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钛钛铁中痕量铜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高钛钛铁中痕量铜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一、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钛钛铁中微量铜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曹秋娥[1](2020)在《2019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文中研究指明对2019年云南科研工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冶金分析方面的论文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内容主要包括冶金分析方面的综述、分离富集与分析检测技术以及相关方法的准确度与不确定度研究,涉及的分离富集方法有萃取法和吸附法,涉及的分析检测技术有原子光谱法、分子光谱法、电化学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等。共引用文献65篇。

王劲榕[2](2015)在《2014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文中认为评述了云南分析工作者2014年在国内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冶金分析的论文,内容包括综述、分离富集方法和分析检测方法。分析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电化学分析法、分子光谱、原子光谱、滴定法和重量法、以及其它分析方法,引用文献58篇。

罗梦婷[3](2014)在《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生长对土壤铜污染的响应及其对土壤铜形态的影响》文中指出铜是动植物和人体生长所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也是环境重金属污染元素。为了弄清鸭跖草对土壤铜的生理相应、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和对土壤铜的富铜能力,为铜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土壤加铜的盆栽鸭跖草试验,观察了鸭跖草的生长状况,分析了鸭跖草养分含量和铜含量,并分析种鸭跖草和不种鸭跖草土壤的铜形态,结果表明,土壤铜水平显着影响鸭跖草的生长、养分含量和铜含量,鸭跖草生长和土壤加铜也影响土壤铜的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为了探索一种简便的测定土壤有效铜的方法,进行了铜试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水相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有效铜的实验。结果表明,利用阿拉伯胶做增溶剂,柠檬酸-EDTA溶液做干扰掩蔽剂,DDTC能够与铜离子形成稳定的黄色络合物,直接在水溶液中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54nm,摩尔吸光系数为1.02×104L·mol-1·cm-1,铜含量在0~4ug m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线性相关系数r=0.9996,方法检出限为1.055ug·L-1,平均回收率107.56%,RSD为5.75%。本法对红壤加铜培养实验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有效铜与土壤加铜水平呈极显着的线性相关,与ICP法(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相比,有效铜含量和相对标准差均无显着差异。总之,本方法操作简便,所需试剂普遍易得,.不需要昂贵的仪器,准确度和精密度能满足土壤有效铜的测定要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廉价的测定土壤有效铜的方法。盆栽实验表明,鸭跖草能够生长的外加铜浓度范围为0~500mg/kg,能够正常生长的铜浓度范围为0~100mg/kg,从1000mg/kg开始鸭跖草无法存活。低浓度铜处理有利于鸭跖草生长,如50mg/kg外加铜浓度鸭跖草生长速率最大。随着外加铜浓度升高,铜胁迫开始抑制鸭跖草生长,从100mg/kg开始,鸭跖草的生物量、株高和生长速率随外加铜浓度明显降低。不同外加铜浓度鸭跖草地上生物量大于地上生物量,土壤铜对鸭跖草生物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地上部,0~100mg/kg鸭跖草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差值的范围为22.47~36.78g;而200-500mg/kg之间为0.38~0.78mg/kg。土壤外加铜和鸭跖草的种植会降低土壤pH值,随着外加铜浓度升高,土壤pH值从5.6降到4.4,pH值过低可能造成鸭跖草无法存活。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随外加铜浓度的变化与鸭跖草的生物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高浓度外加铜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大,而低浓度外加铜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较小鸭跖草体内氮、磷、钾营养元素含量均能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所需。鸭跖草茎叶部和根部氮磷钾含量及其分配随土壤外加铜浓度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低浓度铜处理鸭跖草茎叶部和根部氮含量与外加铜浓度呈正相关,且根部氮含量高于茎叶部氮含量,而高浓度铜则相反,铜胁迫在0-200mg/kg范围内可促进鸭跖草对氮、磷的吸收,而高浓度则不利于根系对氮、磷的吸收及向地上部传输。铜胁迫对鸭跖草吸收钾影响不大。铜胁迫会促进植物对铁的吸收,植物缺铁会导致叶脉失绿。鸭跖草茎叶部和根部铜含量随土壤中外加铜浓度升高而增加,鸭跖草对土壤铜存在主动吸收。低浓度铜处理土壤上鸭跖草铜吸收量符合植物正常生长所需,而从100mg/kg开始,鸭跖草铜体内铜过量,抑制其生长。鸭跖草体内的铜含量根部大于茎叶部,其吸收率和运转率都与土壤中外加铜浓度呈显着的线性相关,鸭跖草向地上部运转的铜含量低,是其铜耐性的重要机理之一。鸭跖草茎叶部和根部铜富集率与富集量变化趋势一致。随着土壤外加铜浓度升高,种植鸭跖草土壤(CCLS组)的总铜含量均小于不种植鸭跖草土壤(NCCLS组),说明鸭跖草种植能减少土壤中的铜含量。根据改进的BCR三步提取法将土壤铜形态分为弱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未添加外加铜的土壤中各形态铜含量的大小关系为弱酸可提取态>残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种植鸭跖草后残渣态>弱酸可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此外不同外加铜浓度的土壤铜分配不同,低浓度外加铜土壤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危害较小;高浓度外加铜土壤中铜形态以弱酸可提取态为主,且分布不均匀,与外源铜在土壤中的转化有关。土壤弱酸可提取态铜含量随土壤外加铜浓度升高而增加,与土壤pH值变化一致。鸭跖草生长可以促进可还原态铜的转化,降低在土壤铜中的比重;种植鸭跖草土壤可氧化态含量及其分配系数主要与土壤有机质呈明显的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残渣态含量在土壤中比较固定,其分配系数随外加铜浓度升高而降低,鸭跖草种植可以促进残渣态向其他形态转化。弱酸可提取态铜对土壤有效铜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效铜含量与土壤总铜含量呈显着的线性相关,且主要来自残渣态和可还原态。鸭跖草种植可降低有效铜比例。

