0 mg/L培养基上,初代诱导率90%以上,以分生结节组织为主;改良MS+Kt(1.0~2.0)mg/L+NAA0.2mg/L培养基适合分生结节组织的增殖,增殖系数约为4.6;未成熟胚分生结节组织在1/2改良MS+6-BA 2.0 mg/L+NAA0.2 mg/L+IAA 0.2 mg/L+Zt 5.0 mg/L+CH400 mg/L培养基上以分化不定芽为主,平均每块分生结节组织块诱导不定芽11.3个,不定芽以无糖暴露培养生根方式为宜,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91.6%;分生结节在1/2改良MS+6-BA 2.0 mg/L+NAA 0.2 mg/L+Zt 5.0 mg/L+CH 400 mg/L上分化体胚为主,每块分生结节分化6.5个体胚,具双子叶的体细胞胚状体在改良MS+6-BA 0.2 mg/L+IAA 2.0 mg/L+GA30.5 mg/L+CH 200 mg/L培养基上有效成熟和萌发,萌发率72.1%,胚芽和胚根有效伸长形成体胚再生植株,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94.7%。2. 以油茶花药为外植体时,以花粉发育处于单核靠边期的花药为诱导花药胚性愈伤组织的合适外植体,花蕾横纵比在0.53左右;适宜海南油茶花药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初代培养基为改良MS+2,4-D 2.0 mg/L+Zt 2.0 mg/L;胚性愈伤组织在增殖与再分化培养基1/2改良MS+6-BA 2.0 mg/L+Zt 1.0 mg/L+NAA 0.5mg/L中以暗培养的方式培养可有效增殖,并分化出体细胞胚;体细胞胚在1/2改良MS+6-BA 0.5mg/L+NAA 0.1 mg/L培养基上可诱导体胚成熟和体胚萌发形成再生植株,但诱导率较低,培养基配比仍有待进一步的优化。3. 以油茶腋芽和顶芽为外植体时,最适消毒方法为2%次氯酸钠溶液15min和0.1%Hg Cl2溶液12min的复合消毒方式,污染率可降至9.7%;将外植体以保留1/3叶片的接种方式接种在初代诱导培养基改良MS+GA30.5 mg/L+Zt 1.0mg/L中,顶芽的成芽率、成梢率和多芽率分别为68.9%、40.3%和41.9%,腋芽的成芽率、成梢率和多芽率分别为82.2%、40.6%和38.7%;最佳增殖培养基为改良MS+Zt 2.0 mg/L+IAA 0.3 mg/L,顶芽和腋芽的增殖系数分别达到了5.6和6.8;油茶组培增殖芽壮芽的最佳培养基为改良MS+IAA 0.5 mg/L+GA30.5mg/L+CH 200 mg/L,定芽茎粗有效增粗85%、芽长有效增高了79%。4. 以组培芽作为芽苗砧嫁接接穗,嫁接前组培芽基部在6-BA中浸泡2~3min可显着提高嫁接成活率。以常规半木质化枝条一叶一芽接穗做为对照,组培苗无菌单芽作为接穗进行芽苗砧嫁接,前期生长相对缓慢,但在后期表现出优势,嫁接92 d、252 d,组培芽嫁接苗新梢长度和新增叶片与对照无显着差异,但新梢茎粗比半硬枝一叶一芽嫁接苗的分别显着增加了171%和41.8%。

仲俊桥[5](2019)在《无患子组织培养体系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现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原料林的无性系种植园模式的高效培育,本研究开展了以福建建宁县选优的无患子优良单株嫩茎段、温室播种无患子实生幼苗嫩茎段和无患子实生幼苗嫩叶片为外植体的无患子组织培养体系的初步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影响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外植体>0.1%HgCl2>2%NaClO>75%乙醇。温室无患子实生幼苗嫩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为:先用75%乙醇消毒20 s,再用0.1%HgCl2消毒6min,最后用2%NaClO消毒2min,此种消毒方法获得的无菌外植体率为87.75%。无患子优株嫩茎段的最佳消毒方式为:先用75%乙醇浸泡10s,再用0.1%HgCl2消毒8min,最后用2%NaClO浸泡2min,其成活率最高可达76.37%,较其他消毒方式最大提高了 50.34%。无患子嫩叶片的最佳消毒方式为:先用75%乙醇浸泡10s,再用0.1%HgCl2处理6min,最后用2%NaClO浸泡2 min,其成活率最高,为89.37%。(2)3月份采集的无患子优株嫩茎段的污染率与褐变率显着低于其他月份采集的外植体(P<0.05),分别为28.80%和17.78%;2月份采集的越冬芽外植体的污染率和褐变率均最高,分别达到86.67%和84.44%。(3)诱导无患子嫩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是:MS+NAA 0.1 mg/L+2,4-D 2.0 mg/L+IBA 0.15 mg/L,诱导率最高,为97.5%,愈伤组织平均启动时间也最快,为 6.96 d。(4)诱导无患子优株嫩茎段腋芽萌发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MS+NAA 0.2 mg/L+6-BA3.0 mg/L+IBA0.05 mg/L,诱导率最高,为57.53%,腋芽平均启动时间也最短,为8.68 d;诱导温室无患子实生幼苗嫩茎段腋芽萌发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NAA 1.0 mg/L+IBA 0.05 mg/L+6-BA 1.0 mg/L,萌芽率最高,为 89.67%,腋芽平均启动时间也最短,为7.00 d。(5)在无患子腋芽继代培养的实验中:MS+NAA 0.2 mg/L+2 mg/L 6-BA+0.4 mg/LKT是诱导无患子嫩茎段腋芽增殖的最适宜的培养基,在30 d后增殖系数为2.24。(6)VC对控制无患子外植体褐变现象有明显效果,当在培养基中添加1 g/L的VC时外植体发生褐变的概率低,为41.73%;PVP的影响次之,当添加浓度为0.1 g/L时,褐变率最低,为43.39%;AC在控制褐变现象方面的效果最不理想,其三种浓度下的外植体褐变率高达50%以上。在设置不同光照时长来探究对无患子组培苗褐变影响的实验中,完全暗培养的的控制效果最好,褐变率为26.55%;全光照培养的外植体褐变率最高,为83.68%,因此可将外植体放置无光条件下培养以降低褐变率。