杨毅,杨谅孚[4](2013)在《冶金分析工作十年回顾》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昆明冶金研究院分析测试部自2003年至2013年10年间在质量管理及分析方法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

赵建为,毛智慧[5](2013)在《2012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文中研究指明评述了云南分析工作者2012年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冶金分析检测的研究论文,内容包括综述、样品分离富集方法和分析检测方法。其中,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原子光谱分析、滴定分析法及其它分析方法,引用文献54篇。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 (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Haidia,Beijing 100081)[6](2013)在《《光谱实验室》2012年第29卷分类索引》文中认为

黄琳琳[7](2009)在《顺序注射光谱法在痕量重金属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铜和锰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元素,然而当其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就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对环境样品或生物样品中铜和锰的含量进行监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近年来痕量铜和锰定量分析技术的进展及痕量铜的分离富集研究进展情况。论文第二部分以天然生物材料蚕丝蛋白作为固相萃取剂,结合顺序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复杂基体样品中痕量铜的分离富集过程,并采用电热原子吸收法进行定量检测。论文中提出采用富集指数(EI),即富集倍数(EF)与消耗的样品体积的比值,来评价流动预浓集体系的富集效率。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进样体积为900μL时,EI为30.3,EF为27.3。所建立的方法可对0.025-1.5μg L-1浓度范围内的铜进行准确测定,检出限为8.0 ng L-1,精密度为2.2%(0.5μgL-,n=9).对海水标准品NASS-5和河水国家标准物质GBW08608进行检测,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对水洞水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合格。论文第三部分以国标法(GB 11906-89)为基础,把顺序注射分析技术作为溶液处理和进样手段,建立了简单、准确的水体中可滤态锰和总锰的分光光度定量分析方法。论文对总锰的消解条件进行了考察。对于可滤态锰的测定,其线性范围为0.02-3.0 mg L-1,检出限为0.007 mg L-1,精密度为2.4%(1.0mg-1,n=9);测定总锰时,线性范围为0.1-30.0mg L-1,检出限为0.03 mg L-1,精密度为1.2%(10.0mg-1,n=9)。对河水、湖水、自来水和自制的水样中的锰储量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回收率合格。论文第四部分对实验内容和所用方法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ZANG Mu-wen* and LIU Chun-xiao(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nferrous Metals,Beijing 100088)[8](2009)在《金属材料分析(Ⅱ)》文中研究指明