结论:本试验旨在无患子组织培养的消毒方法、初代培养、继代培养以及褐变控制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究,建议日后仍需在提高继代培养的增殖系数以及生根培养方面进行更多的深入探究,以推进无患子组培扩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肖璞[6](2019)在《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与SCoT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由于不断杂交,油茶品种繁多,品种之间的性状差异变小,且油茶育种过程漫长,优良品种需通过长期和大量的调查观测才能发现。本研究以原产于全国各地的400份油茶种质资源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和Start Codon Targeted(SCoT)分子标记技术分别探讨了不同油茶种质间的亲缘关系。研究获得的结果和结论如下:(1)优化了20μL总反应体积的ISSR-PCR反应体系:10μL 2×Taq PCR Master Mix、50 ng模板、1.1μL 10μmol/L引物、剩余用ddH2O补齐。优化了20μL总反应体积的SCoT-PCR反应体系:10μL 2×Taq PCR Master Mix、20 ng模板、1.0μL 10μmol/L引物、剩余用ddH2O补齐。(2)筛选获得12条ISSR引物,从中选择4条条带较好的引物。ISSR引物共扩增出51个条带位点、46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2.75个条带位点、11.5个多态性位点,平均多态性百分率为90.19%。聚类分析得到400份油茶种质间的相似系数为0.511.00。在相似性系数为0.61时,400份供试样品可划分为七个大类。(3)筛选获得3条SCoT引物。SCoT引物共扩增出49个条带位点、46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6.33个条带位点、15.33个多态性位点,平均多态性百分率为93.88%。聚类分析得到400份油茶种质间的相似系数为0.541.00。在相似性系数为0.65时,400份供试样品可划分为八个大类。研究首次建立SCoT技术在油茶中的PCR优化体系,并与ISSR技术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其比ISSR技术在油茶种质研究中更具优势。ISSR和SCoT分子标记技术对油茶种质的分类及鉴定具有一定价值,两种技术都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油茶种质资源间的多样性差异,为油茶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戚嘉敏[7](2018)在《高州油茶果实生长发育及主要经济性状特征》文中指出高州油茶(Camellia gauchowensis Chang)是我国华南地区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其树体高大,果大叶茂,单位面积产量高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目前有关高州油茶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其果实生长发育过程和主要经济性状特征尚不明晰。为此,本文在对广东省高州油茶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不同产区果实性状进行了综合测定与分析,旨在阐明其果实生长发育进程和主要经济性状指标特征,为其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高州油茶果实生长发育时间长,快速增长期为每年的8月至10月。种子发育生长持续时间约为100120 d左右,由米黄色逐步变化为暗黑色。高州油茶果实成熟时间在9月末至10月中旬,10月下旬开始部分果实有开裂现象。(2)高州油茶果实纵径、横径、鲜果重均属于先快后慢的S型,干果重则更接近双S型。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干籽含油率、鲜籽含油率、鲜果含油率含量变化呈S型。(3)成熟的高州油茶果实纵径变动幅度1.687.48 cm,果实横径变动幅度2.998.27 cm,果形指数变动幅度0.601.38,果皮厚度变动幅度0.331.37 cm,鲜果重变动幅度11.90259.29 g,鲜籽重变动幅度2.6279.57 g,籽粒数变动幅度125个,鲜出籽率变动幅度26.2370.58%,干果重变动幅度11.5980.32 g,干籽重变动幅度0.8242.67 g,干出籽率变动幅度5.7778.15%,单果含水率变动幅度23.6060.24%。(4)在12个高州油茶果实性状中,性状变异特征表现为连续性、正态性和集中性,符合数量遗传性状的特点。各个表型性状间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变异,大多数性状之间存在极显着或显着的相关性。(5)高州油茶12个果实性状指标可归纳为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89.64%,其中第1主成分包括鲜果重(0.972)、干果重(0.964)、果横径(0.956)、干籽重(0.884)、果纵径(0.834)和鲜籽重(0.838)等,贡献率达45.50%。(6)高州油茶干籽出仁率为43.4949.04%;种仁含油率41.9145.14%;干籽含油率为6.93033.11%;鲜籽含油率为3.4423.48%;鲜果含油率为1.108.06%。(7)通过GC-MS分析,高州油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2.7288.01%,均值为86.34%;棕榈酸含量在7.4313.63%;硬脂酸含量在1.353.86%;油酸含量在73.8382.79%;亚油酸含量在4.428.03%;亚麻酸含量在0.001.08%。(8)由于不同种植区域气候、水热、海拔等生态环境有所差异,高州油茶生态适应性有所调整,果实生长期及成熟期果实性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殷爱华,李鑫,陈杰,黄妙玲,万利鑫[8](2017)在《生长因子对丰花型金花茶花量的影响及优株筛选》文中研究指明为了筛选出适应广东地区的丰花型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优株,对广东省已经驯化种植10年的金花茶单株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金花茶种质的个体差异较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冠幅和株高对丰花型金花茶的单株花量有直接影响,地径无直接影响。通过综合经济指标和生长指标,筛选出性状稳定的一级丰花型优株2株,二级优株2株。