廖文生[9](2007)在《有机染料—铜配合物在半胱氨酸荧光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巯基化合物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可作为细胞内的抗氧化剂,参与蛋白质和DNA的合成以及物质的运输和新陈代谢等。半胱氨酸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巯基类物质,具有抑菌作用和解毒等独特的功能。生物体内半胱氨酸含量的变化或代谢失调均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通过测定生物体内半胱氨酸含量,可作为某些代谢疾病诊断的依据,因此实现半胱氨酸快速、灵敏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半胱氨酸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而Cu(Ⅱ)离子具有氧化性,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可实现对半胱氨酸高选择性识别。据此本论文选择易与铜离子配位的含有邻二羟基或相似结构的芳香有机荧光染料如钛铁试剂、营素红和桑色素等作为研究主体;研究了此类试剂的铜离子配合物与氨基酸分子间的作用,探讨了芳香环结构对半胱氨酸测定灵敏度的影响;建立了系列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半胱氨酸的荧光光度分析方法。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半胱氨酸、谷胱甘肽等巯基化合物分析的发展现状。对目前应用于半胱氨酸分析的主要方法作了较详细评述,其中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方法、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毛细管电泳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等。第二章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具有邻苯二酚结构的钛铁试剂-铜配合物与半胱氨酸间的作用。钛铁试剂与铜(Ⅱ)在80℃时方能形成稳定配合物,在pH 8.0的B-R缓冲溶液中该配合物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290 nm和350 nm。加入半胱氨酸后钛铁试剂-铜配合物在350 nm处的荧光显着增强,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的增大与半胱氨酸浓度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据此建立了一种测定半胱氨酸的新方法,检测限为7.46×10-8mol·L-1,线性范围为7.46×10-7~2.20×10-5mol·L-1。该方法用于测定混合氨基酸样品中的半胱氨酸,回收率为94.0~100.7%。第三章研究了茜素红与铜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了测定铜离子的荧光方法。为了进一步优化及简化测定半胱氨酸的条件,提高方法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前景,我们选择了具有蒽环结构的茜素红作为铜离子的配位体,由于其结构特点配合物的激发波长及发射波长均会较钛铁试剂向长波方向移动。实验结果显示:在pH 6.55的B-R缓冲溶液中,茜素红与缓冲液中的H38O3形成强荧光体,其激发波长徼发射波长分别为435 nm和587 nm。Cu(Ⅱ)的加入使ARS-H38O3配合物在587 nm处的荧光猝灭,并且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红色。研究结果表明:Cu(Ⅱ)对ARS的强结合能力使ARS-H38O3配合物分解,同时形成ARS-Cu(Ⅱ)配合物,致使体系的荧光光谱猝灭。Cu(Ⅱ)浓度在1.0x10-6~2.4×10-5mpl·L-1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变化与Cu(Ⅱ)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测下限为1.01×10-7mol·L+1。该方法用于废水中Cu(Ⅱ)含量的测定,回收率为95.5~101.0%。第四章研究了茜素红-铜配合物与半胱氨酸与之间的相互作用。理想的生物体系荧光探针需要发光主体的荧光量子产率高、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位于长波长处(可见光区),这样既能提供高的灵敏度又可有效避免生物体被灼伤及荧光漂白。茜素红-H38O3体系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分别为435 nm和587 nm,满足理想荧光探针要求。在pH 6.51的B-R缓冲溶液中,ARS-Cu(Ⅱ)的发光很弱,L-半胱氨酸的巯基将Cu(Ⅱ)还原为Cu(Ⅰ)并形成配合物,从而破坏ARS与Cu(Ⅱ)的络合,使配合物中的茜素红游离出来并与缓冲体系中的H38O3结合,形成强荧光体。实验发现在1.08×10-6~4.0×10-5mol·L-1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的增加与半胱氨酸的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检测限为1.08×10-7 mol·L-1。本方法用于测定新鲜猪血水解液中的半胱氨酸,回收率为93.2~100.2%。第五章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L-半胱氨酸与桑色素-铜配合物的作用过程。桑色素具有超离域度,整个分子形成一个大π键共轭体系,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尽管桑色素不含有邻二羟基,但分子中吡喃环的氧原子和苯环上的羟基对铜离子有强配位能力,在常温下能形成稳定的铜配合物。在pH 7.4的B-R缓冲溶液中,桑色素-铜配合物在539 nm处发射弱荧光。半胱氨酸的加入导致体系在539 nm处的荧光显着增强,并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体系荧光强度的增大与半胱氨酸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吸收光谱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据此建立了半胱氨酸的荧光测定方法,线性范围为6.52×10-7~2.20×10-5mol·L-1,检测限为6.52×10-8mol·L-1。该方法用于测定猪血蛋白水解液中的半胱氨酸,回收率为91.3%~94.9%。

王照丽[10](2005)在《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及低压离子色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财富,但是与工业化社会结伴而来的环境污染,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同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环境中,重金属、悬浮物、酚、氰化物等多种有毒有害的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污染大气、土壤和水体,进而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其中重金属是具有潜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八大公害中的“水俣病”和“骨痛病”就是由于Hg和Cd的污染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1)水环境中的微量重金属就可产生毒性效应;(2)微生物不仅不能降解重金属,相反某些重金属离子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成金属有机化合物,从而产生更大的毒性;(3)生物体对重金属有富集作用,在食物链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之增大;(4)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饮水、呼吸等多种渠道进入水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有些重金属对人体的积累性危害往往要一、二十年才显示出来。因此,随着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环境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监控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重金属含量水平已成为评价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不断地迁移、转化、循环和累积,使得金属元素的分析更富于挑战性。 目前,重金属元素的分析一般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其精密度高,

二、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钛钛铁中微量铜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钛钛铁中微量铜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2 分离富集方法
3 原子光谱法
    3.1 原子吸收光谱法
    3.2 原子发射光谱法
    3.3 原子荧光光谱法
4 分子光谱法
    4.1 分光光度法
    4.2 分子荧光光谱法
5 电化学分析法
6 化学分析法
7 其它方法及研究工作
8 结语

(2)2014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综述
2分离富集方法
3分子光谱分析
4电化学分析
5原子光谱分析
    5.1原子吸收光谱
    5.2原子发射光谱
    5.3原子荧光光谱
    5.4X射线荧光光谱
6滴定法和重量法分析
7多种分析方法联用
8其它分析方法
9结语