任利益,张延龙,牛立新,张晓骁,李林昊[9](2016)在《‘凤丹’油用牡丹实生优株选择及评判标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测量98株‘凤丹’植株13个经济性状,转化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变异系数大,选择性强。对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在提高坐果量的同时,果实大小、单株籽粒质量和籽粒体积亦得到提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选出优株41株,可作为高产新品种选育的研究材料;以单株坐果量、单果籽粒数、籽粒千粒重为基础制定了田间选优的标准。

江源[10](2016)在《油茶长林系列良种在不同分布生境下适应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为科学选育不同地区适宜的长林系列油茶品种,对长林3号、4号、18号、21号、23号、27号、40号、53号、55号、166号和180号等11个长林系列油茶无性系在7个试验地的生长结实情况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树体生长、果实性状、产量指标以及脂肪酸成分等指标,旨在比较参试的油茶品种在不同气候的试验地即不同分布生境下生长结实的差异,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所述。(1)分布生境对参试品种的长林系列油茶的树体生长、主要果实性状、主要产量指标影响显着或极显着;而对茶油脂肪酸中的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顺-11-二十碳烯酸的含量有显着影响。同一试验地的不同品种长林油茶的株高生长量、主要果实性状、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棕榈酸含量间差异显着,部分达到极显着水平。从鲜果出籽率上看,金寨县均值最高,长林3号、53号总体上表现最好;从干籽出仁率上看,樟树市、金华市均值最高,长林55号、166号综合表现最好;从干仁含油率上看,光山县的均值最大,长林166号总体上表现最好。(2)亩产油量与鲜果纵径、鲜果横径、鲜果质量、鲜籽质量这四个指标之间都表现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单个的果实越大其亩产油量反而越低。另外,亩产油量与亚麻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两个指标之间都呈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亩产油量越高,亚麻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一般会越低,油酸与亚油酸作为茶油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二者的含量呈现极显着的负相关性,而油酸与亚油酸作为茶油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成分,二者的含量呈现极显着的负相关性,亚油酸可以在油茶果实成熟期间一定程度上的向油酸转化,这个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会保持在87%-90%,这个值会较稳定。(3)对金华、建德、青田三处品种齐全试验地的10个长林系列审定良种油茶的果实品质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试验地间对比,金华(0.960)>建德(0.315)>樟树(-1.275);各品种间对比,长林27、长林3、长林18、长林4、长林21、长林23的评价较高。仅考虑第1主成分品质因子(鲜果出籽率、烘干籽出仁率、干仁含油率、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各试验地排名为:建德(2.771)>金华(-0.350)>樟树(-2.240),其中以浙江建德的长林27号为最优。

二、龙眼优株选择与优良无性系的选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眼优株选择与优良无性系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1)鄂东大别山区油茶经济性状模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产量和经济性状指标测定
        1.2.1 产量指标测定
        1.2.2 油茶果实主要性状指标的测定
        1.2.3 油茶籽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的测定分析
    1.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茶单株综合性状分析
    2.2 油茶单株模糊综合评价
        2.2.1 线性隶属函数的建立
        2.2.2 隶属度及平均隶属度的计算
3 结论
4 讨论

(2)油茶种间杂交F1代18个优良单株主要性状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概述
    1.2 油茶育种研究现状
    1.3 油茶主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1.3.1 花性状研究
        1.3.2 光合特性研究
        1.3.3 果实经济性状研究