(3)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生长对土壤铜污染的响应及其对土壤铜形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土壤铜污染的研究进展
    2.1 铜
        2.1.1 作为化学元素的铜
        2.1.2 铜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3 铜在生物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2 土壤中的铜
        2.2.1 土壤铜的含量
        2.2.2 土壤铜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2.2.3 土壤铜的形态
        2.2.4 土壤铜的迁移转化及其影响因素
    2.3 土壤铜污染
        2.3.1 污染现状
        2.3.2 污染源及其特点
        2.3.3 土壤铜污染的危害
        2.3.4 土壤铜污染的治理与污染土壤的修复
    2.4 土壤铜污染的植物修复
        2.4.1 基本概念
        2.4.2 主要特点
        2.4.3 研究现状
        2.4.4 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土壤
        3.1.2 作物
    3.2 方法
        3.2.1 盆栽实验
        3.2.2 培养实验
        3.2.3 样品制备
        3.2.4 化学分析
        3.2.5 实验仪器
    3.3 土壤有效铜测定方法研究
        3.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2 试剂用量的影响
        3.3.3 线性范围、检出限、准确度与精密度
        3.3.4 样品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3.6 数据处理
        3.6.1 数据的计算
        3.6.2 数据分析
第4章 铜胁迫对鸭跖草的影响
    4.1 结果
        4.1.1 土壤加铜对鸭跖草长势的影响
        4.1.2 土壤加铜对鸭跖草株高和生长率的影响
        4.1.3 土壤加铜对鸭跖草生物量的影响
    4.2 讨论
    4.3 本章结论
第5章 加铜和鸭跖草生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1 结果分析
        5.1.1 土壤pH值
        5.1.2 土壤碱解N
        5.1.3 土壤速效P
        5.1.4 土壤速效钾
        5.1.5 土壤有机质
        5.1.6 土壤ECE
    5.2 讨论
    5.3 本章结论
第6章 土壤铜污染对鸭跖草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
    6.1 结果分析
        6.1.1 土壤加铜对鸭跖草氮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6.1.2 土壤加铜对鸭跖草磷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6.1.3 土壤加铜对鸭跖草钾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6.1.4 土壤加铜对鸭跖草铁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6.2 讨论
    6.3 本章结论
第7章 鸭跖草对土壤铜的富集能力
    7.1 结果分析
        7.1.1 土壤加铜对鸭跖草铜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7.1.2 鸭跖草对土壤铜的吸收率和转运率
        7.1.3 土壤加铜对鸭跖草铜富集量的影响
    7.2 讨论
    7.3 本章结论
第8章 鸭跖草生长对土壤铜形态的影响
    8.1 结果分析
        8.1.1 鸭跖草种植对土壤总铜的影响
        8.1.2 土壤加铜和鸭跖草生长对土壤铜形态含量及分配的影响
    8.2 讨论
    8.3 本章结论
第9章 本文总结
    9.1 本文结论
    9.2 论文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冶金分析工作十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化质量管理
2 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
    2.1 滴定法
        2.1.1 氧化还原滴定法
        2.1.2 络合滴定法
        2.1.3 酸碱滴定法
    2.2 光度法
    2.3 极谱分析法
    2.4 光谱分析法
        2.4.1 原子吸收光谱
        2.4.2 原子荧光光谱法
        2.4.3 X射线荧光光谱
        2.4.4 发射光谱
    2.5 其他
3 结语

(5)2012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论文提纲范文)

1 综 述
2 分离富集方法
3 分子光谱分析
4 电化学分析
5 原子光谱分析
    5.1 原子吸收光谱法
    5.2 原子发射光谱法
    5.3 X射线荧光光谱法
6 滴定分析
7 其它分析方法
8 结 语

(7)顺序注射光谱法在痕量重金属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铜的测定意义及分析现状
        1.1.1 铜的测定意义
        1.1.2 铜的分析方法
        1.1.3 痕量铜的分离与富集
    1.2 锰的测定意义及分析现状
        1.2.1 锰的性质
        1.2.2 锰的测定意义
        1.2.3 锰的排放标准
        1.2.4 锰的分析方法
第2章 蚕丝蛋白固相萃取分离富集痕量铜及电热原子吸收法测定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及配制方法
        2.2.3 蚕丝蛋白处理及微填充柱制备
        2.2.4 实验流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作用机理
        2.3.2 样品溶液pH值对萃取分离的影响
        2.3.3 样品过柱流速的影响
        2.3.4 洗脱剂酸度的影响
        2.3.5 洗脱流速的影响
        2.3.6 干扰组份的影响
        2.3.7 微柱稳定性
    2.4 方法性能
        2.4.1 标准曲线
        2.4.2 精密度
        2.4.3 检出限
        2.4.4 分析性能总结
    2.5 测定铜的ETAAS方法分析性能比较
    2.6 样品分析
第3章 顺序注射进样-分光光度法测定锰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及配制方法
        3.2.3 实验设计及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消解方法的选择
        3.3.2 最佳消解条件
        3.3.3 化学需氧量干扰的测定
    3.4 可滤态锰分析性能
        3.4.1 标准曲线
        3.4.2 精密度
        3.4.3 检出限
        3.4.4 分析性能总结
    3.5 总锰分析性能
        3.5.1 标准曲线
        3.5.2 精密度
        3.5.3 检出限
        3.5.4 分析性能总结
    3.6 样品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有机染料—铜配合物在半胱氨酸荧光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半胱氨酸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1 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
        1.2.2 柱后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
        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电化学检测法
    1.3 流动注射分析法
        1.3.1 与化学发光检测器联用
        1.3.2 与紫外分光光度计联用
        1.3.3 与电化学检测器联用
        1.3.4 与其它检测器联用
    1.4 电化学分析法
        1.4.1 电极直接测定法
        1.4.2 电化学修饰法
    1.5 分光光度法
        1.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5.2 荧光法分光光度法
    1.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铜-钛铁试剂配合物荧光光谱法测定半胱氨酸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半胱氨酸存在时配合物Tiron-Cu(II)荧光光谱的变化
        2.3.2 半胱氨酸存在时配合物Tiron-Cu(II)吸收光谱的变化
        2.3.3 样品分析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4.1 酸度的影响
        2.3.4.2 反应时间和温度的影响
        2.3.4.3 络合比的测定
        2.3.5 共存组份的影响
        2.3.6 机理探讨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茜素红与铜离子的相互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u~(2+)对ARS-H_3BO_3配合物荧光光谱的影响
        3.3.2 Cu~(2+)对ARS-H_3BO_3配合物吸收光谱的影响
        3.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4 共存组份的影响
        3.3.5 样品分析
        3.3.6 作用机理探讨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茜素红S-铜(II)金属配合物与L-半胱氨酸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半胱氨酸与ARS-Cu(II)配合物作用的荧光光谱
        4.3.2 L-半胱氨酸与ARS-Cu(II)配合物作用的吸收光谱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共存物质的影响
        4.3.5 样品分析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铜-桑色素配合物荧光光谱法测定半胱氨酸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半胱氨酸存在时配合物Morin-Cu(II)荧光光谱的变化
        5.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5.3.3 络合比的测定
        5.3.4 共存组份的影响
        5.3.5 样品分析
        5.3.6 机理探讨
    5.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及低压离子色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
    第1章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概述
        1.1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发展
        1.2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特点
        1.3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1.4 流动注射分析的检测方法
        1.4.1 流动注射—光度法
        1.4.2 流动注射—原子吸收法
        1.4.3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
        1.4.4 流动注射—荧光法
        1.4.5 其他检测方法
        1.5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种类
        1.5.1 以液体流动方式将自动分析方法分类
        1.5.2 以流动注射联用的检测方式分类
        1.6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流路的种类
        1.6.1 传统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流路
        1.6.2 自动参比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流路
        1.6.3 反向自动参比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流路