        1.3.4 品质性状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油茶种间杂交F1代花性状比较分析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花期物候观测
        2.2.2 花器性状测定
        2.2.3 花粉质量测定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花期物候比较分析
        2.3.2 花器性状比较分析
        2.3.3 花粉质量比较
    2.4 讨论
3 油茶种间杂交F1代光合特性比较分析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光合参数测定
        3.2.2 叶绿素含量测定
        3.2.3 叶片内部结构测定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光合参数比较
        3.3.2 叶绿素含量比较
        3.3.3 叶片形态结构比较
        3.3.4 净光合速率与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光合能力比较
        3.4.2 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形态结构对Pn的影响
4 油茶种间杂交F1代果实经济性状及品质性状比较分析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油茶果实性状指标测定
        4.2.2 含油率的测定方法
        4.2.3 品质性状相关指标测定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果实主要性状比较分析
        4.3.2 茶油脂肪酸成分及含量分析
        4.3.3 茶油功能性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4.3.4 果实经济性状及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4.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试验照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油茶概况
    1.2 油茶种质资源评价与鉴定
        1.2.1 油茶种质资源的形态评价与鉴定
        1.2.2 油茶种质资源的核型分析
        1.2.3 油茶种质资源的分子评价与鉴定
        1.2.4 油茶组种质资源的分类问题
    1.3 海南岛油茶资源研究与利用现状
        1.3.1 海南岛油茶资源调查与评价
        1.3.2 海南岛油茶资源的分类鉴定
    1.4 应用于植物资源评价与鉴定的主要分子标记技术
        1.4.1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1.4.2 简单重复序列间扩增
        1.4.3 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分子标记
        1.4.4 随机扩增DNA多态性
        1.4.5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1.4.6 简单序列重复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海南岛油茶SRAP-PCR体系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浓度检测
        2.2.2 海南岛油茶SRAP-PCR单因素试验
        2.2.3 油茶SRAP-PCR正交试验
    2.3 讨论
        2.3.1 油茶DNA提取
        2.3.2 单因素和正交试验
3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有效引物在供试居群中的扩增情况
        3.2.2 ISSR和 SRAP标记技术在供试居群中扩增结果的一致性和效率
        3.2.3 油茶组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3.2.4 油茶组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分析
        3.2.5 油茶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结构分析
    3.3 讨论
        3.3.1 油茶组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3.3.2 遗传分化和基因交流
        3.3.3 亲缘关系分析
    3.4 结论
        3.4.1 油茶组油茶资源居群的遗传变异与遗传分化
        3.4.2 山茶属油茶组油茶资源的亲缘关系
        3.4.3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分类与鉴定
4 海南岛油茶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SRAP分析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RAP扩增结果
        4.2.2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4.2.3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分析
        4.2.4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与遗传结构分析
    4.3 讨论
        4.3.1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4.3.2 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遗传分化与遗传结构
    4.4 结论
        4.4.1 遗传多样性
        4.4.2 遗传分化
        4.4.3 遗传结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致谢

(4)海南白花油茶离体快速繁殖和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油茶简介
        1.1.2 海南油茶良种壮苗生产现状
    1.2 油茶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1.2.1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途径
        1.2.2 油茶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 油茶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应用
        1.3.1 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上的应用
        1.3.2 油茶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
        1.3.3 幼胚植株再生体系技术在杂交育种上的应用
        1.3.4 稳定、高效的再生体系是建立遗传转化体系的前提技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未成熟胚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外植体消毒
        2.2.2 海南油茶合子胚萌发初代基本培养基的筛选优化
        2.2.3 适宜诱导直接分化分生结节组织的合子胚发育时期的筛选
        2.2.4 分生结节组织的增殖
        2.2.5 分生结节组织的再分化
        2.2.6 分生结节组培芽的生根和植株再生
        2.2.7 分生结节体细胞胚状体萌发和植株再生
        2.2.8 分生结节组织再生植株的移栽
        2.2.9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海南油茶未成熟合子胚诱导萌发的影响
        2.3.2 不同胚龄合子胚对初代诱导培养的影响
        2.3.3 不同浓度和配比的Kt、6-BA和 NAA对分生结节组织增殖的影响
        2.3.4 不同种类、浓度和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分生结节再分化的影响
        2.3.5 分生结节再分化芽的生根和植株再生
        2.3.6 分生结节再分化体细胞胚状体的萌发和植株再生
        2.3.7 未成熟胚分生结节组织再生植株的移栽
    2.4 讨论
        2.4.1 适宜海南油茶组培的基本培养基
        2.4.2 适合海南油茶合子胚诱导分生结节组织的最佳胚发育期
        2.4.3 油茶未成熟胚再生植株的初代诱导、增殖与分化
        2.4.4 分生结节再生植株的生根和移栽
3 花药再生体系的建立
    3.1 植物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油茶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观测
        3.2.2 花药消毒和初代诱导培养
        3.2.3 体细胞胚增殖与再分化培养
        3.2.4 体细胞胚的成熟和植株再生
        3.2.5 再生植株的移栽
    3.3 结果
        3.3.1 花蕾、花药的外部形态及其对应的花粉发育时期
        3.3.2 不同初代诱导培养基对油茶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3.3 不同培养条件对胚性愈伤组织增殖和再分化的影响
        3.3.4 花药体细胞胚成熟和植株再生
        3.3.5 再生植株的移栽
    3.4 讨论
        3.4.1 最适花药外植体发育时期的筛选
        3.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3.4.3 培养条件对胚性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4 顶芽和腋芽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外植体消毒
        4.2.2 初代诱导培养
        4.2.3 增殖培养
        4.2.4 壮芽培养
        4.2.5 组培芽生根和移栽
    4.3 结果
        4.3.1 不同消毒处理对油茶去叶片接种外植体消毒的影响
        4.3.2 接种方式对油茶腋芽和顶芽的芽诱导率的影响
        4.3.3 细胞分裂素对油茶腋芽和顶芽的芽诱导率的影响
        4.3.4 不同种类和浓度配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油茶无菌定芽增殖的影响
        4.3.5 油茶组培增殖芽的壮芽培养
        4.3.6 油茶组培芽生根和移栽
    4.4 讨论
        4.4.1 油茶外植体消毒
        4.4.2 接种方式对芽启动诱导的影响
        4.4.3 细胞分裂素对芽诱导率的影响
        4.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芽的增殖的影响
        4.4.5 油茶组培芽的壮芽
5 以良种组培芽为接穗的芽苗砧嫁接苗的繁殖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一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一芽一叶接穗处理
        5.2.2 组培芽接穗处理
        5.2.3 砧木制备
        5.2.4 嵌穗和绑扎
        5.2.5 芽苗砧嫁接苗的栽植
        5.2.6 调查统计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5.3.2 不同类型油茶芽苗砧嫁接接穗对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