        1.6.4 三种分析流路的差别
        1.7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的应用
        1.7.1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1.7.2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1.8 本部分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8.1 目的
        1.8.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反向自动参比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Cr(Ⅵ)、Cr(Ⅲ)和Cd(Ⅱ)的方法研究
        2.1 海水中Cr(Ⅵ)和Cr(Ⅲ)的测定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样品分析
        2.1.5 小结
        2.2 海水中痕量Cd(Ⅱ)的测定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小结
    第3章 反向自动参比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铬鞣剂中痕量Cr(Ⅵ)和Fe(Ⅲ)的方法研究
        3.1 铬鞣剂中痕量Cr(Ⅵ)的测定
        3.1.1 前言
        3.1.2 实验部分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样品分析
        3.1.5 小结
        3.2 铬鞣剂中的Fe(Ⅲ)的测定
        3.2.1 前言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样品分析
        3.2.5 小结
    第4章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废水中Cu(Ⅱ)的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溶液的配制
        4.2.3 实验方法和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4.3.2 显色剂DPC浓度的影响
        4.3.3 显色剂流速的影响
        4.3.4 显色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4.3.5 缓冲溶液pH的影响
        4.3.6 表面活性剂CPB和OP用量的影响
        4.3.7 反应圈长度的影响
        4.3.8 共存离子的影响
        4.3.9 工作曲线,精密度和检出限
        4.4 实际样品的分析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低压离子色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
    第5章 离子色谱法概述
        5.1 前言
        5.2 离子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5.2.1 柱后衍生反应
        5.2.2 重金属与过渡金属的分析
        5.3 低压离子色谱分离柱的分离机理
        5.3.1 离子交换平衡
        5.3.2 络合平衡
        5.3.3 离子排斥效应
        5.4 课题提出的意义
    第6章 低压离子色谱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样中Fe(Ⅲ)、Cu(Ⅱ)、Ni(Ⅱ)、Zn(Ⅱ)、 Co(Ⅱ)和Fe(Ⅱ)的方法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
        6.2.2 溶液的配制
        6.2.3 工作流程图
        6.2.4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6.3.2 低压分离柱的选择
        6.3.3 洗脱液的选择
        6.3.4 显色液的选择
        6.3.5 干扰情况
        6.4 性能测试
        6.4.1 精密度的计算
        6.4.2 标准曲线
        6.4.3 检出限
        6.5 样品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在线浓缩—低压离子色谱—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Pb(Ⅱ)、Cu(Ⅱ)和Zn(Ⅱ)的方法研究
        7.1 综述
        7.1.1 前言
        7.1.2 海水中金属元素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7.2 海水中痕量Pb(Ⅱ)的测定
        7.2.1 前言
        7.2.2 实验部分
        7.2.3 结果与讨论
        7.2.4 小结
        7.3 海水中痕量Cu(Ⅱ)的测定
        7.3.1 前言
        7.3.2 实验部分
        7.3.3 结果与讨论
        7.3.4 小结
        7.4 海水中Zn(Ⅱ)的测定
        7.4.1 前言
        7.4.2 实验部分
        7.4.3 结果与讨论
        7.4.4 方法的评价
        7.4.5 小结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声明
致谢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钛钛铁中微量铜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J]. 曹秋娥. 云南冶金, 2020(03)
  • [2]2014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J]. 王劲榕. 云南冶金, 2015(02)
  • [3]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生长对土壤铜污染的响应及其对土壤铜形态的影响[D]. 罗梦婷. 湖北大学, 2014(03)
  • [4]冶金分析工作十年回顾[J]. 杨毅,杨谅孚. 云南冶金, 2013(05)
  • [5]2012年云南冶金分析年评[J]. 赵建为,毛智慧. 云南冶金, 2013(02)
  • [6]《光谱实验室》2012年第29卷分类索引[J].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 (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Haidia,Beijing 100081). 光谱实验室, 2013(01)
  • [7]顺序注射光谱法在痕量重金属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黄琳琳. 东北大学, 2009(06)
  • [8]金属材料分析(Ⅱ)[J]. ZANG Mu-wen* and LIU Chun-xiao(Ge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Nonferrous Metals,Beijing 100088). 分析试验室, 2009(05)
  • [9]有机染料—铜配合物在半胱氨酸荧光分析中的应用[D]. 廖文生. 南昌大学, 2007(06)
  • [10]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及低压离子色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研究[D]. 王照丽. 四川大学, 2005(01)

标签:;  ;  ;  ;  ;  

高钛钛铁中痕量铜含量的分光光度法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