        5.3.3 不同类型接穗的油茶芽苗砧嫁接苗第72d苗木长势
        5.3.4 不同类型接穗的油茶芽苗砧嫁接苗第92d的苗木长势
        5.3.5 不同类型接穗的油茶芽苗砧嫁接苗第252d的苗木长势
    5.4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词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无患子组织培养体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无患子的习性及应用价值
    1.3 无患子播种及扦插嫁接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4 无患子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4.1 植物组织培养发展概述
        1.4.2 无患子科其他树种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4.3 无患子组织培养国内外研究进展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来源
    2.2 实验前准备
    2.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2.4 消毒试验
        2.4.1 不同因子对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
        2.4.2 温室实生幼苗嫩茎段消毒最优方案
        2.4.3 无患子优株嫩茎段消毒最优方案
        2.4.4 温室播种实生幼苗嫩叶片消毒最优方案
        2.4.5 不同采集时间的外植体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2.5 愈伤组织诱导实验
    2.6 不同外植体初代培养试验
        2.6.1 福建无患子优株嫩茎段腋芽诱导培养试验
        2.6.2 温室实生幼苗嫩茎段腋芽诱导培养试验
        2.6.3 几种不同抗揭化措施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2.6.3.1 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抗氧化剂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2.6.3.2 不同光照时长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2.7 无患子腋芽继代增殖培养试验
    2.8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预备实验结果
    3.2 消毒试验
        3.2.1 不同因子对外植体消毒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
        3.2.2 温室播种实生幼苗嫩茎段消毒最优方案
        3.2.3 福建无患子优株嫩茎段消毒最优方案
        3.2.4 无患子嫩叶片消毒最优方案
        3.2.5 不同时期采集段的外植体对消毒后污染率和褐变率的影响
    3.3 愈伤组织诱导
    3.4 不同外植体初代培养试验
        3.4.1 福建无患子优株嫩茎段腋芽诱导最佳培养基
        3.4.2 温室实生幼苗嫩茎段腋芽诱导最佳培养基
        3.4.3 几种抗褐变措施的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3.4.3.1 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抗氧化剂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3.4.3.2 不同光照时长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3.5 无患子腋芽继代增殖培养基试验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因子对外植体的消毒影响的研究
        4.1.2 不同外植体类型的消毒试验
        4.1.3 愈伤组织诱导
        4.1.4 无患子不同外植体腋芽诱导试验
        4.1.5 无患子腋芽的继代增殖培养
    4.2 讨论
        4.2.1 外植体消毒试验
        4.2.2 愈伤组织诱导试验
        4.2.3 不同外植体腋芽诱导试验
        4.2.4 几种不同抗褐变措施对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4.2.5 无患子腋芽增殖继代培养
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与SC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油茶种质资源概况
        1.1.1 种质资源概述
        1.1.2 油茶的起源、分布与发展
        1.1.3 油茶的育种研究进展
    1.2 遗传标记
        1.2.1 遗传标记概述
        1.2.2 形态学标记技术
        1.2.3 细胞学标记技术
        1.2.4 生化标记技术
        1.2.5 分子标记技术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油茶种质资源多样性的ISSR分析
    2.1 实验材料
        2.1.1 油茶样本的采集
        2.1.2 试剂材料
        2.1.3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油茶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方法
        2.2.3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油茶基因组DNA
        2.3.2 适合ISSR-PCR扩增体系的引物
        2.3.3 ISSR-PCR最佳扩增体系的建立
        2.3.4 油茶ISSR-PCR扩增结果
        2.3.5 油茶ISSR多态性分析
        2.3.6 油茶ISSR聚类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油茶种质资源多样性的SCoT分析
    3.1 实验材料
        3.1.1 油茶样本
        3.1.2 试剂材料
        3.1.3 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油茶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SCoT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适合SCoT-PCR扩增体系的引物
        3.3.2 SCoT-PCR最佳扩增体系的建立
        3.3.3 油茶SCoT-PCR扩增结果
        3.3.4 油茶SCoT多态性分析
        3.3.5 油茶SCoT聚类分析
    3.4 讨论
        3.4.1 ISSR与 SCoT PCR体系的比较
        3.4.2 ISSR与 SCoT引物多态性的比较
        3.4.3 ISSR与 SCoT聚类分析结果的比较
        3.4.4 SCoT分子标记技术在油茶中的应用
第四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4.1 ISSR与 SCoT的 PCR体系
    4.2 ISSR与 SCoT引物的多态性
    4.3 ISSR与 SCoT的聚类分析结果
    4.4 创新点
    4.5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高州油茶果实生长发育及主要经济性状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及依据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果实生长发育进程及性状特征
        1.2.2 种子的发育与成熟
        1.2.3 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特征
        1.2.4 脂肪酸组成含量
        1.2.5 不同地理种源果实性状的差异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2.1 试验样地选择
        2.2.2 树体主要性状指标测定
        2.2.3 果实生长发育及油脂积累进程
        2.2.4 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特征
        2.2.5 果实含油率测定
        2.2.6 油脂组分含量测定
    2.3 数据分析处理与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实生长发育进程及其特征
        3.1.1 果实形态变化特征
        3.1.2 高州地区果实性状指标变化特征
        3.1.3 阳春地区果实性状指标变化特征
        3.1.4 揭阳地区果实性状指标变化特征
        3.1.5 三个不同地区果实性状的比较分析
    3.2 成熟期果实基本性状的变异特征
        3.2.1 果实形状变异特点
        3.2.2 果实基本性状变异特征
        3.2.3 果实性状的生物数学特征
        3.2.4 果实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5 果实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2.6 不同区域果实性状的多重比较分析
    3.3 果实含油率与油脂组分
        3.3.1 高州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变异幅度
        3.3.2 不同区域果实经济性状的多重比较分析
        3.3.3 脂肪酸组分及相对含量
        3.3.4 不同区域间脂肪酸含量比较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生长因子对丰花型金花茶花量的影响及优株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植株选取
    1.3 群体生长状况调查
    1.4 初步筛选出2015年、2016年的丰花型单株
    1.5 进一步筛选出性状稳定的丰花型单株
    1.6 复选出2015、2016年的金花茶丰花型优良单株
    1.7 进一步筛选出性状稳定的丰花型优良单株
    1.8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金花茶调查株与丰花株生长性状结果与分析
    2.2 单株着花量、单位面积着花量两个经济指标分析
    2.3 地径、株高、冠幅3个生长指标分析
    2.4 丰花型单株花量多元线性方程的建立
    2.5 综合筛选出的丰花型优树性状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9)‘凤丹’油用牡丹实生优株选择及评判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测量方法
    1.3 数据转化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凤丹’主要性状的测定与分析
    2.2‘凤丹’性状相关性分析
    2.3‘凤丹’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2.4‘凤丹’植株评价综合指数
    2.5‘凤丹’植株分类
        2.5.1 极高产植株
        2.5.2 高产植株
        2.5.3 低产植株
        2.5.4 极低产植株
3 结论与讨论
    3.1‘凤丹’植株因子分析
    3.2 综合评价和选优标准建立

(10)油茶长林系列良种在不同分布生境下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油茶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布环境
    1.2 油茶的研究现状
        1.2.1 油茶的栽培利用历史
        1.2.2 油茶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2.3 油茶的生产现状与问题
    1.3 油茶种质资源与优良无性系
        1.3.1 油茶种质资源
        1.3.2 油茶优良无性系
    1.4 油茶选择及评价指标
        1.4.1 油茶树体的生长情况
        1.4.2 油茶的产量及果实性状指标
        1.4.3 茶油的品质指标
2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2 课题来源
    2.3 主要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3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1.1 金华试验地概况
        3.1.2 建德试验地概况
        3.1.3 青田试验地概况
        3.1.4 樟树试验地概况
        3.1.5 金寨试验地概况
        3.1.6 光山试验地概况
        3.1.7 永州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3 试验方法
        3.3.1 株高及冠幅测定
        3.3.2 产果量测定
        3.3.3 果实性状测定
        3.3.4 茶油提取方法与含油率测定
        3.3.5 茶油脂肪酸成分测定
    3.4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分布生境对油茶树体生长的影响
        4.1.1 各试验地油茶株高生长量
        4.1.2 各试验地油茶冠幅生长量
        4.1.3 不同因素下树体性状差异的多重比较
        4.1.4 油茶树体性状指标的相关性
        4.1.5 油茶树体生长情况与区域适应性
    4.2 分布生境对油茶果实性状的影响
        4.2.1 不同因素对油茶果实性状影响的方差分析
        4.2.2 油茶果实性状指标的相关性
        4.2.3 各试验地油茶果实性状差异的多重比较
        4.2.4 不同品种油茶果实性状差异的多重比较
        4.2.5 油茶果实性状差异与区域适应性
    4.3 分布生境对油茶果实产量与茶油产量的影响
        4.3.1 不同因素对油茶产量影响的方差分析
        4.3.2 油茶主要产量指标的相关性
        4.3.3 各试验地油茶主要产量指标的多重比较
        4.3.4 油茶产量的差异与区域适应性
    4.4 分布生境对茶油脂肪酸成分的影响
        4.4.1 不同因素对茶油脂肪酸成分影响的方差分析
        4.4.2 各试验地油茶的茶油脂肪酸成分差异的多重比较
        4.4.3 不同品种油茶的茶油脂肪酸成分差异的多重比较
        4.4.4 茶油的脂肪酸组成规律
        4.4.5 茶油品质差异与区域适应性
    4.5 油茶产量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4.5.1 油茶主要果实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4.5.2 油茶主要果实性状与脂肪酸成分的相关性
        4.5.3 油茶产量与脂肪酸成分的相关性
        4.5.4 油茶果实品质主要评价指标的选择
        4.5.5 长林系列良种油茶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硕士期间成果清单

四、龙眼优株选择与优良无性系的选育(论文参考文献)

  • [1]鄂东大别山区油茶经济性状模糊综合评价[J]. 姜德志,程军勇,杜洋文,殷兴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0(16)
  • [2]油茶种间杂交F1代18个优良单株主要性状比较分析[D]. 陈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3]海南岛油茶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评价[D]. 戚华沙. 海南大学, 2020(08)
  • [4]海南白花油茶离体快速繁殖和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应用[D]. 侯辛辛. 海南大学, 2020(02)
  • [5]无患子组织培养体系的初步研究[D]. 仲俊桥.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6]油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与SCoT分析[D]. 肖璞.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7]高州油茶果实生长发育及主要经济性状特征[D]. 戚嘉敏.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生长因子对丰花型金花茶花量的影响及优株筛选[J]. 殷爱华,李鑫,陈杰,黄妙玲,万利鑫. 广西林业科学, 2017(02)
  • [9]‘凤丹’油用牡丹实生优株选择及评判标准研究[J]. 任利益,张延龙,牛立新,张晓骁,李林昊.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6(06)
  • [10]油茶长林系列良种在不同分布生境下适应性的研究[D]. 江源. 安徽农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龙眼优良株系的选育和优良克隆系的选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